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走進古人的智慧世界

中華文明之兵馬俑

走進古人的智慧世界 鄉(xiāng)野書匠 2884 2020-12-13 16:31:51

  1978年,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參觀完秦俑一號坑后感觸很深的說道:“世界上現在公認的有七大奇跡,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希臘的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女神廟、羅德島的太陽神金屬塑像、埃及亞歷山大港,而秦俑的發(fā)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

  可見在這位領導人眼里,秦俑確實有了不起的藝術成就。

  秦王朝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遺產,而秦始皇兵馬俑更是秦王朝的政治、科技、建筑、文化等成就的象征,反映著幾千年前的歷史、文化、經濟、軍事、制度等。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結構,無一不體現著古代的軍事思想。陵內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坑中塑造最多的是武士俑,同時還有戰(zhàn)車,這些陪葬品與實際的人車大小尺寸差不多。

  來到坑中,我們會發(fā)現這些兵俑手里大部分都拿著青銅兵器。這些兵器種類十分豐富,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等,這些武器都是戰(zhàn)場實際所使用的武器,雖然埋在地下兩千多年,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古人在防銹處理上還是有特點的,技術十分成熟。

  再看俑坑中的兵俑,規(guī)模宏大,制作精良,所需要的工匠人數是驚人的,可以想象當時兵俑制作的場面該是多么壯觀??!如此大規(guī)模的制作場景下,還能有條不紊,體現了當時工匠們的藝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梢哉f,他們已經把當時最高技術用在了兵俑的制作上了。他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制作兵俑,相當于歷史的現實藝術的再現了出來。你看,它們對人、馬、物的塑造,看起來十分逼真;它們把墓內龐大的兵俑群,塑出特色,使每個兵俑都各不相同,而整個群體又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其雕塑藝術完全達到了一種完美的高度,無論形神兼?zhèn)涞墓俦?,還是那一匹匹戰(zhàn)馬,都著力顯現它們內在風骨和精神,不僅形似,還神似。

  兵馬俑的塑造,具體來說,基本上以現實為基礎,利用藝術的手法,結合彩塑技法,注重傳神,巧妙構圖,靈活運用技法,一千多個陶俑、陶馬,幾乎無一雷同。

  兵俑彩繪是兵俑突出的特點。用于彩繪的顏料包含了紅、綠、藍、黃、紫、褐、白、黑、青等九種主色,再配合深淺濃淡,便可創(chuàng)造九色之外的許多不同的顏色,例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

  這些顏料都是由礦物質提煉而出來。要彩繪,必須對兵俑的表面處理,使其干凈整潔,這是進行彩繪必要的步驟。處理表面時,兵俑毛細孔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何處理,考驗著古人的智慧。通過對出土兵俑的大量研究,終于發(fā)現古人原來是用了極細的泥均勻涂抹,這樣既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這樣的處理后,彩繪才能著色其上,長久不掉色。

  表面處理好了,彩繪才剛剛開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后代所繼承。彩繪時,都以暖色調為主,很少使用冷色,工匠還會用顏色巧妙地表現秦軍的威武。這些都是智慧的體現,以實用的方法解決生產制作中的難題,即使到了21世紀的今天,其解決問題的思路也值得我們學習。

  兵俑的神態(tài)的塑造是制作難題之一,要塑造出那神態(tài)各異,逼真的陶塑作品,特別令人嘆為觀止。

  和古代統治制度相似,官兵有很大的普遍。主要從裝束來區(qū)分身份。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鎧甲也有區(qū)別。從神態(tài)上來講,軍吏都顯得表情嚴肅,額頭上還塑有細小的皺紋,湊近一看,十分明顯。從中可以看出古代制度的嚴格,即使軍吏,地位上也不盡相同;眾多的武士,表情更加豐富,從面部的神態(tài),到外貌上的細微差別,映射著戰(zhàn)士的性格差異,表現著兵俑內心不同的情感,以及在地域上的差異——即使幾千年過去了,很多秦俑的相貌特征還與現代的陜西人十分接近。

  仔細看,兵俑們大部分是凝目聆聽、鎮(zhèn)靜機智,傳神地展現秦始皇“滅六國,統天下”的雄壯軍軍隊。

  如此個性化的兵俑制作,不光體現了工匠們的個人技藝,也體現了陵墓建設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下面一起來看看那千人千面,別具一格的個性化的兵馬俑吧。

  軍士俑,即戰(zhàn)車上除駕車者之外的士兵。戰(zhàn)車上一般有兩名軍士,分別是車左俑和車右俑。兩者差別不大,車左俑身上穿長衣,外面披著鎧甲,穿有護腿,頭上戴中幘,左手拿著矛、戈、戟等長兵器,右手按著車架;車右俑的打扮于左邊士兵相同,只是姿勢相反。

  立射俑,立射俑站在陣地表面,身上穿著輕薄的戰(zhàn)袍,頭發(fā)挽了起來,腰上系上了革帶,腳上穿的是方口翹尖戰(zhàn)靴,整個人看起來輕便靈活,能快速移動,符合身份特點。

