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早在政和元年,他曾派童貫出使遼朝,探聽大遼內(nèi)部的虛實。走到盧溝(也就是今天的永定河),半夜三更忽然有一位遼國的讀書人求見。此人叫馬植,燕京人,能言善辯,見到大遼氣數(shù)已盡,有心投靠大宋,特意來結(jié)識童貫。等到大金國成立后,馬植立刻秘密投書宋雄州知州,明白表達了想投宋的意思,他在信中說:“近來遼天祚帝排斥忠良,引用群小,女真侵凌,盜賊蜂起,百姓涂炭,宗社傾危。我雖愚昧無知,但預(yù)見遼國必亡?!泵苄藕芸毂凰偷骄┏?,徽宗見此人可用,就指令將他秘密接入境,親自召見。
馬植善辯,這正好給了他一展口才的機會。他在御前上奏道:“遼國必亡無疑。本朝可遣使過海結(jié)好女真,與之相約,共圖大遼。萬一女真得志,他們先發(fā)制人,而本朝后發(fā)制于人,事將不濟。”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趙佶并不是表面上只會享受,其實在內(nèi)心始終沒有放下燕云十六州。
不過趙佶并沒有立即付諸行動,而是采取了觀望,看女真人到底有沒有實力值得自己合作。
阿骨打也沒有辜負了趙佶的期望,起兵反遼后高歌猛進,屢敗遼軍,趙佶也終于下定決心,于重和元年(1118年)遂遣使從海路赴金,商議聯(lián)合滅遼事宜。
此后,金宋使臣頻繁接觸,至宣和二年(1120年),雙方商定:金兵攻取遼中京(今內(nèi)蒙古寧城西大明城),宋兵攻取燕京(今北京),彼此兵不得過關(guān),滅遼后,宋得燕云地,以獻納于遼的歲幣獻納于金。金太祖口頭允許宋收復(fù)地包括西京(今山西大同)及平(今河北盧龍)、營(今河北昌黎)等州。
從這份協(xié)議來看,這是雙方各取所需,甚至宋人還略占便宜。
那時的金人野心并不大,一心只想取代遼人而代之。而宋人則可以順勢奪回夢牽魂系的燕云十六州。
在談判過程中,宋人也有很強烈的反對聲音。
太宰鄭居中態(tài)度尤為堅定,他說:“澶淵之盟至今百余年,兵不識刃,農(nóng)不加役,雖漢唐的和親之策,也不如我朝的安邊之策。如今四方無虞,卻要冒然毀約,恐招致天怒人怨。且用兵之道,勝負難料。若勝,國庫必乏,人民必困;若敗,遺害不知凡幾。以太宗之神勇,收復(fù)燕云,兩戰(zhàn)皆敗,今日何可輕開戰(zhàn)端!”
樞密院執(zhí)政鄧洵武認為這簡直是胡扯,上奏反駁說:“什么‘兼弱攻昧’,我看正應(yīng)該扶弱抑強。如今國家兵勢不振,財力匱乏,民力凋敝,這局面人人皆知,但無人敢言。我不明白:與強金為鄰,難道好于與弱遼為鄰?”
安堯臣則認為伐遼是妄啟邊釁,用漢唐故事,認為人主興師于遠夷皆不可取,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都是浪費民力,更何況本朝之弱,且認為所謂伐遼都是童貫這一權(quán)閹勾結(jié)黨羽,形成集團,鼓噪而動,以矜其功,挾恩而重,皇帝不能被奸臣小人所蒙蔽。
總結(jié)成一句話,我們應(yīng)該安于現(xiàn)狀,關(guān)起門來過好小日子,至于遼人金人狗咬狗一嘴毛,也就是換個鄰居,況且一個弱小的遼人鄰居遠比強大的金人鄰居更令人安心!
看到這段歷史,作者我也只能呵呵了。
在當時,金人雖然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不管是國力也好,體量也罷,遼人遠勝于金人,真不知道這些士大夫是如何得出弱遼強金的說法來的。
金人也不是傻子,如果有把握取遼人而代之,成為草原上的霸主,也不會與宋人簽訂海上之盟了。
金人難道不知道燕云十六州對于中原的意義嗎?金人難道不知道一旦掌握了燕云十六州,就等于掌握了中原的命脈嗎?
可以說這是數(shù)百年來,宋人奪取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機會!
這些士大夫反對使用武力,并不是完全的出于國家戰(zhàn)略之考量。他們上書雖然標榜著自己為國家考慮,但言語之中很明顯有針對蔡京和童貫的意味,上書大篇幅地都是在攻擊童貫,聲稱他什么養(yǎng)私兵自重,這完全是危言聳聽,言過其實,集團之傾軋可見一斑。又童貫以閹人掌兵事,兼犯士大夫之兩重忌諱,況又有用兵西夏之功,為了打壓其氣焰功績,又不能直犯皇帝之顏面,只得攻訐其妄圖大功,其彈壓武人之意昭然若示。
真正的原因是童貫用兵西夏已經(jīng)取得了重大勝利,夏人已經(jīng)到了亡國的邊緣,一直被壓抑的武將勛貴有了抬頭的跡象,一旦北上奪取了燕云十六州,武人勢力將再一次抬頭!
前文就說過了,文官集團打壓武將集團完全就是利益之爭,士大夫們在大好機會面前,寧可錯失良機,也不愿意放棄已經(jīng)到手的利益,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好在趙佶并沒有被文官集團忽悠瘸了,蔡京也背叛了文官集團的利益,站在了皇帝這一邊,推動了海上之盟。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趙佶始終牢牢掌控了權(quán)力,不然蔡京這只老狐貍又怎么會如此聽話!
宣和四年(1122年),金人約宋攻遼。
其時,在金人追擊下,遼天祚帝已逃入夾山,耶律淳被擁立為天錫皇帝,史稱北遼,支撐著殘局。
趙佶知道機會來了,派出剛剛鎮(zhèn)壓了方臘的童貫,調(diào)來了最具戰(zhàn)斗力的西軍,可以說趙佶已經(jīng)拿出了自己最大的家底。
而此時燕云十六州的遼軍早已是殘兵敗將,被金人打得茍延殘喘。
可以說不管是從哪一方面,此時的宋人都占據(jù)了絕對的優(yōu)勢,遼人也只能氣得大罵宋人是背棄盟誓,不義之師。
然而令所有人都大跌眼睛的是,宋人先后組織了兩次北伐,均以失利告終,其中不乏名將種師道、劉延慶。
這就是典型的機會來了,沒有實力也枉然!
趙佶的謀劃可以說是極好,一旦成功了,而且成功的概率極高,以成敗論英雄的國人便會對其是另外一種評價!
然而,趙佶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拿出了最強的家底,派出了將西夏打得奄奄一息的西軍,面對被金人咔咔亂削的遼人殘兵敗將,居然會以大敗而告終!
一次的失利,也許是有偶然的成分,覺得沒理由失利的趙佶咬著牙關(guān),頂著各方壓力,組織了第二次北伐。
然而,別人手下再弱小的敵人只要比你強大,那就是強敵,那就是不可逾越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