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灣鎮(zhèn)的鐵匠鋪是盧飏自己開的,搞土建,離不開各種鐵制器具,沒有鐵匠鋪自然不行。
因為盧飏的土建作坊有好多都是后世的建筑理念,工具上自然也需要一些改進,為了方便,盧飏便辦了一間鐵匠鋪子。
鐵匠姓李,名鐵,李鐵家里是匠籍,李家世世代代的打鐵為生,但到了李鐵這代,想靠此為生,卻是艱難了許多。
延慶永寧這邊,衛(wèi)所制度崩壞,每年都有逃荒的軍戶,耕田的軍戶減少,打鐵的生意便也一日不如一日。
有時候忙活一個月,連煤炭、生鐵的成本都撈不回來,用李鐵的話來說,他都想跑了。
于是,在盧飏開出月銀一兩五錢招募鐵匠時,他將自家鐵匠鋪子一關(guān),直接帶著全套的家伙事便去給盧飏打工了。
李鐵算的清楚,每月一兩五錢銀子,可買一石半細糧,他家一個婆娘、兩個小兒子,一共四口,每人每天便能勻到一斤半細糧了。
一天一斤半的細糧,乖乖,打李鐵生下來,便沒吃過這么富裕的飯,頓頓大米白面,那豈不是天天過年了。
不行不行,光是想想,李鐵就覺得太奢侈了,得一半粗糧、一半細糧,早上吃干的,晚上喝稀的,然后省下的錢,還得給兩個討債的娶媳婦。
前景異常美好,李鐵不敢錯過,為了增加應(yīng)募的砝碼,直接連鐵匠鋪子里各種打鐵的家伙事都帶去了,等于是自備勞動工具去應(yīng)募,可見其決心。
甚至在應(yīng)募時,他又加了一個砝碼,說自己的兩個兒子都十歲了,可以幫他打下手,不要工錢。
面對這樣的應(yīng)募者,盧飏頓時感覺自己的工錢開高了。
其實盧飏的工錢確實開高了,如今在延慶城里,鋪子里的掌柜平均月錢才一兩銀子,這算是明朝工薪階層里的高收入群體了。
而且要求也高,既要能讀會寫,還得打得了算盤,記得了賬目,還得會管理懂營銷,這些技能傍身,一兩銀子的月錢真的不高。
而普通的,無特殊技能,只靠出賣勞動力的打工者,一般的月錢是五錢銀子,比如盧飏老爹盧滿倉在張大戶家打短工,便是這個價錢。
當然,明朝市場經(jīng)濟不發(fā)達,非農(nóng)工作崗位有限,一個月五錢銀子的工作也不是想干就能干的。
所以當知道盧飏開出的月薪后,來了一群鐵匠應(yīng)募,不過最后卻也只有李鐵應(yīng)募上了。
盧飏要求其實很簡單,便是打造火銃的槍機。
火銃,盧飏自然是不敢公開打造的,但是《大明律》中卻沒有規(guī)定不能打造槍機。
而一個鐵匠若是能打造槍機,肯定也會造火銃了,若是會造火銃,那技藝水平應(yīng)該是不錯的。
畢竟一桿火銃,涉及的方面非常多,既有對各個零部件尺寸和規(guī)格的把握,還得能煉出氣密性良好的槍管,明代沒有機床,能完成這些,非常之難。
于是僅憑這一條,便直接嚇走了一多半的應(yīng)募者,畢竟軍品,不是每個鐵匠都能接觸得到的。
但這些東西,恰好李鐵都會,前些年去朝鮮抗倭,李鐵便被征發(fā)了勞役,在遼東遼陽的鐵匠鋪子里,打了兩年的火銃。
當時,一聽說去朝鮮那邊,好多鐵匠都不愿意去,便找人托關(guān)系交銀子頂替,尤其是家里生意好的匠戶,基本沒有去的。
當時李鐵才十八歲,他爹還活著,但家里既沒有銀子,而且又想掙銀子。
沒辦法,便讓李鐵應(yīng)了勞役,不過他運氣好,到了遼東,并沒有隨軍入朝,而是在遼陽的一間軍工廠里打造火銃,一直到戰(zhàn)爭結(jié)束。
回來后,靠著應(yīng)役得來的銀子,李鐵才娶上媳婦。
若是打造別的器物,李鐵不敢在這延慶夸口,但要是打造火銃,李鐵自認為延慶沒有趕得上他的。
但就是這樣的技術(shù)人才,在此時,卻養(yǎng)不了家了,可見大明的軍備是荒廢到何等地步了。
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戰(zhàn)爭消耗,張居正給大明攢下的家底基本花光了,而隨后的國本之爭和黨爭,讓大明的財政幾乎瀕臨破產(chǎn)。
朝廷沒錢,上一次薊遼邊軍換裝備還是在打倭寇的時候,十八年了,如今邊軍用的武器基本還是十八年前的。
好在這時代武器代差不明顯,十八年前的鎧甲刀槍只要保養(yǎng)得當依然能用,不過就邊軍那管理水平,保養(yǎng)得當那是不可能。
于是就苦了李鐵這樣的衛(wèi)所匠戶了,接不到軍需采購的訂單,民間需求也不旺盛,那便是連養(yǎng)家都難了。
不過,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一番考察下來,李鐵當仁不讓的成功應(yīng)募。
盧飏深覺自己的開出的價錢高了,于是連帶著李鐵的兩個十多歲的兒子也有了活計。
童工就童工吧,反正是人家自愿的。
盧飏這次弄來了兩桿魯密銃,便是讓李鐵給改進一下,他要將火繩打火改成后裝燧石打火。
從上次被駱養(yǎng)性那個猥瑣男偷襲之后,盧飏深覺前裝火繩打火的弊端。
一是不能隨時開火,二是預(yù)填彈藥后不好攜帶。
不過這時代后裝燧石打火也有很大的弊端,比如成本高、發(fā)火成功率比不上火繩引火、氣密性差、射程近等缺點。
所以,雖然燧石打火的后膛槍在半個多世紀前就出現(xiàn)了,但因為以上諸缺點,并沒有得到普遍認可,目前的火槍,依然以前膛火繩槍為主。
但是一個事物的缺點和優(yōu)點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若是應(yīng)用環(huán)境變了,優(yōu)點便會更會更明顯,缺點也變得可以忍受,比如盧飏用來防身的短銃,那些遂發(fā)后膛槍的缺點便不足為慮了。
大明歷史上,原創(chuàng)性的燧發(fā)槍要在二十年后才出現(xiàn),是由一個名叫畢懋康的人發(fā)明的,但盧飏等不了那么久了,為了生命財產(chǎn)安全,這個名頭他只能先占下了。
在給李鐵講述了一遍后裝燧發(fā)槍的原理之后,豈料李鐵直接說,這種槍他見過。
李鐵直言,當年在朝鮮抗倭時,南邊來的軍隊里,便有軍士用這種槍,據(jù)說是從弗朗機人那里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