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收集趙之謙所刻的印的同時(shí),也收集吳昌碩所刻的印。時(shí)間過得真快,一眨眼不覺十年了,現(xiàn)在把這些印撿出來一看,已經(jīng)有一百十一紐之多。因此,我在把趙之謙的印編拓為《豫堂藏印甲集》之后,又把吳昌碩的這些印編拓起來,作為《豫堂藏印乙集》。《乙集》的體例,一如《甲集》,仍舊按年編次。這樣做,還是為了便于讀者明了吳昌碩刻印的歷程,對于探索他的作品演變,是有好處的。
吳昌碩是清代最后的一位...
我在收集趙之謙所刻的印的同時(shí),也收集吳昌碩所刻的印。時(shí)間過得真快,一眨眼不覺十年了,現(xiàn)在把這些印撿出來一看,已經(jīng)有一百十一紐之多。因此,我在把趙之謙的印編拓為《豫堂藏印甲集》之后,又把吳昌碩的這些印編拓起來,作為《豫堂藏印乙集》。《乙集》的體例,一如《甲集》,仍舊按年編次。這樣做,還是為了便于讀者明了吳昌碩刻印的歷程,對于探索他的作品演變,是有好處的。
吳昌碩是清代最后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