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五代十國往事

第32章 他還是個孩子呀

五代十國往事 南無臭蛋 2561 2021-03-12 09:06:58

  【他還是個孩子呀】

  唐懿宗駕崩之后,12歲的唐僖宗繼位。他將肩負起帝國復(fù)興的重任。可他還是個孩子??!他承受了這個年紀(jì)不該承受的壓力。

  前面在分析南詔的時候,已經(jīng)說過,幼主登基的背后,往往是宦官、外戚、權(quán)臣等勢力集團之間的博弈。

  有些時候,同一個勢力集團內(nèi)部也會分成不同的利益派系,如兩宮太后奪嫡之爭;有些時候,不同勢力之間也會達成合作,如太后與宦官勾結(jié),甚至外戚與藩鎮(zhèn)內(nèi)外勾結(jié)。

  最典型的,也是最為人熟知的故事,當(dāng)然就《三國演義》里董卓進京的故事了。后宮、外戚、宦官之間相愛相殺,最后勾引鎮(zhèn)邊大將董卓入京。開篇就把東漢末年的昏暗腐朽表現(xiàn)地淋漓盡致,小屁孩兒漢獻帝登基坐殿也正是這一系列政治斗爭的必然結(jié)果。

  12歲的唐僖宗,由宦官集團擁立,宦官勢力就得到了抬頭。沉寂不久的“南衙北司之爭”又有死灰復(fù)燃之勢。

  南衙,即官僚機構(gòu)所在,借指文人士大夫集團;北司,指宦官集團。

  在唐朝,兩大集團進行了長期的爭權(quán)奪利,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有兩次事件是“二王八司馬事件”(805),“甘露之變”(835)。

  “二王八司馬事件”是順宗皇帝依靠部分朝臣,企圖改變宦官專權(quán)的局面,結(jié)果以失敗告終;

  “甘露之變”是文宗皇帝密謀誅殺宦官,遭泄密出賣,參與此事的朝臣均遭滅族。

  經(jīng)過這兩次較量,宦官的地位再也無可動搖,直至唐朝滅亡。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二王八司馬”的正確讀法應(yīng)該是“二王,八司馬”,而不是“倆王八,司馬”。八個被貶為“司馬”的人中,就有兩個我們熟知的老朋友:柳宗元、劉禹錫。

  唐懿宗也是宦官們矯詔擁立,但他即位的時候已經(jīng)二十多歲歲,不是個小孩子了。而且他任用的宰相是老鼠跟黃鼠狼抱窩,一窩不如一窩,如“保研黨”之流,他們臭名遠播,竟然遮蔽了宦官集團的丑惡。

  而接下來的唐僖宗,是一個12歲的孩子,還不懂事,非常容易控制。蟄伏的宦官集團迎來了春天。

  他們不動聲色地把權(quán)傾朝野的韋保衡干掉,足見宦官集團能量之巨大。

  僖宗一朝,最得寵的宦官是田令孜。

  田令孜,最初只是普王府上養(yǎng)馬的,職位卑賤、身份低微,但田令孜讀過很多書,又很有心機,很會哄普王李儼開心。主仆二人關(guān)系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小李儼認(rèn)田令孜做“干爹”(阿父)。

  唐僖宗李儼即位之后,就把國家軍政大事全部交給田令孜去處理。田令孜從此開始專權(quán)亂政。官員的任命和爵位的封賞,全出田令孜一人之手,完全不經(jīng)過皇帝,已經(jīng)不是“先斬后奏”,而是“只斬不奏”。

  田令孜在哄小孩兒方面的造詣是無師自通。每次見小李儼時,都會提前準(zhǔn)備好糖果零食,一見面先給好吃的,哄孩子開心;然后利用小孩子貪玩的特點,積極培養(yǎng)其廣泛的興趣愛好,并充當(dāng)游戲中的老司機,帶他五五開黑,帶他裝逼帶他飛。

  在田令孜的悉心教導(dǎo)下,小李儼很快就培養(yǎng)了斗鵝、圍棋、馬球、歌舞等諸多興趣愛好,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游戲玩樂,是需要花錢的。不充錢,你能變得更強?

  小李儼對理財更是一竅不通的,花錢大手大腳,給唱歌演奏的伶官樂師、跳舞的御用網(wǎng)紅主播們打賞,動不動就是以“萬”為計量單位。瘋狂散財?shù)某潭戎北扑沧诶系?p>  府庫空虛,囊中羞澀怎么辦?田令孜出了一條妙計:讓首都長安東西兩市的商人、旅客們,把珠寶貨物通通登記在冊,然后轉(zhuǎn)送宮中,“自愿捐給”皇上。

  皇帝親自攔路搶劫??!

