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在不錯犯錯與錯過中得到成長的,也是因為這些經歷而不斷懂事的,所以說“錯過才相逢,懂事才慈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受,從出我們就是一張白紙,那時候父母便是我們最依賴的人,以前我曾看過嬰兒行為心理學,從這些研究中就會發(fā)現,嬰兒在伴隨著身體的長大同時也有著關于環(huán)境認知的進步,牙牙學語,蹣跚學步便是這個過程。
每個人當處于對自己認知不完全,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自己能做什么時,或者被別人趕鴨子上架去處理一件自己從未接觸過的事物時,都會有恐慌和不確定,如果加之你性格也不是那么討喜,并且不擅長表達與詢問時,那你就會不斷犯錯,如果你個人自尊心還比較強,那不用做錯幾件事,或者經常隔三岔五的面臨別人的嘲諷時,你很快便會產生自卑的情緒,長期以往,就會陷入死亡循環(huán),你越不喜歡的事物,就會經常發(fā)生,于是你就不斷得犯錯,如果你臉皮薄一點,那你就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情況,甚至學會了逃避,其實,說這些我想表達的還是在成長中,有人可以直接指出你錯誤,是非??少F的,如果可以引導你成長,那就會更好,如果恰好你都沒有的話,那也不要怕,多閱讀,多體悟人生百味,在努力反思,那你便會心胸開闊,在自己存在這些問題時,學會自己提醒自己,那也會很不錯。另外我還想說其實只要你走入社會,走出家門,根本沒有人會提醒你犯了什么錯,他們會給與你包容,當也就僅次而已。你也要想得通,當你想找一個人幫忙時,與其去教你,浪費時間,還不如直接幫你做省事,換位思考,也就不難理解了。
“錯過才相逢”,其實我想說的便是,在你犯錯中,你會遇見對的、美好的東西。對于人來說便是,你不斷錯過錯的人,才會遇見對的人,與對的人相逢。一方面,對于事物,你不斷犯錯,給自己不斷鼓勁,沉下心來反思,你會發(fā)現可以用更好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你獲得了對事物新的認知,自己獲得成長,最終與更好的自己相逢。另一方面,對于人,朋友、戀人,都是如此,錯過錯的人,遇見對的人,把握珍惜相逢人。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懂事才慈悲”,說到這句話,讓我想到了“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個世界那些所謂的共情、感同深受,都是不靠譜的,懂得、理解你才是王道。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從小就被人捧在手心,處處受人照顧的人,當自己最親密的人孤獨無依時候,比如生病住院,你會體諒覺得他會難受,當也僅次而已,你并不會給與恰到好處的照顧,如果情況再早一點,你內心只會有無助與彷徨,你并不會清楚知道自己該如何做,這便是區(qū)別。你只有真正經歷過,你才會理解別人內心此時所需,并且做出別人最需要的幫助。
之所以談到”錯過才相逢,懂事才慈悲”。就是要告誡自己,“該翻車就翻車”,不要喪失失敗犯錯的勇氣,要知道即使失敗了,你也獲得了一個教訓,這個教訓便是,原來自己這么做是不會成功的,成功與失敗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幾率,你知道明顯的失敗,那你就會有百分之五十的幾率去獲得成功。而人在最后的成長階段便是要懂得慈悲,不要刻薄,包容一切,心胸寬廣,這樣子萬事皆會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