永樂七年(1409)四月,韃靼殺害了明朝使節(jié)郭驥,他們的這一舉動無疑是在向大明示威。明朝政府其實早已做好準備要收拾韃靼,缺少的不過是一個借口和機會而已,而這件事情的發(fā)生正好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一切。
韃靼的新首領本雅史里與太師阿魯臺都屬于那種身無分文卻敢于胸懷天下的人,雖然此時韃靼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他們卻一直做著恢復蒙古帝國的美夢,連年出戰(zhàn),東邊打兀良哈,西面打瓦剌,雖然沒有多大效果,但聲勢卻也頗為嚇人。為了打壓韃靼的囂張氣焰,朱棣于永樂七年(1409)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并提供援助,幫助他們作戰(zhàn),瓦剌乘勢擊敗前來進攻的本雅失里和阿魯臺,韃靼的勢力受到了一定的壓制。為了一次性解決問題,朱棣決定派出10萬大軍遠征,并親自擬定作戰(zhàn)計劃,但在最重要的問題上,他猶豫了。
便是這指揮官的人選,朱棣十分清楚打仗不是兒戲,必須要有豐富戰(zhàn)爭經驗的人才能勝任這一職務。最好的人選自然是曾經與自己一同靖難的將領們,可是問題在于,當年的靖難名將如今已經死得差不多了,最厲害的張玉在東昌之戰(zhàn)中被盛庸干掉了,朱能也已經死了,張玉的兒子張輔倒是個好人選,可惜剛剛平定的安南并不老實,經常鬧獨立,張輔也走不開。想來想去,只剩下了一個人--
邱福。
邱福在白溝河之戰(zhàn)中,奉命沖擊李景隆中軍,雖沒有成功,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此后他多次立下戰(zhàn)功,并在戰(zhàn)后被封為淇國公。邱福雖然作戰(zhàn)勇猛,卻并非統(tǒng)帥之才,但目下正是用人之際,比他更能打的差不多都死光了,無奈之下,朱棣只得將十萬大軍交給了這位老將。
永樂七年(1409)七月,邱福正式領兵十萬出發(fā)北征,臨行前,朱棣特意叮囑他千萬不可輕敵,要謹慎用兵,看準時機再與敵決戰(zhàn)。邱福表示一定謹記,跟隨他出發(fā)的還有四名將領,分別是副將王聰、霍親,左右參將王忠、李遠。朱棣親自為大軍送行,他相信如此強的兵力,加上有經驗的將領,足可以狠狠地教訓一下韃靼。邱福率領軍隊一路猛進,趕到了臚朐河(今中蒙邊境克魯倫河),擊潰了一些散兵,并抓獲了韃靼的一名尚書,邱福便詢問敵情,這位尚書倒是個直爽人,也沒等邱福用什么酷刑和利誘手段,就主動交待,韃靼軍隊主力就在此地北方三十里,如果現在進攻,必然可以輕易獲得大勝。邱福竟然讓這個尚書當向導,照著他所指引的方向前進,犯下了輕敵冒進的致命性錯誤。在那位向導的的帶領下,邱福果然找到了韃靼的軍營,但是并沒有多少士兵,那位向導總會解釋說,大部隊在前面。就這樣,不停的追了兩天,依然如此,總是那么幾百個韃靼士兵,而且一觸即潰。部下們開始擔憂了,他們認為那個向導不懷好意,然而邱福卻沒有這種意識,第三天,他還是下令部隊跟隨向導前進,這下子他的副將李遠也坐不住了。李遠勸邱福及時回撤,前面可能有埋伏,邱福不聽,他固執(zhí)地認為前方必然有韃靼的大本營,只要前行必可取勝,李遠急得跳腳,大喊道:“皇上和你說過的話,你忘記了嗎???”邱福厲聲說道:“不要多說了,不聽我的指揮,就殺了你!”邱福如同前兩日一樣地出發(fā)了,帶路的還是那位向導,這一次他沒有讓邱福失望,找了很久的韃靼軍隊終于出現了,但與邱福所預期的不一樣,這些韃靼騎兵是主動前來的,而且并沒有四散奔逃,也沒有驚慌失措,反而看上去吃飽喝足,睡眠充分,此刻正精神煥發(fā)地注視著他們。
