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伴隨著封印上的破綻出現(xiàn),這些灰暗生命果然再度復(fù)蘇起來,拼命地向著上方的世界沖擊。
眾生靈知道這樣也不是一個辦法,必將在這些灰暗生命沖擊封印的時候很有可能出現(xiàn)死亡。
由于得知這些灰暗生命需要通過信息,進行刺激體內(nèi)的意識之光保持活躍,就決定將灰暗生命的一部分接引出封印,讓這一部分接受到各個世界中的信息,再返回本體中,將這些記憶作為信息投喂給意識之光以保證其活性。
對于智者的決定眾生靈均表示贊同,經(jīng)過討論,覺得這灰暗生命沒有實體,為了便于控制與束縛,決定給予其加上一個肉體作為限制。
首先是進行測試,那位智者參照自身的樣貌,憑空制造了一批肉體,并將每一個肉體中封印入灰暗生命的一部分。
初始這個封印確實在限制住了這些灰暗生命的同時,也將信息傳入被封印的意識之光中,避免他的沉寂。
不過由于這些灰暗生命的本性就是殘暴的,本身就是這個世界最極致的反面,他們透過世界封印上的破綻,操控著這一具具的活體封印,四處破壞與殺戮。
雖然并沒有造成像他們本體那樣大的災(zāi)難,但是也在世界中引起了混亂,初始那些生靈為了避免更大的災(zāi)難選擇隱忍,但是隨著時間的流淌,這些活體封印殺戮與破壞的范圍越來越大。
被灰暗生命侵染的活體封印,也漸漸的獲得了他本體那樣,從毀滅中汲取力量的能力,力量越來越強大,破壞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這一下子就驚動了當初的那位智者,決定將這一批活體封印毀滅,再尋找新的方法。
所幸有了這段時間里活體封印所帶回去的部分,給予世界生靈們探索與試錯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通過世界生靈們的試驗,直接將虛假的或者別的生靈的記憶給予他們,并不能起到預(yù)想中的效果,畢竟一者是創(chuàng)造所誕生的生靈,一方是毀滅所扭曲出的生命,從根本上的思維方式就不同。
對于這一點世界生靈還曾經(jīng)嘗試過,在世界中創(chuàng)造與灰暗生命同樣思維的生命,結(jié)果成功了也失敗了。
有著與灰暗生命同樣思維的生靈,在思維完全同步的瞬間,就變成了灰暗生命,眾生靈只能將之封印,并將這一方案永久否決。
在經(jīng)過無數(shù)的試驗后,智者召集眾生靈,再次打開封印,進行第二次正式試驗。
將這一回還是制作了活體封印,只是這一回只是將灰暗生命的一部分封印在其中,但是這回加強了對于意識的封印,不允許灰暗生命再對于活體封印進行直接操控。
這一回的活體封印因為缺少主體的思維,就要表現(xiàn)的放肆幼稚得多了。
他們害怕黑夜,害怕外界,大門之外一步之遙就是生活的最外圍。
他們愛鬧,好哭,即使都已成家立業(yè),可是也和孩子一樣,嘻嘻哈哈地逗樂。
這種表現(xiàn)讓世界生靈很是放心,不過卻發(fā)現(xiàn)了缺陷,這種情況下的活體封印,并不能給予意識之光足夠的信息,這種無聊無趣的生活,對于意識之光來說雖然可以吸收,但是能從其中提取到的養(yǎng)料實在是太少了。
無奈眾生靈只能再將這一方案否決,尋找新的辦法。
第三次正式試驗,則是放寬了對于思維的鉗制,但是加強了對于力量的限制,避免了這些活體封印因為破壞獲得力量。
他們受思維的影響,在世界中四處狩獵殺戮,只想吞噬其他生靈的血肉,誰都不愿選擇隨手可得的果實。
相比前兩次封印,這代活體封印都高大壯實,意志頑固得如同金剛石,而且性情粗暴、殘忍無比。他們精力充沛,每天繁重的體力勞動還是不能讓他們安睡。
于是他們就互相廝殺,喜歡戰(zhàn)爭中遍地的鮮血,這讓活體封印感到愉悅。這樣的活體封印也并不能讓智者滿意。
只能進行第四次試驗,這一回有生靈提議,從封印的材質(zhì)上下手,在其中加入世界生靈的血肉與血脈。
希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封印活體從本質(zhì)上就心向世界,從而避免通過破壞世界來產(chǎn)生愉悅感,因為這些世界生靈只要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就會心生愉悅。
而通過測試,效果很好,這些新的活體封印更加的高尚、更公正和善良,雖然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戰(zhàn)爭,但是可以看得出這些活體封印,都在努力抗爭這種發(fā)自本心的惡行。
這種活體封印帶回去的記憶,意識之光很喜歡,尤其是其中的愉悅感,可以刺激意識之光保持其活躍性。
只不過由于活體封印中存在有世界生靈的血脈,與灰暗生命屬于是完全相反的屬性,導(dǎo)致灰暗生命并不能在這些活體封印中直接汲取到記憶。
必須要讓將活體封印封印,讓其中被封印的灰暗生命部分回歸,才能將這部分記憶提供給意識之光。
不過由于這種記憶尤其是愉悅感對于意識之光來說養(yǎng)分很高,所以并不需要很頻繁的制造活體封印,所以這些世界生靈對于提供的血肉與血脈還是可以堅持。
而灰暗意識這面,由于本質(zhì)上是意識之光,外面的身體部分并不是那么必要,再加上在被世界封印后身體并不能活動,而且活動也沒有任何意義。
再加上他們并沒有固定的形體,就逐漸像是融化了一般,無數(shù)的灰暗生命的身體鏈接到了一起,組成了一片巨大的海洋。
意識之光也逐漸沉落在這片海洋的底部,這些記憶都堆積在意識之光上,越積越多,逐漸形成了小土包,而小土包也越積越高,成為了高山,越來越高逐漸從中這片海洋中長了出來。
由于有的意識之光離得近,這些高山在生長中,逐漸連成了山脈,有的意識之光由于離得太遠只是自己孤零零的在海中聳立。
由于這些返回的記憶越來越多,其中重復(fù)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多,對于意識之光來說,就是所能吸收的養(yǎng)分越來越少,為了保證意識之光的活性,只能加快活體封印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