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第一筆進帳
對于莊子里的人而言,丁香一時興起搗鼓出來的這個低配版的“圓夢之旅”,只是日常平淡生活中,一個讓人心神愉悅的小插曲而已。插曲唱完后,日子還得照常過。
吃過飯后,韓林幾個略略歇息了一下,消了消鼓脹的肚子,便就各自分頭忙活開了。
除去河?xùn)|周二家的莊子,離這邊最近的,就是官道正西武家的莊子了。
這位武老爺乃是本地的鄉(xiāng)紳,他家旁的產(chǎn)業(yè)不多,就田地多,算是只靠種田養(yǎng)家的土財主。
兩邊莊子離得近,時常走動,算是和韓林等人最熟的,他家現(xiàn)今的莊頭還和黑三是個一村兒的。
韓林就叫黑三帶著韓二郎去。
他和李冬生則去鎮(zhèn)子西南方向那幾家莊子。白石鎮(zhèn)離縣城其實也不遠(yuǎn),也不過七八里的路。這些莊子雖說在白石鎮(zhèn)周邊,其實主家都是寶豐縣人士。
往常也因田里瑣事接觸過,也算熟。
至于韓大郎和劉滿倉,就叫他們還去鎮(zhèn)上看看趙鐵匠那里的進度,若有時間,就往鄰鎮(zhèn)河灣鎮(zhèn)和大屯鎮(zhèn)上跑一遭,看看那邊定制的物件兒打制的進度。
其實這些天,韓林幾個雖然沒往外推銷這個東西,但姜家的莊子鄰著官道,武老爺那莊子里的人進進出出的,倒是知道他們莊子里如今用了一樣稀罕的除草玩藝,武老爺那莊子里的莊頭還真稀罕好奇,也去趙鐵匠那里打聽了,聽趙鐵匠說,韓林等人不許他往外賣。
這莊頭心里正遺憾著呢,黑三和韓二郎就到了,根本沒等黑三開口,就忙叫人到田里試。
這東西在自家莊子里使了足有十來天了,黑三和韓二郎對這個東西信心十足,當(dāng)下輪翻換著,把大小鏟都試了一遍兒,又叫武家的短工來試。
其實這會兒,麥子已過了膝蓋深,前頭那個支架位置裝得不算太高,頗能將細(xì)壟的麥子撥開,也因此,人的視線不受阻,更能看清小壟里翻犁過去的情形,以防止扶歪了鏟歪了,霍霍麥苗子。
那武家的莊頭自是動心。就是這東西一把要一兩銀子,聽黑三的話頭,這四五百畝的莊子,至少得置上三四十把才顧得過來,這就是三四十兩銀子。他一個莊頭可做不了這個主,再有,武家也不止這一處莊子呢。
在鎮(zhèn)上子?xùn)|南方向還有一個大莊子。那邊的土質(zhì)肥沃,主家侍候得更用心,他就想著,主家指不定也想把那頭的莊子給置上一份子,就叫黑三和韓二郎和他回鎮(zhèn)上,現(xiàn)和武老爺說。
只要有銀子賺,甭說去鎮(zhèn)上了,就是現(xiàn)在立馬去府城,他們也去!
黑三和韓二郎二話不說,把東西往車上一裝,跟著這莊頭去了武家。
到了武家和那武老爺如此這般說了一番,武老爺也著實意動,就是沒親眼見著效果,還是不放心。
于是大家,又趕車著,不顧漸晚且已轉(zhuǎn)陰的天色,又往武家鎮(zhèn)子?xùn)|南方向的莊子去了。
到了那頭,依著武老爺?shù)囊馑?,試了一回,武老爺這才放了心。
他這頭的莊子約有八百來畝,兩處加起來,是一千二百多畝。按黑三的建議,至少要置一百把鏟子才夠用。
這就是一百兩銀子,武老爺自然有些心疼,想了想就說,大鏟子要三十把,小鏟子要五十把,反正麥田里,小壟一向多過大壟,這么著,他忖著也夠使了。
黑三和韓二郎滿意倒?jié)M意,就是忍不住提醒道:“武老爺,您甭光想著春上啊,實則這東西,秋上的用處最大?!?p> 秋上除了谷子,像苞谷、大豆、高梁、棉花什么的,可都是大壟種植,小壟莊稼它也長不開呀!
