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回到明朝當作家

第五十一章 北上

回到明朝當作家 征岳 1531 2021-01-18 23:42:28

  眼看爭論激烈起來,李渡趕緊出來打圓場,“張公子辦新聞,也是為天下人都能知曉禮義廉恥,懂得忠孝節(jié)義,與我復社主張并無不同,今后,我等的文稿交由張公子的書坊刊行,也是再好沒有的?!?p>  張牘早就想結(jié)束爭論了,正等著李渡出來說話,好來個借坡下驢。他向剛剛跟他爭辯的幾人一齊作了一揖道:“諸位朋友,剛才牘頗有得罪之處,懇請見諒!我只是一介書商,其實對諸位非常崇敬。今番來此,只是想結(jié)交朋友,順便向各位邀稿,希望能為大家多印些書而已!”

  既然話已說得如此謙卑,那幾人也不好再糾纏下去,當即便還了禮,又客氣了一番,重新坐回去了。

  李渡見雙方都給了他面子,十分高興,挽著張牘的手,拉他回座。這時已到了傍晚時分,園主出來宣布開席吃飯,張牘推辭說家中還有要事,便辭別了李渡和張溥,一個人回去了。

  張牘對今天的成果基本滿意,但是仍感到些許灰心。老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復社這幫人真是這句話的鮮明映照。除了李渡和張溥稍好一點,其他大多都是死腦筋和酸腐秀才,靠這幫人怎么可能挽救王朝?既然讀書人靠不住,朝臣也指望不上,也許大明的江山只能依賴平民了。

  要喚起平民,就必須靠媒體。就在他忙著打造自己的媒體事業(yè)時,歷史的車輪也正在沿著既定軌道向前推進。

  這已是崇禎三年十月了,西北的農(nóng)民叛亂絲毫沒有停息的跡象,高迎詳,張獻忠的大名越傳越廣,圍剿叛亂的軍隊派了一撥又一撥,始終是愈剿愈多。朝廷里黨爭又起,溫體仁,周延儒,及各位大臣紛紛站隊互相攻訐,鬧得烏煙瘴氣。遼東戰(zhàn)事不順,后金時時侵入邊境擄掠財物人口,關寧軍竟只能關起門來自保,毫無還擊之力。

  糟糕的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就連此前一直活得逍遙的江南人,也開始惴惴不安起來。市井間流傳了許多真假未知的流言,還有人印了書煞有介事地記錄北方的混亂情況。這種時候,張牘的《金陵新報》便成了唯一可靠的新聞來源。得益于陳孟敬在北方的實地考察,《金陵新報》接連報道了西北叛亂的形勢,后金入關的慘況,以及京師附近瘟疫狀況等專題新聞,立即成為南京城所有識字人爭讀的書。而通過張牘自建的銷售渠道,這些雜志也很快風靡江南各地,人人都知道了齊文閣就是可靠的消息來源,《金陵新報》和《金陵紀評》是關心時事的必讀書。

  由此而來的巨大商業(yè)利潤也使張牘有了擴張的實力。他一方面擴大各地提供新聞素材的人員規(guī)模,另一方面,也著手建立培訓學校,教授大家一些基本的新聞技能。特別是文人們愛夸大和編造情節(jié)的毛病,在前面幾期雜志中屢有顯現(xiàn),張牘便要求大家必須實事求是地記錄,立場也要盡量客觀,不能對新聞事件摻雜主觀好惡。他甚至還編了一本教材,讓培訓學校依書而教。

  經(jīng)過一年多的擴張與革新,張牘的媒體王國總算是初步成形,新聞觸角伸到了南北兩京十三省,讀者群涵蓋了整個南方和京師,幾乎成為天下讀書人的必需品。

  隨之而來的強大影響力,也終于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事情發(fā)生在《金陵新報》刊發(fā)了一系列關于遼餉的報道后。這些報道講述了農(nóng)民被高額稅銀逼得破產(chǎn)逃亡的事件,又通過對比朝廷頒布的遼餉政策和實際執(zhí)行的征稅辦法,得出稅收系統(tǒng)存在大量腐敗的結(jié)論,引起了朝廷很多言官的重視,紛紛上書彈劾首輔周延儒,一時間罷相傳言四起。

  對于這樣的局面,張牘既喜且憂,喜的是雜志的影響力已經(jīng)到達了朝廷高層,足以左右政局,憂的是他將不可避免地卷入黨爭,以后形勢會越發(fā)險惡了。

  為了能繼續(xù)站穩(wěn)腳跟,他必須打通朝廷關系,找到強大靠山才行。于是,通過上元知縣的引薦,張牘決定上京拜見禮部主事郭松路,請他介紹更多官員給他認識。

  兩京相隔千里,路途遙遠,張牘又打算在京師多呆些時日,便偕同玉蓮,帶上財物一同啟程。兩人雇了一隊苦役,從南京走長江水路到揚州,再轉(zhuǎn)入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走了將近一個月才到京城。雖然他現(xiàn)在有錢雇豪華游船,但長途旅行還是相當勞累,到了京城,又正好碰上了糟糕的天氣。這時正是五月間,京城里刮起了沙塵暴,一陣風吹起,漫天都是灰黃的塵土,加上路邊污水橫流,糞穢遍地,臭氣遮天蔽日,簡直如墜煉獄。

  張牘一邊忍住惡心,一邊跟玉蓮感慨,當初看古裝劇還以為古代都是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宜人的天堂地方,沒想到生活比后世難受多了。

  “這么多官員住在京城,連城市衛(wèi)生都搞不好,難怪大明朝要亡了!”

  玉蓮正在翻開一本新書,聽了張牘的感慨,笑著說道:“就像你說的,技術水平達不到,這些問題怎么解決呢?不如你來想想辦法,如果能處理好,皇上一定重重有賞。”

  “這倒是條路子,”張牘又看了一眼馬車外面的街道。許多人這時都提著木桶從家里出來,就近找到水溝,便把桶里污水一股腦倒進去,濃重的臭氣頓時溢出來,直撲鼻端。張牘感覺胃里又開始翻滾了,趕緊扯下簾子,眼不見為凈。

  “雖然做下水道和自來水不可行,但起碼我會制定一套管理規(guī)則,每天讓挑糞人進城來挑走糞水,規(guī)定廚余垃圾必須倒入指定區(qū)域,建設垃圾掩埋場,保護水源。這樣才能避免瘟疫。”

  “你的想法很好,”玉蓮合上書,看著張牘認真說道:“可是你總是會犯一個錯誤,搞不清該為誰辦事。你整理好了京城環(huán)境,這是對民大大有利的功勞,但對朝廷,對官僚們又有什么好處呢?你的事辦得越好,就越需要耗費朝廷的銀子,那時,恐怕言官們都會來彈劾你了?!?p>  張牘愣了半晌,不得不承認玉蓮的話是有道理的。這個時代,民與君,根本就是對立的兩面。他要救世,如果救的是民,又該怎么擺平與君王的關系?如果一個被拯救的世界脫離了皇帝的控制,他是否寧愿要一個末世呢?

  他先前總以為,民族主義這面旗幟能團結(jié)君民一心,但玉蓮的話讓他想到,或許兩者的矛盾沒有那么容易被掩蓋,將來遲早會爆發(fā)出來,那時他該怎么選邊站隊呢?

  又是一陣風刮起來,漫天黃土被卷入天空,遮天蔽日之下,整個京城都被涂抹得暮色沉沉,而此刻,才不過辰時,新的一天剛剛開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