永樂七年(1409)八月,北征軍的敗報傳到了京城,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邱福、王聰、霍親、王忠、李遠五員大將也全部戰(zhàn)死沙場。朱棣震怒了,他打了很多年仗,多次死里逃生,惡仗亂仗見得多了,但像這樣慘痛的敗仗他還真沒見過,氣得朱棣大罵邱福無能。此刻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浮現在朱棣的腦海中--御駕親征!朱棣再次披上了盔甲,拿起了戰(zhàn)刀,準備走上戰(zhàn)場去擊敗他的敵人,與之前的那次靖難戰(zhàn)爭之不同的是,上一次他是皇子藩王,這一次他是大明的皇帝,上一次是為了皇位,這一次是為了國家。
為了給韃靼一個致命的打擊,他下達了總動員令,命令凡長江以北全部可以調動的士兵,立刻全部向北方集結,于是長江以北無數人馬浩浩蕩蕩地開始向集結地進發(fā),到永樂八年(1410)一月,部隊集結完畢,共五十萬,朱棣自任統(tǒng)帥。朱棣派遣使者分別向瓦剌和兀良哈傳遞消息,大致意思是大明馬上就要出擊韃靼,希望你們不要多管閑事,如果在背后捅我大明一刀,朕會連你們一起收拾。此時的韃靼卻十分沒有自知之明,擊敗明軍后,本雅史里與阿魯臺十分得意,甚至開始謀劃恢復元帝國,重新做皇帝。因而對瓦剌和兀良哈更加傲慢。這兩位尚在做美夢的仁兄根本不會想到,刀已經架在了他們的脖子上,只等砍下去了。
朱棣率領著他的大軍不斷向北方挺進,當軍隊經過大伯顏山時,朱棣縱馬登上山頂,遠望大漠,唯見萬里黃沙,極盡蕭條,二十年前,他曾經遠征經過此地,那一年這里還有很多人家,是繁華之地,如今卻變成了一片荒漠。朱棣感嘆良多,對身邊的大臣說道:“元興盛之時,這里都是民居之地?。 贝筌娪谕晡逶碌竭_了幾個月前邱福全軍覆沒的臚朐河,由于時間不長,四處仍然可見死難明軍的尸骨和盔甲武器,很明顯,蒙古軍隊管殺不管埋。朱棣看到了這一場景,流下兩行熱淚,便讓手下的士兵們去尋找明軍尸骨,并將他們就地埋葬,入土為安,然后他看著那條湍流不息的臚朐河,沉默不語,思索良久,才開口說道:“自此之后,此河就改名為飲馬河吧?!边^河之后,明軍抓到了少數韃靼士兵,他們供認韃靼首領本雅失里就在附近,經過仔細分析,朱棣確認了這一情報的真實性,他立刻下令部將王友就駐扎此地,自己則率領精銳騎兵帶上二十天口糧繼續(xù)追擊。本雅失里確實統(tǒng)領著大隊韃靼騎兵駐扎在附近,但他的老搭檔阿魯臺卻不在身邊,原來他們吵架了。本雅失里是阿魯臺扶植上臺的,兩人關系一向很好,也甚少爭吵,但在得知朱棣親率五十萬大軍前來討伐時,他們慌張之余,竟然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吵,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們爭吵的內容并不是要不要抵抗和怎么抵抗,而是往哪個方向逃跑!
本雅失里發(fā)現了明朝大軍的動向,他立刻命令部隊加速前進。與此同時,率領精銳騎兵的朱棣也快馬加鞭向本雅失里不斷靠近。這場賽跑,最終朱棣占據了優(yōu)勢,因為他明智地把輜重和后勤留在了飲馬河畔,只帶上口糧日夜追擊,而本雅失里卻舍不得他搶來的那些東西,帶著一大堆家當逃跑,自然跑不快。朱棣終于追上了本雅失里,并立刻向他發(fā)動了攻擊,本雅失里萬萬沒有想到,朱棣來得這么快,毫無招架之功,被朱棣一頓猛打,丟下了所有輜重,只帶了七個人逃了出去。戰(zhàn)后,朱棣不打收條就全部收走了本雅失里辛辛苦苦帶過來,一直舍不得丟的那些金銀財寶,而可憐的本雅失里就這樣無償地為朱棣干了一趟搬運工。本雅失里繼續(xù)著他的逃亡之路,但他卻未必知道,他的這次戰(zhàn)敗不但是他的恥辱,也會讓他的祖先蒙羞。朱棣追上并擊潰這位成吉思汗子孫的地方,就是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
兩百年前,就在斡難河畔,鐵木真(成吉思汗)統(tǒng)一了蒙古部落,成為了偉大的成吉思汗,術赤、窩闊臺、拖雷、哲別等后來威震歐亞大陸的名將們環(huán)繞在他的周圍,宣誓向他效忠。之后他們各自出征,將自己的寶劍指向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并最終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兩百年過去了,草原上的大風仍舊呼嘯,斡難河水依然流淌,但那雄偉的帝國早已不見了蹤影,而就在不久之前,偉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孫在這里被打得落荒而逃。
