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永不作別的青春記憶

第十八章 ? 該成為什么樣的人

永不作別的青春記憶 武姿 2310 2021-05-22 08:00:00

  在大學畢業(yè)求職的過程中,殷暢看到過一個作家講述的一個見聞。

  這位作家在參觀廣州一家工廠時,一個年輕人說,自己的工作就是每天在流水線上只重復一個動作:把一枚小圖案粘貼在賀卡上。

  一天上班時間8小時,他需要重復這個動作3500次。

  聽到這個數(shù)字后,這位作家很震驚。

  便問年輕人:那你有沒有什么夢想?

  年輕人說,自己的夢想就是卡片能掉在地上,這樣,自己就有機會彎腰撿東西,換一個工作姿勢。

  殷暢現(xiàn)在BJ的工作,是她大學畢業(yè)后的第二份工作。

  為了找到一個真正適合自己而自己又喜歡的工作,殷暢的求職經(jīng)歷不可謂不豐富。

  “26歲時——周杰倫推出專輯《七里香》;張藝謀在陜西咸陽國棉八廠當工人,業(yè)余時間學攝影;張朝陽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潘石屹在海南蓋房子賺到了錢;曹操當上了洛陽北部尉。親愛的朋友,26歲時,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

  曾經(jīng),微博上這樣一條帖子,勾起了包括殷暢在內(nèi)許多網(wǎng)友的“成就焦慮”——“××在我這個年齡已經(jīng)如何如何,而我……”

  “年輕人,總是想越快越好做出點什么,并以此得到認同,于是就會對照那些成功的人來鞭策自己。不過,我倒覺得,這樣對比,帶給人的負面情緒有時反而讓人沮喪失望?!眿寢尭髸痴勛约簩@個帖子的看法。

  “其實,大多數(shù)人的二十五六歲,都過得很平庸,但對于每個人來說,哪一年都是自己的無可替代的人生。那些成功的人在你這個年齡時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這個年齡,是不是干了該干的事?”爸爸對殷暢說。

  媽媽從網(wǎng)上下載了一些大學生村官的事跡讓殷暢看。

  “孩子,不要把掙錢多少當做成功的標準和擇業(yè)的主要條件??纯春湍阃g的那些大學生村官,走進農(nóng)村,努力實現(xiàn)人生價值,能說這樣的人生不成功嗎?”

  “有一個大學生村官就說過,我們可能無法做出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我們可以用心去做好每一件小事。作為一名村官,我們就是要成為在農(nóng)村沃土上默默奉獻的耕牛?!?p>  媽媽用這樣的事例,來緩解殷暢的就業(yè)焦慮。

  殷暢也回憶起,自己曾親眼看到過,爸爸的“師傅”王院士的老伴,把一個餐巾紙的塑料包裝當做錢包用,而且,她那么大的年紀,為了不搞特殊化,竟然自己坐著班車去買簡單的裝修材料,不愿給組織上添麻煩。

  有人說,王院士那么有錢,還這么節(jié)省,讓老伴坐班車去買裝修材料,真摳門。

  可是,王院士在自己90歲的時候,卻和老伴一起,把夫妻兩人多年積攢下來的300萬元捐獻出來,設立了青年科研人員發(fā)展基金。

  身邊的人和事,總是在不斷地啟發(fā)著殷暢。

  殷暢他們這一代在優(yōu)越環(huán)境中長大的年輕人,曾背負不少負面評價。

  甚至,社會上對他們這一代有著一種“集體焦慮”:這些喝著可口可樂、吃著洋快餐、看著好萊塢大片長大的一代,會不會愛自己的國家?

  然而,事實證明,這一代年輕人的愛國熱情一點不比他們的父輩差,他們同樣對自己的國家愛得深沉,愛得理性。

  汶川大地震哀悼日,這些年輕人在天安門廣場喊出了那句讓所有中國人從悲痛中挺起胸膛的“中國加油、四川雄起!”

  BJ奧運會受到西方一些人杯葛時,在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為了避免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破壞火炬?zhèn)鬟f,一位80后中國留學生冒雪跳進冰冷的噴水池,展開五星紅旗,高高揮舞,讓全世界領略了中國青年真摯的愛國熱情。

  在殷暢母校,一年一年,一群一群年輕學子踏訪革命老區(qū),登紅船、上井岡、奔瑞金、赴ZY、去延安、走淮海,讓一段段革命歷史激勵自己前行的腳步。

  從鄉(xiāng)間小道走到大山深處,從偉人故里走到革命老區(qū),這些年輕人忽然覺得自己長大了,更深切地懂得了“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在內(nèi)心深處把愛祖國與跟黨走緊密地結合起來。

  莘莘學子們動情地說,其實歷史并不單調(diào)、并不枯燥,當切身去學習和體會的時候,會從心底接受并被溫暖。

  現(xiàn)在,殷暢在BJ的一家民營公司工作。

  對此,親朋好友常常會表現(xiàn)出一種憂慮,認為在民營企業(yè)工作缺乏必要的穩(wěn)定性。

  每到這個時候,殷暢的爸爸媽媽卻是一副云淡風輕的樣子。

  “要相信孩子,相信他們這一代人的追求,一定比他們的前輩更加高遠?!?p>  爸爸媽媽的話,殷暢感覺特別給力。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代表。

  殷暢特別喜歡和自己一樣同為90后的中國速滑運動員周洋。

  在溫哥華冬奧會上,周洋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強烈的團隊合作意識,以及無論是賽場上奮勇拼搏的精神,還是賽場下對父母的感恩,都感動了很多人,也讓整個社會對90后有了更新的認識。

  爸爸曾經(jīng)對殷暢說,在BJ,一個搞生物工程的年輕人說,他們在BJ的工作地點是一棟三層樓房,一層是餐廳,二層是實驗室,三層是宿舍,他們做實驗、搞科研,能夠連續(xù)一個月、兩個月不出樓,他們一周的工作量在美國半年都做不完。

  這個年輕人的話,讓同為科技工作者的殷暢的爸爸感同身受。

  這雖然和過去在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斗、犧牲不一樣,但這就是新時代中國青年努力拼搏、奉獻社會的新天地。

  中國速滑運動員楊揚退役的時候,在面對二次創(chuàng)業(yè)或者是再轉型的時候,給自己定了三個標準。

  第一,就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因為興趣是做好事情的最好動力。

  第二,是做自己能做的事,就是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騖遠。

  第三,就是做應該做的事。

  楊楊說,她給自己定了這些框框以后,退役后的發(fā)展相對順暢了很多,而且在出現(xiàn)各種疑惑的時候,她就拿出這三個標準衡量一下,就會很快地作出決定。

  正是有了這些新時代年輕人的榜樣,現(xiàn)在,90后的殷暢已經(jīng)懂得,個人的發(fā)展如果只是從自己簡單的需求來考慮的話,它一定是短視的,如果將個人的發(fā)展與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需要相結合的話,一個人的發(fā)展才會長久,才會動力十足。

  正如楊揚所說,“我是運動員出身,在國際賽場上,當你有機會用自己的努力為國家做一點事情的時候,這種感覺非常驕傲,非常自豪?!?p>  在面對就業(yè)選擇時,殷暢因此懂得了,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一代,需要不斷破除觀念的桎梏,敢闖敢試,敢于在更廣闊的空間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