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1日
之前,我翻看小說《三國演義》,發(fā)現(xiàn)里面常出現(xiàn)一座重要的城池“荊州”,像“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荊州古城曾為兵家必爭之地,據(jù)查,《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其中七十多回寫有荊州。這荊州古城是否真的存在呢?如存在,它的準確位置在何處?是否還有遺跡?畢竟已是1700多年前的事了。經查閱資料,我不禁吃了一驚,這座荊州城不但歷史上真實存在,而且現(xiàn)在依然還在那里,它就位于湖北中部荊州的市區(qū)內。我當然想去看看了,所以馬上給菏桐他們打電話商議,結果是菏桐他們一致表示了同意。今天我們即是去往那里。
8時30分許,我們準時在老地方會合后,即乘船直接飛到了荊州,繼之降落于市區(qū)一偏僻無人處。因荊州的氣溫在10℃以上,而我家那邊的氣溫已低于-20℃了,故我們脫下棉服后下了船。而后我們來到附近的公路,再打車往古城而去。
也來說:“荊州古城,總面積4.6平方公里,城墻高近9米,厚約10米,周長11.03公里,城墻是由土城墻和外面厚約1米的磚城墻組合而成的,城外有護城河,現(xiàn)保有6座古城門,其城墻、城門、堞垛等保存較好,設有甕城、敵樓、戰(zhàn)屋、炮臺、藏兵洞、復城門等,防御體系完備,歷來易守難攻,有‘鐵打荊州’之說?!?p> 我問:“也來,咱們到了以后去哪兒游覽呢?”
也來說道:“咱們進入新東門后就下車,可以先游覽張居正故居,然后順道游覽一下東門城樓,接下來可去古城墻、關帝廟、博物館等處游覽?!?p> 不多時,我們已看見了古城,就見城墻十分陳舊,果然是古城無疑,這讓我們眼前一亮。
等汽車過護城河來至新東門我們即下了車,看見眼前有座名為“江陵碑苑”的石牌樓,其后側是一座古香古色的院落,門額上書“張居正故居”。我們走到院落前,待也來去買了門票后就進入了。
我知道張居正是明代的一個宰相,搞過改革,至于張居正的故居、身世,我就不清楚了,對此我請也來給說一下。
也來說道:“此宅始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為張居正所建,原名‘張大學士府’。張居正故居已毀于戰(zhàn)亂,2007年,荊州在原址重建了張居正故居,并以原有建筑景觀布局,占地10余畝。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出生在這座古城東門外草市的一個秀才家庭。他16歲中舉,22歲中進士,48歲任內閣首輔,是萬歷帝的老師。是一代名相、大明中興的棟梁。
“他厲行改革,于1573年實行‘考成法’,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他的考成法讓官員必須敬業(yè),清丈法讓劣紳不能偷稅,一條鞭法讓官員不能借收稅來盤剝百姓,張居正也因此得罪了官紳集團。張居正說:大明需要的不是制訂多少法,需要的是嚴格執(zhí)行。
“張居正雖名垂青史,但個人的命運很可悲。明神宗在位的前十年,因年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而李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藉此機會,張居正才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得以持續(xù)發(fā)展,對外軍事也連續(xù)獲勝,衰落的明朝出現(xiàn)了中興氣象,史稱‘萬歷中興’。正是因為張居正的改革和手攬大權十年,導致反對他的人心懷不滿,張居正死后還不到2年,就被萬歷帝下旨抄家,地方官借機報復,以等候欽差查辦為名圈禁其全家,活活餓死了10余口人,后其長子張敬修也被逼自殺。”
游覽過張居正故居,我們來到故居另一側的東門,相較于新東門的寬敞道路,這兒的路相對較窄。買票后,我們先是在城門附近轉了轉,看到這里有甕城,就去登城樓了。
也來說:“東門又稱‘寅賓門’,是迎接賓客的城門,城樓、甕城都很大。咱們現(xiàn)在是從馬道登城,這是古人為方便戰(zhàn)馬登城而修筑的,你們看,在馬道上有部分城磚燒制有文字,目前,在荊州城墻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文字磚是明洪武二年(1369)燒制的,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東門城樓為賓陽樓,為1998年重建的。”
我插話問:“這座古城的歷史有多久?”