本雅失里逃到了瓦剌,瓦剌的首領馬哈木見到他后竟然下令砍了他的腦袋,去向明朝要兩個賞錢。朱棣擊敗了本雅失里,但辦事向來十分周到的他并未忘記阿魯臺,他隨即命令大軍轉向攻擊阿魯臺。明軍不斷尋找著阿魯臺,但由于阿魯臺采用游擊戰(zhàn)術,方位變換不定,和明軍玩起了捉迷藏,而明軍糧食就快接濟不上了,無奈之下,只好班師,看上去,阿魯臺算是逃過了這一劫。幸運的是明軍在班師途中,經過闊灤海子(今呼倫湖)時,居然撞上了正在此地閑逛的阿魯臺!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朱棣立刻命令軍隊擺好陣勢,五十萬大軍隨時準備發(fā)起攻擊。此刻的阿魯臺嚇得魂不附體,朱棣抓住了阿魯臺的這一心理,派使者傳話,要阿魯臺立刻投降,否則后果自負。阿魯臺十分想投降,但部下們卻死不同意,雙方爭執(zhí)不下。在這情況下,阿魯臺和部下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阿魯臺以需要考慮的時間為理由,把使者打發(fā)走了,然后他接著回去和那些部下們討論對策,會議中,有人提出趁此機會可以偷偷逃走,明軍必然追趕不及。這個觀點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持,阿魯臺也認為不錯,便決定派遣部分軍隊先走。
就在他們調遣軍隊之時,外面突然傳來了巨大的喧嘩聲和馬鳴聲!阿魯臺立刻意識到,明軍開始進攻了!此刻的明軍大營也并沒有接到發(fā)動總攻的命令,掌管中軍的副將安遠伯柳升聽到外面亂成一片,大為吃驚,馬上出營察看。他驚奇地發(fā)現有數千騎兵已經奔離營區(qū),殺向敵軍。柳升大為惱火,認為是有人違反軍紀私自出戰(zhàn),但當他看清那支騎兵的帥旗后,就立刻沒有了火氣。原來這一幕混亂的發(fā)起者正是朱棣,自從他排遣使者前往阿魯臺軍中后,便一直注視著對方的動向,而阿魯臺的緩兵之計自然瞞不過他的眼睛,要知道,他自己就是搞陰謀詭計的行家里手,當年為了爭取時間,還裝過一把精神病人,在這方面,阿魯臺做他的學生都不夠格。當他發(fā)現敵軍遲遲不作答復,陣型似乎有所變化時,立刻抓住時機,痛擊敵軍。在朱棣的鼓舞下,明軍如下山猛虎般沖入敵陣,瘋狂砍殺蒙古士兵,朱棣更是自己親自揮刀斬殺敵人,士兵們?yōu)榱嗽诨实勖媲氨憩F得更好一點,自然更加賣命。經過兩三次沖鋒,阿魯臺軍就徹底崩潰,阿魯臺帶頭逃跑,而且逃跑效率很高,一下子逃出去上百里地。他本以為安全了,可是明軍卻緊追不舍,一直跟在他屁股后面追殺,阿魯臺精疲力竭,跑到了回曲津(地名),實在跑不動了,便停下來休息,可還沒有等他坐穩(wěn),明軍就已趕到,又是一頓猛砍,阿魯臺二話不說,扭頭就逃,并最終以其極強的求生本能再次逃出生天,但他的手下卻已幾乎全軍覆沒。
獲得全勝后,朱棣班師回朝,經過這次打擊,韃靼的勢力基本解體,大汗被殺,實力大大削弱。阿魯臺被明朝的軍事打擊搞得痛苦不堪,手忙腳亂,四處求援卻又無人援助,無奈之下,他于永樂八年(1410)冬天正式向明朝朝貢,表示愿意順服于明朝。就這樣,第一次北征就這樣結束了。
4年后,瓦剌實力大增,在配合大明合力收拾韃靼后,首領馬哈木開始騷擾大明邊境。
永樂十二年(1414)二月,永樂大帝再次帶領五十萬大軍遠征,安定侯柳升等部將隨同出征,大軍浩浩蕩蕩,向瓦剌出發(fā)。六月初三,明軍前鋒將領劉江到達康哈里海,無意之間發(fā)現了瓦剌軍隊,他立刻發(fā)動進攻,將全軍擊潰,并抓到了俘虜,據俘虜交待,馬哈木就在此去百里的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圖拉河),且毫無準備。走了幾個月的將領和士兵們都十分興奮,他們已經走了很遠的路,希望能夠一舉打垮瓦剌,如今已經得到了確切敵情,正好可以給對方來一個措手不及。但朱棣的反應卻出乎每個人的意料。朱棣仔細分析了敵情,認為敵人已經做好了決戰(zhàn)準備,他下令軍隊不可輕動。
