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我讀歷史之碎碎念

第57章 私德公德?

我讀歷史之碎碎念 九折肱 2093 2020-11-06 06:00:00

  私德公德?

  齊桓管仲這一對君臣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榮耀千古。

  后人每論及春秋事,口必稱齊桓,而管仲更是成為后代國相的偶像。

  譬如三國諸葛亮便是管仲的最大的崇拜者,現(xiàn)在的話講是管仲最著名的粉絲。

  從事功上說,齊桓管仲沒有二話,孔子對他們這對搭檔的贊嘆也是無以復(fù)加。

  在孔子那里很少有達到“仁”這種境界的評語,但是對于桓公管仲,孔子還是毫不吝嗇的給予了“如其仁如其仁”的褒獎。

  “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

  這是《史記》中記載的桓公自謂功大的總結(jié),說的是事實。

  “以太公之圣,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齊桓越燕伐山戎,武靈王以區(qū)區(qū)趙服單于,秦繆用百里霸西戎,吳楚之君以諸侯役百越?!?p>  這是司馬遷先生的評述,贊嘆之意溢于言表。

  一是明君,一是賢相,這對千古完美的搭檔真是那么璧玉無暇嗎?

  私德而言,未必然。

  先說齊桓公。

  摒棄個人恩怨,重用管仲,用而不疑,絕對是桓公最光彩之處。

  桓公一死,齊國陷入動蕩,與桓公也有莫大的關(guān)系。

  首先“桓公好內(nèi),多內(nèi)寵,如夫人者六人。”

  據(jù)《史記》載,桓公很坦率的表示:

  “桓公謂管仲曰:‘寡人有大邪三:

  不幸好畋,晦夜從禽不及,一。

  不幸好酒,日夜相繼,二。

  寡人有污行,不幸好色,姊妹有未嫁者,三?!?p>  什么意思呢?

  桓公說,我有三個很大的毛病。

  一、愛打獵玩耍,一玩就是一天。

  二、好喝酒貪杯,天天喝;

  三、好女色,連自己的姐姐妹妹都不放過,不讓她們出嫁。

  即使是親姐妹、堂姐妹、表姐妹。

  用現(xiàn)在的話說,這就是亂倫。

  這似乎是春秋齊國的傳統(tǒng),大名鼎鼎的齊襄公愛文姜就是。

  齊襄公就是齊桓公的同父的哥哥,看來真是一門兄弟一點都不假。

  齊國的這個風俗很可能與當初建國的文化有關(guān),太公建國考慮到與蠻夷雜處,于是因俗簡禮,應(yīng)該是受到蠻夷部族的影響,不以亂倫為恥,縱觀整個姜齊,非止襄公桓公如此。

  當然,管仲對桓公的這些丑事并沒有給予強烈的反對,反而認為這些都不算事。

  一個國君要懂得用賢能,懂得愛民,而且用而不疑,做到這些,那些私生活問題都是小事,不妨礙稱霸。

  這是管仲的認識,可見管仲對私德的問題并不是很重視。

  恰恰管仲也是一個不講究私德的人。

  管仲曰

  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叁仕叁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叁戰(zhàn)叁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管仲自述與鮑叔的交往,也很坦率的表示自己很多劣跡,自己能夠助桓公成就功業(yè),完全要感謝鮑叔,并發(fā)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的感嘆。

  很有意思,私德論,這對君臣真是蠻好玩的,不相上下。

  正是這對特別的君臣在中國春秋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司馬遷先生在《管晏列傳》中熱情記述了管仲的事跡。

  “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惫收摫岸仔?。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quán)衡?;腹珜嵟偌?,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腹珜嵄闭魃饺?,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p>  孔子也曾經(jīng)議論管仲不守禮,重要的論據(jù)便是管仲有三歸,有反坫,以此批評管仲不知禮。

  事實上,管仲非常識大體。葵丘之盟,周王使人賜桓公,并允許不拜,桓公很高興,但是管仲拒絕,說不能這樣,建議桓公仍然行諸侯禮“下拜受賜”,后來管仲領(lǐng)兵平戎,周王要以上卿之禮來接待管仲,管仲堅持“陪臣不敢當”,受下卿禮。

  桓公自許功大要封禪,也是管仲多方勸諫,反對進行不合禮制的封禪行為,“固諫”“桓公乃止”。

  由此見得,無關(guān)大體的小事上,管仲比較灑脫。

  大概孔子不贊成他這種隨心所欲,不贊成管仲的不拘小節(jié),才有那樣的批評。

  桓公在位幾十年,四十三年,尤其到了晚年,耽于逸樂,沒了管仲的輔佐,自己那些壞毛病沒人勸諫,導(dǎo)致晚景非常凄涼,可見成大業(yè)之英雄,越到晚年越容易出問題。

  “設(shè)想英雄垂暮日,

  溫柔不住住何鄉(xiāng)“

  各種美色哪能拒絕的了,耳根子也軟了,喜歡聽諂媚之言,于是易牙等三人興風作浪,誘發(fā)了齊國內(nèi)亂,齊桓公年邁昏聵,落得個身死卜葬的下場,“尸蠹出于戶”,令人嘆惋。

  齊國也因此失去了盟主地位,盡管不失為大國,但是國力從此衰落,九合諸侯的霸氣消失殆盡,一蹶不振。

  齊桓公與管仲這對君臣,于公,功在天下,于私,頗有微辭。

  從普通的標準看,桓公管仲未必是眾人眼里的謙謙君子,算不得是一個完美的好人,但他們成就了非凡的功績,桓公可謂明君,管仲可謂賢相。

  私德抑或公德,孰是孰非,就是那么有意思,真的是不好說不好說。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