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動作慢一步的同事們,根本沒來得及看清蘇颯手里竹牘的內(nèi)容。
但是張建波還是動作快的,搶先在還沒氧化前,就咔嚓拍了好多張照片。
大家就又立馬圍到了張建波旁邊,恨不得找個放大鏡來仔細(xì)看看他拍下的照片。
“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p> “這句還是挺好認(rèn)的。”
李教授推了推鏡片,面色有些許激動的說道:“十三年五月庚辰!”
“墓主人的生活年代可以確定了!”
“漢武帝建元元年開始,華夏才有了年號?!?p> “而在漢武帝之前,西漢初年在位時間超過十三年的皇帝,只有漢文帝!”
“這位墓主人下葬的時間,就是漢文帝前元十三年的五月第十七天!”
社科院考古所在場的十多位同事們,全都激動興奮了起來。
這可是一個重大的發(fā)現(xiàn)啊。
李教授用力一揮手,轉(zhuǎn)頭興奮的看向了孔建文:“對了,什么告地書?這是一封告地書?”
孔建文點了點頭,神色中還夾雜著幾分難掩的震驚。
“小陳,你確定沒認(rèn)錯?”他也有些不敢置信的向陳翰反問道。
竹牘上的字體是小篆。
這玩意和現(xiàn)代簡體字的差別,可不是像簡體字與繁體字之間那么相像的。
就算是專門鉆研小篆的學(xué)者,也很難在剛才短短幾十秒的時間里,就將大部分字辨別清楚。
孔建文也就來得及看清楚了第一句,而且這還得多虧竹牘上第一句小篆較為簡單。
“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p> 孔建文就來得及辨別出這句話,之后竹牘就變的一片漆黑了。
也是因為如此,剛才陳翰流利順暢的直接將竹牘上的內(nèi)容全都念出來的行為,才讓孔建文頗為震驚。
陳翰一個博士在讀生,怎么會如此精通小篆,能做到一眼認(rèn)出的程度?
這至少得是專攻于小篆研究十幾年的老學(xué)者才能做到的?。?p> 不過,震驚之余,在心里,孔建文也覺得陳翰念的沒準(zhǔn)是對的。
因為孔建文通過自己認(rèn)出來的這一句,就大概也能判斷出,這確實是一封“告地書”了。
江陵丞敢告地下丞,這不是告地書,還是啥?
告地書,是一種喪葬用具。
是古人在喪葬活動中,為死者辦理遷徙地下事宜,而模仿現(xiàn)實生活有關(guān)遷徙文書寫成的死人遷徙文書。
類似活人用的“路引”!
再通俗點說,這就是一封地面上的官員,給這位墓主人開具的一封介紹信,而收信的是地下的官員。
這玩意在西漢比較流行,西漢之后就漸漸少見了。
荊州這邊就出土過一封告地書,來自荊州高臺18號墓。
“小陳啊,你將你看到的文字內(nèi)容再讀一遍給李教授聽。”
“讓他和照片上的文字對證一下,看看你有沒有認(rèn)錯字?!?p> 孔建文連忙吩咐陳翰再讀一遍。
李教授是社科院考古所秦漢研究室的負(fù)責(zé)人。
他專攻的就是秦漢時期的考古工作,對小篆的研究是非常深的。
此時陳翰自己都挺意外的。
他其實是下意識的念出來的,他自己都沒想到,整篇六七十個字的竹牘,除了兩個字他不認(rèn)識,剩下的居然如此順利的就認(rèn)出來了。
立馬,陳翰就想起了之前系統(tǒng)獎勵的考古專業(yè)知識點數(shù)。
小篆肯定是屬于考古專業(yè)知識的!
很顯然這點數(shù)是加到了識別小篆上了啊!
還別說,挺好用的!
陳翰連忙憑著印象,再次向李教授念了一遍自己看到的文字。
李教授一邊聽著陳翰的述說,一邊拿著張建波的相機(jī),與里頭的照片進(jìn)行對比。
一些原本李教授都需要稍微花點時間,才能判斷清晰的文字,在陳翰的“提示”下,立馬就豁然開朗了。
根據(jù)陳翰的說法,這篇告地書的內(nèi)容,大致就是“江陵丞在十三年五月十七日,告訴地府官吏,這位墓主人攜帶了大量的車馬、仆從去地府了,希望地府官吏能幫他向地府主人請示,給他留個官職。”
李教授邊聽邊激動的連點數(shù)下頭,不斷的與竹牘照片對比,兩相印證后興奮的說道:“沒錯,這篇告地書的內(nèi)容就是這些!”
“這信息量非常大??!”
“墓主人入葬的準(zhǔn)確時間、墓主人的籍貫和身份,以及主要隨葬品的數(shù)量,都清晰紀(jì)錄了出來?!?p> “內(nèi)容大致與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記事木牘相似?!?p> “就是最后這句話,頗有些大膽啊?!?p> “能令吏以干為官,敢告主。”
“這是在向地府官吏請示索要官職?。 ?p> 能令吏以干為官,敢告主,這句話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
“這位去地下生活的墓主人很能干,是塊當(dāng)官的人才,地府主人可以考慮考慮讓他做個官?!?p> 這是“江陵丞”向“地下丞”引薦人才的意思。
在其他西漢墓葬里發(fā)現(xiàn)的告地書里,都沒有這種地上官員主動引薦的情況。
大多都是寫清楚墓主人帶了多少陪葬的“奴婢”和“牲畜”,做個身份背景的介紹而已。
李教授感嘆道:“可以看得出來,這位墓主人生前在江陵官場的人脈是非常硬的,不然江陵丞不會如此賣人情推薦的。”
確認(rèn)自己確實沒看錯,沒翻譯錯后,陳翰也有點激動。
自己辨別小篆的水平大漲啊!
以前辨別起小篆來,一個字都得琢磨個十來秒才敢肯定,難的可能一兩分鐘都認(rèn)不出來。
現(xiàn)在居然一分鐘都能看懂六十多個字了!
不過,這片竹牘里,還有兩個字他沒認(rèn)出來。
本著不懂就問的好習(xí)慣,陳翰虛心的向李教授請教道:“李教授,這篇告地書里,還有兩個字我沒認(rèn)出來?!?p> “一個是“市陽五大夫”后頭這個字,另一個是“駟馬四匹”后面那個什么馬兩匹。”
順著陳翰的提醒,李教授立馬就在照片里找到了這兩個字。
第一個字還好,看不清不是小篆水平的問題,而是竹牘上的字跡有些模糊了,可能需要等到文物修復(fù)工作者們修復(fù)好后,才能試著解讀。
但是尷尬的事情來了。
第二個字,李教授認(rèn)真辨別了一番后,他也沒認(rèn)出來。
這個字是馬字旁,加上一個有點像非,又有點像蝴蝶形狀的象形字。
一時半會的,李教授也沒理解這個字到底是啥意思。
至少這字不是常見的小篆字體,是很偏門,甚至是沒有留下過記載的字。
“這個....”
面對陳翰那對知識充滿渴望的眼神,李教授尷尬的笑了笑。
“等我回去研究研究,對不認(rèn)識,不好分辨的字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