此時的瓦剌首領馬哈木在沉浸于喜悅之中,他看著部落的另兩個首領太平和博羅,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在他的周密策劃之下,瓦剌保存了實力,并集結了部落最為強大的三萬騎兵,在忽蘭忽失溫設下了圈套,等待著明軍的到來。馬哈木之所以挑選忽蘭忽失溫為戰(zhàn)場,是有著充分的考慮的,忽蘭忽失溫附近多山,有利于騎兵部隊隱藏,而且將騎兵藏于山上還有著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那就是一旦發(fā)現明軍,可以借助山勢直沖而下,以難擋之勢一舉沖垮明軍陣型,只要明軍陣型一亂,即使人再多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只能乖乖地任自己宰割。這實在是馬哈木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居高而下、一舉蕩平,如同一部完整的動作片,前三個動作是準備,最后一個是結局。但這部動作片要想得到一個完美的結局必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當瓦剌軍隊從高處向下沖擊時,明軍“沒有什么別的辦法”??上鬈娊y(tǒng)帥朱棣偏偏是一個“有辦法”的人,北平城造反時他有辦法,白溝河大戰(zhàn)時他也有辦法,被擋在山東之外進退兩難時,他還是有辦法。
六月初七,他帶著自己的辦法來到了忽蘭忽失溫,來到了馬哈木為他安排的戰(zhàn)場。此處山多險峻,是伏擊作戰(zhàn)的不二之選。馬哈木在仔細觀察了明軍陣型后,馬哈木已有了必勝的把握,他隨即下達了總攻的命令!三萬騎兵自山上一沖而下,以猛虎之勢撲向山下的明軍,殺聲遍野,馬匹嘶鳴,震天動地。在發(fā)現瓦剌軍隊發(fā)動進攻后,明軍迅速變換了陣型,原先隊伍前列的步兵迅速由中間向兩翼后退,中軍后陣立刻涌出一支部隊填補了空位。這支部隊與明軍中的騎兵和步兵不同,他們手中拿著的并不是馬刀或是長劍,而是火銃。此時山上的馬哈木也看到這一幕,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不同,他是見過世面的,明軍陣型的這一突然變化讓他汗毛直豎,血液幾乎凝固,他聲嘶力竭地喊道:“是神機營!快退!”
中軍主帥柳升一聲令下,萬槍齊發(fā),沖鋒中的瓦剌騎兵萬料不到會有這樣的突然打擊,紛紛受傷倒地,損失慘重。一時間戰(zhàn)場上人仰馬翻,慘烈無比。神機營發(fā)動齊射之后,并沒有出現手忙腳亂裝填火藥的情形,相反,他們將火銃收好,開始有條不紊地向陣型兩翼迅速后撤,明軍大隊騎兵隨即從后軍沖出,并分為三部,左路由部將李彬、譚青指揮,右路由部將王通指揮,中軍由朱棣親自統(tǒng)帥。在朱棣的統(tǒng)一指揮下,明軍左右兩翼分別向瓦剌騎兵發(fā)動側擊,朱棣更是神勇無比,又一次親率大軍沖入敵陣,揮舞馬刀砍殺瓦剌騎兵,與敵軍展開激戰(zhàn)。瓦剌軍四面受敵,到處挨打,之前看似不堪一擊的綿羊突然變成了惡狼,這所有的一切讓瓦剌陷入了極端的窘境,幾萬大軍就此潰滅。此戰(zhàn)明軍大勝,“斬其王子數十人”(不知是誰的兒子),殺傷瓦剌軍萬余人,按說人家跑了也就算了,但問題在于這支明軍的統(tǒng)帥者是朱棣,他秉承父親朱元璋同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牢記“凡事做絕”的行為準則,繼續(xù)猛追馬哈木。馬哈木叫苦不迭,跑了上百里地,還是沒有擺脫敵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而且如此狼狽不堪也實在太丟人,馬哈木隨即鼓起勇氣,整合軍隊,再戰(zhàn)明軍,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叫挽回一點面子。瓦剌軍整隊反攻,正中他下懷,明軍勢不可擋,一舉攻破瓦剌軍陣(又敗之),馬哈木十分果斷,轉身就跑。在追擊開始時,明軍使用以亂打亂的戰(zhàn)術,分散追擊瓦剌軍,本來這一戰(zhàn)術沒有什么問題,可有一個人過于興奮,幾乎惹下了大禍。