  跪射俑跪在陣地中心,身上穿著穿戰(zhàn)袍,外面也披鎧甲,頭頂左側挽上了一小溜頭發(fā),腳上也穿著方口齊頭翹尖戰(zhàn)靴,左腿彎曲跪著,右膝觸地,上身微微向左邊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握弓。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他們作為主要的軍隊力量,分布于整個軍陣各處。戰(zhàn)袍武士俑大部分散布在陣表面,靈活機動;鎧甲武士俑分布于陣中重要位置,既防衛(wèi)又進攻。二者相互配合,相互照應,他們手中都拿著實戰(zhàn)兵器,顯得氣質昂揚,靜中寓動。

  軍吏俑除了服飾上與將軍俑不同外,精神氣質上也有差異。軍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將軍俑體魄豐滿魁偉,但整體上還是比較高大的,雙肩寬闊,挺胸佇立,神態(tài)肅穆。更多的表現出他們勤于思考,勇武又訓練有素的一面。

  騎兵俑,他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緊袖、交叉領,右手緊握雙衣襟掩蓋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的長褲,腳穿短靴,身上披著短小的鎧甲,手上無護甲。衣服短小輕巧,一手牽馬,一手持弓。

  馭手俑為駕駛戰(zhàn)車者,他們身穿長衣,外面披著鎧甲,臂甲長到了腕部,手上還有護手甲,脛上有護腿,脖子上圍有頸甲,頭上帶有巾幘及長冠,保護相當完備,雙臂前舉作牽拉轡繩的駕車樣子。

  秦弓弩,弓弦清晰可見,直徑約0.8厘米,表面光滑圓潤,由非編織物,有的認為是動物的筋。

  皮質漆盾,長約60厘米,寬約40厘米,發(fā)掘時有些殘破,邊欄上繪制了多層幾何圖案,線條隱約可見,由紅、綠、白三色組成。背面朝上,因此也可看到握手部分,但只刷了天然漆,沒有彩繪。

  遺物品——籠箙,其材質是木中之王梓木,這是相當珍貴的木材;在籠箙器壁的朽跡中有絲織品的遺存,說明著絲織品的年代久遠。

  這么多出土的文物作為秦代的標志,不是誰臆測可以推翻的,而是有堅實的考古發(fā)掘作為支撐。

  至今已經發(fā)掘了四個俑坑,分別為一、二、三、四號坑。我們子面來分別了解一下四個坑狀態(tài)。

  一號坑能發(fā)現,緣于當時下和村農民打井的巧合——井口剛好開在一號坑的東南角。1974年7月中旬開始發(fā)掘,到1978全面開展,10多個修復組展開對兵馬俑的大規(guī)模修復。在這個坑中,它的東端排列著全身穿著戰(zhàn)袍的戰(zhàn)士俑210人;還有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計204人組成的方陣后衛(wèi);坑的中間,排列著有38路戰(zhàn)車和步兵的縱隊,組成軍隊的主體。

  二號坑是考古工作者主動發(fā)掘而發(fā)現的。1976年4—5月間,考古隊在一號坑的東端北側有目的的鉆探,于同年4月23日發(fā)現了二號坑。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

  這個坑里布局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位于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第二個單元,位于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zhàn)車組成方陣,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后一字排列兵俑3個;第三單元,位于中部,由19輛戰(zhàn)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第四單元,位于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zhàn)車6輛。

  三號坑也是考古隊鉆探的結果。1976年5月11日,在一號坑西端北側25米處,鉆探發(fā)現了一個陪葬坑,面積約為520平方米,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zhàn)車及四件兵馬俑,三號坑共出土了68個兵馬俑。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據推測是因為秦末農民起義等原因未建成。

  大部分人都認為兵馬俑是秦王陵,但也有人認為不是,因為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秦宣太后是楚國人,秦昭襄王繼位年幼,便以太后主政,秦國國力大興,文治武功,都值得人稱道。太后主政,權利之下,必會重用自己的娘家人,時間久了王權就會削弱,形成新貴族,所以羋月太后上臺,也任用了一批娘家的貴族,形成著名的四貴,此時的秦國只知秦宣后和四貴,而根本不知道秦王。仔細考察兵馬俑,有了發(fā)現,兵俑不戴頭盔,無盾牌,面部表情沮喪,不像出征軍隊,更像是發(fā)喪隊伍。秦主黑,楚喜紅??茨潜贿€原出來的彩塑兵俑,還比較像楚人呢!再加上,發(fā)掘出來的兵俑發(fā)髻,歪向一側,比較符合楚國裝束。另外,兵馬俑坑位于咸陽以東,面向東方,太后故鄉(xiāng)楚國就在秦國的東方,俑坑中發(fā)現了麋鹿的骨骸,這是楚國的珍獸,秦墓鮮見,更重要的是,兵馬俑三號坑西北角150米的位置上,有一個神秘的大墓,墓主人不明身份。所以,有人認為兵馬俑為身為楚人的太后所做的陪葬隊伍,伴她泉下魂歸故里。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

  不管兵俑的主人是誰,那都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其中包括了古代的建筑、工匠的水平、武器水平等,那就是一部活的歷史,等待我們去發(fā)掘!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