也來說道:“荊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李白詩句‘千里江陵一日還’中的‘江陵’指的就是此城,位于荊州區(qū)。古城始建于東漢,原為土城,南宋始建磚城,元初拆除,明初又建,明末被損壞,現(xiàn)城墻為清順治三年(1646)依舊基重建的。
“1997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南垣東端發(fā)掘出了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時期的土城、三國時期的土城等。三國時期的土城垣是在唐代土城垣之下,被埋在地面3.05米下,其建筑用土為灰黑粘土與黃褐色沙土,在探查的同時出土了一批東漢至三國時期的典型器物,而五代磚城的發(fā)現(xiàn)使荊州古城磚城的修造史從始于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fā)掘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墻沒有發(fā)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約50米范圍內,土城墻遠遠早于磚城墻。”
過后,我們離開東門,并開始乘電瓶車繞古城墻游覽,沿途還聽了講解員的講解。
我們先是到了公安門。公安門位于古城墻東南角,又稱“小東門”“水南門”,是古城唯一的水門,具有防洪和守衛(wèi)的功能。如今,水門碼頭早已失去了它的功用,但碼頭之上的青石護岸欄桿、上下碼頭的石階仍清晰可辨。210年,劉備扎營公安,那時的古城南部城墻是緊靠長江岸邊的,現(xiàn)在長江已南移10多公里遠了,所以當時劉備每由公安來荊州都是經由水路,在小東門碼頭登岸后入城,為紀念那段難忘的歷史,人們遂用劉備駐守之地的地名“公安”代稱此門,年深日久,“小東門”稱謂淡化,“公安門”便成了慣稱。當初劉備曾迎娶孫夫人于此。另傳東吳呂蒙破荊州亦是從此門水路潛入。
離開公安門,我們繼續(xù)繞城墻游覽,后來至大北門。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為朝宗樓,在朝宗樓,游客可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游覽過古城墻、古城門,我們打車來到古城內的關帝廟,并買票進入了。
也來說:“中國人都知道蜀國的大將軍關羽,關羽(?—220),字云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雅號‘美髯公’。關羽兵敗后,最終是被東吳的呂蒙部所殺。因為忠義,關羽死后廣受民間推崇,一直是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被崇為‘武圣’,與‘文圣’孔子齊名。據(jù)統(tǒng)計,當今全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共建有關帝廟3萬余座。關羽曾在荊州總督荊襄九郡諸事十年有余,而此關帝廟本身就是當年關羽鎮(zhèn)守荊州時的關府故基。此關帝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后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廟宇建筑是1987年江陵縣政府按照清乾隆縣志中古關廟建筑布局圖樣,在原關帝廟遺址上復建的?!?p> 藍天白云下,廟院中有2棵蒼勁挺拔的參天銀杏古樹,廟宇曾被毀了,但這2棵古樹卻堅強地活了下來。
游覽過關帝廟,我們打車來到古城內的荊州博物館并進入了。荊州博物館館內藏品眾多,值得一覽。
其間,我對一個名叫“紀南城”的城池模型產生了興趣,該模型顯示紀南城共有8個城門和1道護城河,城內還有一座含4個城門的宮城,我不清楚紀南城是怎么回事,就問也來,也來遂講道:“紀南城是楚紀南故城,因地處紀山之南,故被今人稱之‘紀南’城,其實,這便是中國東周時期著名的楚國郢都遺址,該遺址位于荊州古城北約5公里處。據(jù)文獻記載,自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自丹陽遷都至此,始建郢都,到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楚國共有20個王在此建都,歷時達411年。紀南城現(xiàn)存城址,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15.75平方公里,比現(xiàn)在的3個荊州古城城址還要大,圍繞城址所筑的城垣,周長15.5公里,高4米—7.5米,垣頂寬10米—14米,可在垣頂上面并行3輛卡車,城垣為夯土筑成,堅厚牢固,有的地段保存相當完整?!?p> 聽也來講罷,我感嘆道:“原來荊州竟有如此古老的歷史?!?p> 游覽過荊州博物館,已是13時許了,故我們在附近找了一家小店就午餐。由于上午游覽了張居正故居和關公廟,而張居正和關羽的結局均十分悲慘,這令我們的情緒因此有些壓抑,所以只要了幾個炒菜和2瓶湖北產的啤酒,也來則去胡同中買了幾個鍋盔來給我們當主食。我們喝了啤酒就有了食欲,后順利地就了午餐。