這個人就是朱棣內侍李謙,由于他追擊太猛,以致深入敵軍之地,被瓦剌軍包圍,按說李謙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死了也就死了吧,但和在他一起的偏偏還有一個朱瞻基。當朱棣發(fā)現自己身邊少了朱瞻基時,頓時傻了眼,冷汗直冒,這一仗勝負不要緊,輸了可以重來,但要是把接班人弄沒了,那才真是得不償失。他火冒三丈,立刻派人詢問朱瞻基和李謙的去向,得知他們已經追到了九龍口(地名)后,便火速派出軍隊接應自己的孫子回來,也算老天有眼,瓦剌軍慌亂之間,也沒有想到自己圍住的是這么個大人物,見有人來接應,也就四散奔逃了。
朱瞻基平安回來了,但內侍李謙卻不敢回來,他極為后怕,感到自己問題嚴重,還沒等朱棣向他問罪,就自殺了。
此次戰(zhàn)役,明軍還是徹底擊敗了瓦剌軍主力,自此之后幾十年內,瓦剌再也不敢向明軍挑釁,邊境從此太平了一段時間。馬哈木失敗了,于永樂十三年(1415)向明朝朝貢稱臣。
永樂二十年(1422),欠收拾的阿魯臺又開始鬧事,他率軍大舉進攻明朝邊境,其本意只是小打小鬧,想干一票搶劫而已,估計明朝也不會把他怎么樣,這一套理論用在別人身上有可能行得通,但可惜的是,他的對手是從不妥協(xié)的朱棣。朱棣雖已年屆花甲(當時五十五歲),好勇斗狠的個性卻從未減退。同年三月,朱棣又一次親征,大軍浩浩蕩蕩向韃靼進發(fā),一路上都沒有遇到什么像樣的抵抗,到了七月,大軍抵達沙琿原(地名),接近了阿魯臺的老巢。嚇得阿魯臺連夜跑路。蕩平了阿魯臺的老巢后,朱棣準備班師回朝,由于當時兀良哈三衛(wèi)與阿魯臺已經互相勾結,所以朱棣決定回去的路上順便教訓一下這個當年的下屬。他命令部隊向西開進,并說道:“兀良哈知道我軍前來,必然向西撤退,在那里等著他們就是了。”值此遇敵之時,他橫刀立馬,以五十五歲之高齡再次帶領騎兵親自沖入敵陣,大破兀良哈(斬首數百級,余皆走散)。又率軍追擊,一舉掃平了兀良哈的巢穴,這才心滿意足地回了家。永樂二十一年(1423)七月,邊關將領報告阿魯臺有可能(注意此處)會進攻邊界,本來這不過是一份普通的邊關報告,朱棣卻二話不說,馬上準備親征。同年八月,朱棣第四次親征,千里之外的阿魯臺得到消息后,馬上就開始收拾東西,準備溜號。
永樂二十二年(1424)元月,阿魯臺又開始重操舊業(yè),在明朝邊界沿路搶劫,侵擾大同等地,此時朱棣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但為了徹底解決問題,他還是十分勉強地騎上了戰(zhàn)馬,第五次率領大軍出征。朱棣與往常一樣,挑選了幾個大臣與他一同出發(fā)遠征,而在他挑選的人中,就包括三楊之一楊榮。
六月,大軍出發(fā)到達達蘭納木爾河,這里就是原先阿魯臺出沒之地,然而此刻已經是人去樓空。搶劫慣犯阿魯臺早已收拾好包袱,逃之夭夭了。張輔表示,愿意自己領取一個月的糧食,率領軍隊深入大漠,一定要把阿魯臺抓回來。楊榮表示,大軍已經到此,如果繼續(xù)呆下去,糧草必然無法充足供應,必須盡早班師。朱棣木然地聽完他們的爭論,下達了命令:班師。
這一年,朱棣已經65歲了,身體每況愈下。七月,大軍到達翠微崗,周身患病的朱棣召見了楊榮,君臣二人之間進行了最后一次談話。朱棣說道:“我老了,太子爺經過這么多年磨練,政務已經十分熟悉,我回去后會將大權交給他,我自己就安度晚年,過幾天平安日子吧?!睏顦s心中大喜,卻并不表露,他回應道:“太子殿下忠厚仁義,一定不會辜負陛下的期望?!敝扉χ鴹顦s發(fā)出最后的感慨,“人生真短,如此江山,豈不讓人留戀?”
永樂22年8月,大軍到達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強撐著的身體終于支持不住,于軍營中病逝,享年六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