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向上的民族
《大秦本紀》(完)
從秦孝公到秦王政
一、天下紛亂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微。諸侯各以力相征,強凌弱小,攻伐不斷。你方唱罷我登場,諸侯會盟,政由霸者,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一片亂紛紛。諸侯內亂,臣弒其君,屢見不鮮。齊桓公始霸尚能尊王擁周,其后晉文公召周王,秦穆公霸西戎,莊王問鼎,宋襄公仁義之戰(zhàn)一敗涂地,禮樂崩毀,天下各行其政,詐偽頻仍,用人以才,至于戰(zhàn)國,尤為甚之,七雄林立,天下無共主,相繼稱王,大周名存實亡,茍存亂世。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各家學說紛紜,爭鳴諸侯,于是乎中國文明史上燦爛光輝的一幕拉開了。
二、秦晉冤家
秦晉毗鄰,秦有國以來,邊境相爭幾乎沒有間斷。秦穆公晉文公在位時,彼此融洽,邊境安寧,史稱秦晉之好。兩位之后,秦晉陷入無休止的攻伐戰(zhàn)爭狀態(tài),互為世仇。秦霸天下的路上,遇到晉國強有力的阻礙,直至晉國內亂,分韓魏趙,勢力瓜分,秦得以縱橫其中,各個擊破,東進中原,這其中秦孝公繼穆公以后再次強勢崛起,廣納賢才,變法強國,始皇天下一統(tǒng)得益于孝公一系列改革,甚至可以說,周秦之變的源頭正是來自秦孝公的銳意改革,也可以說中國史上最激烈的一次文化沖突,影響了其后兩千年的中國文化,在這次文化變革中,儒家系統(tǒng)徹底完敗,盡管有后來漢武的罷百家以儒,實際上儒家真正的核心已喪失殆盡,君子儒的精神不再,小人儒大行其道,外儒內法成為其后歷朝歷代的不二選擇。秦孝公引發(fā)了中國史上第一次劇烈的文化革命。有人說,中國史在秦霸以后已經沒有了,因為文化沒有了。
三、孝公發(fā)憤
孝公立時,已二十一歲。其時,周室卑弱,天下強國有六,齊楚燕韓趙魏,諸侯之間相爭相并,乍合即分,秦處雍地僻遠,諸侯不與之會盟往來,視為不開化的一族,野蠻民族,即“夷狄待之“。孝公以為恥,于是誠求天下興秦之才,欲續(xù)穆公遺業(yè),壯秦聲望,于是頒布求賢令。
四、求賢令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yè),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zhèn)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這份求賢令,懇切至誠,遠慕秦穆公勛業(yè),痛心穆公之后秦室內亂,導致國力漸衰,在與鄰敵晉國的爭端中落于弱勢,尤其是晉會集各諸侯一致向秦,秦敗,更讓秦在諸侯國的地位減弱,皆以戎夷視秦,從骨子里視我如蠻夷,所謂卑秦。這些事件深深刺痛到孝公,秦人的倔強與孤傲,秦人幾百年為國榮光的豪邁令孝公不甘心,于是求天下賢。
求賢令一出,六國英才紛紛向秦,于是有衛(wèi)鞅者。衛(wèi)鞅來秦,徹底變革秦政,秦國日盛,揮鞭東進,統(tǒng)一天下的戰(zhàn)馬奔騰,席卷諸侯,六國竟不敢正視。孝公知衛(wèi)鞅用之而不疑,奠定了秦國鐵馬踏江山,天下歸秦的堅實基礎。乃至秦雖亡,秦法仍在,百代沿襲秦法治國,孝公不亦偉哉!
五、助秦者非秦人
秦孝公,
力排眾議以用商鞅,變法強秦。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孝公死,商鞅罪。然而秦仍用商鞅法。商鞅,衛(wèi)鞅,衛(wèi)國人。
秦惠文王,
張儀,魏國人。相秦。游說諸侯連橫親秦。
秦武王,
甘茂(楚國人),破宜陽,“以窺周室”
秦昭襄王,
穰侯魏冉,魏國人,舉白起,東向無敵,諸侯斂手而事秦。
范睢,魏國人,相秦,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遠交齊而近攻韓魏
秦莊襄王,
呂不韋,衛(wèi)國人,相秦,組織編纂《呂氏春秋》,興兵向周、趙、衛(wèi),為后來的秦王嬴政兼并六國打下堅定基礎。
秦始皇,
魏繚(魏國人),輔助嬴政滅六國;
李斯(楚國人),諫《逐客書》,滅六國有功,天下一統(tǒng),參與制定禮儀制度,法律,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李斯的主張影響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制度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