下午,也來建議去熊家冢游覽楚王車馬陣,他說:“熊家冢有‘中國第一王陵’之稱的楚王陵發(fā)掘出的楚王車馬陣,比秦始皇兵馬俑還早200多年。中國目前‘北有秦始皇兵馬俑,南有楚王車馬陣’。楚王車馬陣采用了大量的真馬真車殉葬。”
經查閱地圖,我發(fā)現(xiàn)熊家冢距荊州古城有幾十公里遠,故我們打車至一偏遠無人處,待菏桐調來飛船后即乘船趕往那里。
不多時,在也來的引導下我們找到了熊家冢,繼之飛船降落于其附近。待下了船,我們來到熊家冢博物館,在買了門票后即進入了。
等聽了講解和觀覽后,我們了解到了一些相關信息。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楚王車馬陣1號車馬坑長132.6米,為已發(fā)現(xiàn)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長車馬坑。熊家冢位于湖北荊州,距離楚國故都(紀南城遺址)26公里遠。熊家冢楚王陵墓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由主冢、附冢、車馬坑、殉葬墓、祭祀坑等部分組成,布局完整,規(guī)模宏大。按照中國現(xiàn)行文保政策“不主動發(fā)掘帝王陵寢”,因此,主冢、附冢迄今塵封未動。圍繞主冢、附冢周圍,僅殉葬墓就有130多個,每個殉葬墓里埋有一人,有棺槨埋葬,這說明有130多人為墓主殉葬。殉葬墓每排4列,16排之前墓葬挖掘出的文物主要是玉器、水晶、瑪瑙、陶塤之類,說明埋葬的是妾侍、歌姬、舞女等女性,16排之后挖掘出的文物主要是銅匕首、帶鉤、削刀等兵器,說明埋葬的是侍衛(wèi)之類的男性,其中,僅靠近主冢第一排最左邊的殉葬墓就發(fā)掘出了453件玉器,說明埋葬者可能是受寵的妃子。這種以活人殉葬的做法極端殘酷?!赌庸?jié)葬下》中記載“天子殺殉,重則數(shù)百,寡則數(shù)十”,由此可見,熊家冢墓地殉葬的人數(shù)已達到天子的級別。楚王陵主冢非同一般,僅棺槨面積便達400平方米,是中國已知帝王棺槨中最大的。楚王陵是中國迄今已知的楚國高級貴族墓地中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一處墓,被推測為楚惠王或楚簡王之陵,以楚惠王的可能性更大,楚惠王于公元前489年繼位,在位57年,但主冢目前沒有發(fā)掘,因而生前顯赫無比的陵主身份還有待于考證。熊家冢除1號車馬坑外,還有呈西南分2排排列的共計39座較小的車馬坑,組成了一個龐大的車陣,如此陣容在目前的考古資料中尚屬首見。熊家冢墓地1號車馬坑發(fā)掘出來的“天子駕六”級別的馬車有3乘,《逸禮?王度記》記載“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庶人一”,這說明,周禮規(guī)定只有周天子才能駕御六馬,而楚王只是周天子下的一個諸侯國之君,亦能乘坐此等最高規(guī)格的馬車,可見楚王是不服周天子的。
1號車馬坑中的車馬排列非常整齊有序,馬匹分布在車轅兩側,成對排列,車輛之間的距離非常平均,這說明馬是事先被處死后再放到車轅兩側呈駕車狀的。
我們靜靜地觀覽著,仿佛是來到了金戈鐵馬的春秋戰(zhàn)國年代。
16時許,我們結束了對熊家冢博物館的游覽。在離開博物館后我想起了作詩一事,就請也來為荊州作詩一首,也來即吟誦道:“
中華大地五千年,世界聞名楚文化。
連接東西貫南北,歷來兵家必爭地。
郢都故址今仍在,熊家冢中現(xiàn)楚王。
端午時節(jié)祭屈原,世界三萬關帝廟。
遙想群雄逐鹿時,荊楚之洲古城堅。
子美之后有岑參,明代一相張居正。
人才薈萃如繁星,更有大眾撐國脈。
長江經濟有鋼腰,浴火重生宏圖見。”
聽罷,我們均對也來表示了贊賞。楚陵的游覽,帶給我們的除了震撼之外還讓我們感到心情沉重。我們已無心再去別的地方,故菏桐他們就此送我回去后也返回母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