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家》·武侯十六年(1)
“文侯建國,武侯強(qiáng)盛”這是后人對魏國兩代國主的評價。作為戰(zhàn)國初期近百年霸業(yè)的魏國,無疑魏文侯、魏武侯時期是重要的階段,或者說自武侯后,魏國的霸權(quán)漸漸衰落。但是從太史公的《魏世家》來看,看不到魏國那種蓬勃、那種熱血的狀態(tài)。尤其是魏武侯的記載,平平淡淡,區(qū)區(qū)156個字就“武侯卒”了,不止魏武侯如此,魏文侯的記載也是少得可憐,除了那段與李克的對話之外,也不過三四百字,不知道為什么。
是歲,文侯卒,子擊立,是為武侯。
魏武侯元年,趙敬侯初立,公子朔為亂,不勝,奔魏,與魏襲HD,魏敗而去。
二年,城安邑、王垣。
七年,伐齊,至桑丘。九年,翟敗我于澮。使吳起伐齊,至靈丘。齊威王初立。
十一年,與韓、趙三分晉地,滅其後。
十三年,秦獻(xiàn)公縣櫟陽。十五年,敗趙北藺。
十六年,伐楚,取魯陽。武侯卒,子立,是為惠王。
上面是《魏世家》中關(guān)于魏武侯的全部內(nèi)容,簡略得很。魏武侯即位時,李悝死了,魏武侯中期,吳起奔楚,三晉聯(lián)盟破裂,魏國的霸權(quán)開始衰落,從三晉聯(lián)盟時的天下無敵,到三晉破裂時的四戰(zhàn)之地,頻頻陷入挨打的地步。魏文侯苦心經(jīng)營的霸業(yè),漸次崩塌。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纱擞^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p> 在《吳起列傳》中有吳起與魏武侯的一番對話。普通的以為魏武侯所以不能發(fā)揚文侯時的余烈,很大程度上源于武侯的個人問題,不重視德。這段對話出自吳起之后很有意思,但是吳起口中的“德”,偏向于德術(shù),意思應(yīng)該是說要善于籠絡(luò)人才,這與儒家口中的“德”有區(qū)別。魏武侯時,人才流失的很嚴(yán)重,吳起也被擠壓奔到楚國去。許多后來影響列國的人物也都是魏國人,都離開了魏國,或秦或楚,更多的都去了秦國,譬如商鞅、張儀等。一方面是在魏國不受重用,一方面應(yīng)該也看到魏國前途有限,不能充分展示才學(xué),而秦國才是可以大展宏圖的那一個,而且在當(dāng)時國人并沒有所謂的家國意識,或者說愛國的理念,哪里能施展才華就到哪里去。
為什么魏文侯時就有那么多的人才圍繞在身邊呢?私以為那時魏國的改革走在了列國的前面,其他各國還沒有如魏國般的變革,在人才選拔上還沒有新鮮的措施,魏文侯率先走出了這一步,于是子夏、李悝、吳起、西門豹、樂羊等紛紛而來。魏武侯時,人才開始凋零,死的死,走的走,周邊列國也都采取了強(qiáng)國之術(shù),魏國變得不那么吸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