武老爺一時沒想到這上頭,叫黑三一提醒,也覺得確實如此。
就這么著,咬了咬牙,定下大小鏟子各五十把,并現(xiàn)付了一百兩銀子。
為這東西忙活了這么久,終于見著錢了。黑三那個樂啊,死死繃著腮幫子,才沒在武老爺面前樂出聲來。接過銀子,又與武老爺約定送貨的日子,就和韓二郎揣著沉甸甸的一大包銀子,頂著灰灰的暮色,回了莊子。
韓林那頭,原先是不打算一上來就去姜府東府三少奶奶的那個陪嫁莊子的。畢竟再是東府,也是姜府不是?他還怕這事兒,還沒賺幾個錢兒,就叫人傳到府里了,再生什么波瀾。
可是不巧,他和李冬生順順當(dāng)當(dāng)?shù)剞D(zhuǎn)完預(yù)定的兩個莊子,接了大小鏟子各四十把的定單,收了定銀,正要往回趕,正正好遇上東府三少奶奶那莊子里的莊頭崔二。
崔二剛從府城回來沒多久,把西府發(fā)生的事聽了個滿耳,正想找人說道說道,一見倆人,二話不說就硬著往莊子里拉。
說起來,姜家大房讀書不成,也算是家傳了。姜府東府的老太爺和姜府的老太爺,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東府老太爺居長,西府的老太爺為弟。
可是當(dāng)年東府的老太爺也和姜大老爺一樣,讀書不成,考了多少年,才考中一個秀才。兩個兒子讀書也不成,家里兩代不仕,下頭的少爺們,似乎對此心都淡了。前頭三位少爺也都是學(xué)問不成,唯有尚還年幼的四少爺,讀書上頗有天份。
如今東府滿府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而西府這邊卻是從姜老太爺那一代開始,算是一路平順,一路高走。
一邊高一邊低的,心里落差自然就來了。
崔二一是因這個落差,二就是因西府日子紅火,姜老太太頗有些高高在上,對姜老太太頗有微詞,當(dāng)然了,整個東府都是。
沒說幾句話,就派起了姜老太太的不是:“也不是咱們做下人的在背后嘀咕主子,你們西府和劉家,打過多少年交道了,不知道那劉家是個什么德性?五姑娘再不討人喜歡,那也是姜府的姑娘,嫁不到高枝,那就配門戶低一點,人才好一點的人家,不什么都有了?偏你們那位老太太,一味的好面子。怕不是只想著劉府的名聲好聽些,只要這個表,回頭和人一說起話來,道是孫女各各嫁得體面,卻不管這體面下頭有多腌臜?!?p> 韓林兩個就無奈了。這事兒早在他們這邊揭過了呀,咋就又說上了?
這話答是不是好答,但心底里,他還是贊同崔二的說法。老太太確實好面兒太過,若不然,五姑娘怕也落不到如今這份兒上。
崔二媳婦一直拿眼斜他,崔二一味的不理。
說過那話之后,又憤憤說起當(dāng)年的事來:“再者說,你們府上那老太太只論自己吃虧,道是柳姨娘奔了你們府里的三老爺來,怎么就沒想想,那柳家其實也是你們?nèi)蠣數(shù)木让魅四?。和州那地界,三步是山五步成嶺的,人家要真不救他,他死在山里都沒人知道!結(jié)果,到了她這里,恩情半點不記,那仇卻記了個滿懷?!?p> 這話,在韓林這里,還是說得通。
不是有句話俗話嘛,人嘴兩張皮,咋說咋有理。可關(guān)鍵是得看那個對此有決定權(quán)的人,認(rèn)不認(rèn)這個理兒。
就這么著聽崔二絮絮叨叨說了半晌,韓林忖著,甭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他這會兒倒像是向著五姑娘的意思,想了想,還是把除草鏟的事兒說了道:“原是她自己個想出來,說是給自己的菜園子里除草的,是我瞧著好用,求了五姑娘,她把這東西叫我拿來使了。我們那頭用過之后,也確實好用,府里的意思我們也不好違背,五姑娘那頭呢,也確實有點可憐,就想著好歹賣些銀子,也叫她有個傍身的錢兒。”
崔二一聽就笑了:“我就說,昨兒我回來的時候,在縣城聽誰說過一嘴,咱們這地界出了一個除草用的物件兒,怎么怎么好使,鬧了半天,原是你們那里呀!那成,要幫旁人,我們這頭興許還得猶豫一下子,要是幫五姑娘,那是沒話說!”
這頭離府城遠(yuǎn),他這樣的莊頭,決定權(quán)就比武老家的莊頭大多了。
問了價錢,又看過韓林指揮著短工們試用的效果,他這頭七百畝的地,一樣要了二十五把。
韓林和李冬生自是喜不自禁,回到家,聽黑三說單是他這頭,一筆就賣出去一百把鏟子,還把貨款全拿到手了,大家更是興奮不已。
至于臨辭行時,崔二說過的,要和杜府說一聲這事兒,興許那頭也會買這事兒,韓林根本沒敢想。
不料,第三天中午,大家剛從鎮(zhèn)上把新打制的鏟子拿回來,正商量著,給這個莊子先送幾把那個莊子先送幾把的時候,崔二兩口子來了,不但帶來了大小鏟子共計一百五十把的訂單,還要說給姜薇請安。
韓林自是訝異。不過甭管崔二出于什么心理,但他偏著五姑娘,氣著姜府這事兒,她卻是瞧得清清楚楚的。
人家又是正經(jīng)的來請安,中間還夾著生意,怎么能不讓見?
即這樣,那就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