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著名人文大師在翻譯、注解《資治通鑒》的時候,產(chǎn)生了一個小小的誤會,驚呼一個能容納五千人的陷阱是匪夷所思的。即便是大師,也有犯迷糊的時候。
中國古人對數(shù)字是不太敏感的,特別是“文科生”出身的史官、詩人?!帮w流直下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什三四”也不一定是嚴(yán)格的30%到40%;“十?dāng)?shù)人”、“千余人”……我也不止一次地在本書中跟史官較真(誰讓我是嚴(yán)謹(jǐn)?shù)睦砜粕兀?,比如“枕尸五百?..
某著名人文大師在翻譯、注解《資治通鑒》的時候,產(chǎn)生了一個小小的誤會,驚呼一個能容納五千人的陷阱是匪夷所思的。即便是大師,也有犯迷糊的時候。
中國古人對數(shù)字是不太敏感的,特別是“文科生”出身的史官、詩人?!帮w流直下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什三四”也不一定是嚴(yán)格的30%到40%;“十?dāng)?shù)人”、“千余人”……我也不止一次地在本書中跟史官較真(誰讓我是嚴(yán)謹(jǐn)?shù)睦砜粕兀?,比如“枕尸五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