  有人向司法機關(guān)控訴。其下場是被亂棍打死。

  天子荒唐至此,自古罕見!

  唐僖宗12歲即位,27歲駕崩,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我們對于漢獻帝和明崇禎帝,更多的是給予同情,非亡國之君而當(dāng)亡國之運。而對于唐懿宗和唐僖宗,雖然都不是亡國之君,卻努力爭取來了亡國之運。

  懿宗14年,僖宗15年。父子倆專業(yè)誤國三十年。在毀滅大唐帝國的道路上,前赴后繼,不遺余力。

  三十年后,當(dāng)唐昭宗接手這個爛攤子的時候,已經(jīng)是無力回天了。唐昭宗也就成了一個令人同情的悲情皇帝。

  現(xiàn)在,讓我們把時光重新?lián)艿教瀑易诩次坏臅r候,看看這個12歲的小孩兒是如何把大唐葬送掉的。

  【民變】

  在封建王朝,“民變”一直是時代的副產(chǎn)品。我們通常把人民反抗朝廷的行為籠統(tǒng)地稱為“起義”,其實是不太準(zhǔn)確的,因為“起義”的定義是“進步革命的公開武裝行動”,具有進步意義的革命,才能稱之為“起義”。

  而“造反”、“叛亂”又帶有濃重的貶義色彩。

  本書所用的“民變”,不帶有任何主觀感情色彩,不對其妄加評論,只是客觀地描述一次地方上的群體事件;同理,以“兵變”描述軍隊中的下克上。

  民變的訴求往往都非常單純,他們的動機也很直觀,所謂官逼民反。但他們的“反”并不是要真正的造反,不一定非得推翻當(dāng)前朝廷。絕大多數(shù)時候,他們的“反”更像是一次武裝維權(quán)、或者暴力抗法。

  一般程序是這樣的:某地父母官暴虐貪斂,因某事成為導(dǎo)火索,遭變民驅(qū)逐或誅殺,然后朝廷另派新官到任,安撫百姓,再把帶頭鬧事的人斬首,“只誅首惡,余皆不問”。

  而且民變不一定都那么血腥,有時候甚至還很搞笑。

  比如咸通十年(869),6月份,陜虢道發(fā)生旱災(zāi),農(nóng)民向觀察使崔蕘訴苦,這位崔大老爺隨手一指院子里的大樹,說:“瞧這葉子,多綠??!哪兒來的什么旱災(zāi)?”然后把訴苦的農(nóng)民拖下去,亂棍毆打。憤怒的農(nóng)民暴起反擊,把他趕走。

  崔大老爺一路逃亡,口干舌燥,就去一戶農(nóng)家討水喝。農(nóng)民認(rèn)出了他,適逢大旱,地主家也沒有余水??!于是大家踴躍眾籌,很快,就籌集到滿滿一大杯新鮮尿液,然后熱情地給崔大老爺灌了下去。滿飲此杯,聊表寸心。

  老百姓還是很淳樸的,發(fā)泄一下胸中怨氣,至多要求朝廷給換個清廉一點的父母官就行了。其規(guī)模通常只局限在一個鄉(xiāng),如果能影響到一個縣、甚至一個州,就算很大的規(guī)模了。

  所以朝廷對待這種民變的態(tài)度也是相對寬容的。

  相比較而言,“兵變”就玩兒的比較大了。

  兵變的訴求通常也比較簡單,只是要價更高一些,概括起來也無非是要錢要權(quán),算是簡單粗暴了;其規(guī)模和社會危害性,也比民變要大得多。

  其一般程序是這樣:某副職或下屬,挑動士兵不滿情緒,以武力取代軍事首長;或誅殺監(jiān)軍宦官,全軍成建制嘩變,割據(jù)稱雄。

  而當(dāng)參與嘩變的武裝力量足夠強大的時候,他們的要價也會直線上升,上升到什么價碼呢?答:上不封頂。

  比如某節(jié)度使率軍出征,中途嘩變,調(diào)頭回京師,把皇上扒拉到一邊,自己黃袍加身,登基坐殿。

  唐末各地的民變與兵變,可謂是多如牛毛。鬧得動靜也是有大有小,大的諸如前文“裘甫之亂”、“龐勛之亂”,小的諸如陜虢道人民給官員灌尿。

  僖宗皇帝即位之初,就趕上了唐末最大的一次民變——“王仙芝、黃巢之亂”。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