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窈想,或許是因為曾經(jīng)有過的,那段無疾而終的暗戀,所以她才能與一向和自己不對付的哥哥共情吧。
所以,她才會愿意把那本詩集借給他。
哪怕相見難,這其中千回百轉(zhuǎn)的心意,有個寄托也是好的。
到了上元節(jié)這一日,綺春軒的小廚房早膳送了菜肉粥,還有豆沙餡兒和黑芝麻餡兒的元宵來。
這豆沙餡兒還是之前的制法,紅豆加入冰水浸泡過夜,隔天倒入鍋里紅豆煮至軟爛。
再經(jīng)過研磨、過濾,紅豆泥越細膩越好。
接著放進鍋里,加入砂糖、紅糖和少許油,開小火不停地兜底翻拌,慢慢炒。
最后包進糯米團里,下鍋煮熟。
黑芝麻做餡就更方便了,熟的黑芝麻磨成粉,加點豬油和糖一拌就成了。
舒窈上輩子在外吃過的黑芝麻湯圓都是速凍的,當時嫌太過甜膩,如今穿越了宋朝,倒是懷念得很。
其實,后世人們喜歡在元宵節(jié)食用的湯圓,最早就來自于宋朝。
因為這種包裹著糖餡兒的糯米團子煮在鍋里,亦沉亦浮,所以它最早也被稱作“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qū)把“浮元子”改稱為元宵。
此后,元宵便流傳下去,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食之一。
后世的南方人家,在正月十五這一日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習俗。據(jù)說,湯圓象征合家團圓,吃湯圓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
至于為何除了“元宵”,它還有更為常用的“湯圓”一名,李舒窈小時候聽媽媽講過這么一個故事:說是當年,袁世凱還住在天津時,有一天夜里睡不著,隱隱聽見街頭有人緩緩敲著梆子,拉長著調(diào)子,悠悠地喊道:“賣元宵嘞,元宵……”
因為“元宵”與“袁消”同音,深更半夜的,袁世凱越聽心里越瘆得慌,覺得這個名字也忒不吉利。
于是,他勒令人們改稱“湯圓”,不許再提“元宵”。
當時的舒窈聽完,頓時恍然大悟。同時,又覺得這袁世凱很是迷信,且頗為霸道。連個吃食的名字都要這般介意,自己不想提,還要捂上民眾的嘴。
媽媽當時點頭贊同道:“確實?!?p> 舒窈吃著面前的豆沙湯圓,忽然想起來這個故事,總覺得仿佛有些牽強,也無從考證。
不過作為一個典故,貼合生活,既有人物形象,又有記憶點,這便已經(jīng)是成功了。
到了夜里,汴京城內(nèi)處處張燈結(jié)彩,滿城的火樹銀花,亮如白晝,十分繁華熱鬧。
值此花好月圓之夜,李儀夫婦像往年一樣,帶著幾個孩子上街看燈。
汴河兩岸張著各式各樣的燈,沿河橋長長地延伸過去,遠遠望去,蔚為壯觀。
正如詞人辛棄疾所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p> 這首詞,哪怕放在二十一世紀,隨便進某所中學拉出一個孩子來,大約都能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