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
儒學起源于“人”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進而形成思想系統(tǒng)。
譬如我要開車去一個地方,我要先加油,發(fā)動車子,辨認道路,尋找方向,小心的開車。
而格物致知所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得到這個“知”——我先不想以后的事情,現(xiàn)在,我的車在哪兒?
這是一個打破常規(guī)的提問——我想活在這個世界上,好吧,這個世界在哪兒?它存在于什么地方?
我是否知道我活在一個什么樣的存在里?
首先,我是否知道什么是答案?
何為修身?我是否已經(jīng)做到了修身?如果我“不知”,就成為了古之圣賢所說的——不知卻不認為自己不知。如果不知又不去改變自己身上的事情,進步就無從談起。
《圣人落第》
二十歲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后,學業(yè)文化大有長進。但他卻轉而把心思放在談論軍事上,并且很會射箭。
二十二歲考進士不中,內(nèi)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蓖跏厝誓闷鸸P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們都很驚奇他的天賦才能。嫉妒他的人就開始議論說,這個年輕人如狀元及第,必然是目中無人。
王守仁二十五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
他的狀元父親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因為我懊惱了,說明我并不是一個敢于屢敗屢戰(zhàn)的人。”。
《鄉(xiāng)試錄序》
二十九歲,王陽明被任命為山東鄉(xiāng)試的考官,山東是孔孟之鄉(xiāng),是許多先賢名人的故里。
王陽明非常激動,認為以前既然出了這么多古之圣賢,這里的文化教育一定很先進——肯定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后繼大儒。
但是,他在山東得到的答案卻是恰恰相反的。
儒學已經(jīng)成為了世人用于追求功利的通道。
“綱紀不振,名器太濫、用人太急、求效太速”。
“老佛能害道,皆因圣學不明”。
此時的儒學已經(jīng)脫離實際,變成了國家社稷、百姓民生的一道思想枷鎖,王陽明在《鄉(xiāng)試錄序》里說——山東,古齊魯宋衛(wèi)之地,夫子之鄉(xiāng)……山川靈秀奇特,必有如古人者生于此地……以前,夫子有三千個愿意學習他的徒弟,他身邊有七十多個人能通六藝,這是他們的進步。嗚呼!今天的山東還是過去的山東,但怎么能找出一兩個如同過去一樣的賢者?我王陽明對于這樣的考試有過失和責任。而考生、官員們也要自行努力,讓你們的思想走出束縛、走出這片“孔孟之鄉(xiāng)”。
《言事下獄》
王陽明在主持鄉(xiāng)試時說的話已經(jīng)引起了世人注意,其中自然也有反對他的勢力,已經(jīng)暗中妒忌怨恨。
正德皇帝即位后,當朝新臣一派與前朝老臣、宦官暗中激烈爭權。
王陽明上奏給正德皇帝,說——明君能做到用仁愛之心對待任何直言相諫的人,所以我也想直言相諫陛下,一定要寬容諫言的人。請陛下的仁愛包容我,同意我出言幫助您做的更好。
當朝的無根太監(jiān)眼里容不得沙子,立刻攔截進奏,污蔑王陽明的諫言說“你諫言陛下要仁愛,你是覺得陛下不夠仁愛而是殘暴的嗎???你這樣污蔑別人,我看你才是心胸狹隘的卑鄙者。”
而后,此次王陽明受到了30杖責,關入大獄。
王陽明入獄后,他只能在黑暗和冰冷中捫心自問。
“我是否也看不得別人,心胸狹隘才會上奏博取虛名?我走仕途,也是與那些為了求取功名的追名逐利者一模一樣嗎?”
《流放西南》
王陽明因為上奏被貶到了貴州的落后偏遠之地。
在他離開時,朝中無人送行。
路上,只有一些不起眼的好友前來探望。
而后,王陽明落寞一身,孤獨被逐。
是的,任何還需要更多功名的人,都不可能為他送行,這樣是自找麻煩。
貴州古時毒蛇、猛獸頗多,而且外地人經(jīng)常會迷路失蹤,悲慘而死。王陽明走在路上的時候,經(jīng)常覺得自己也有可能葬身荒野,死后不得還鄉(xiāng)。
如果是這樣,這一路的艱苦,其從頭到尾就是對自己“追名逐利”的報應而已。
《陽明洞天》
王陽明到了貴州,這兒實行的改土歸流之制早已經(jīng)名存實亡,中原人已經(jīng)不再重視偏遠之地,一心要回中原享受太平盛世。
王陽明居于貴州,少數(shù)民族的居民卻樂于與他來往,因為他們不識字,王陽明可以認字,還可以教會他們許多事情。后來,仆人帶著他去找了一個石洞居住。
王陽明說:“住在石洞里,人人沒有尊卑,大家都可以在這個不同于世間的陽明洞天里棲身。”
仆人生病,王陽明立刻去山上采集草藥,從此大獲人心。
《何陋軒君子亭》
苗人們看見王陽明心地善良,而且還教三個仆人們讀書認字,平日里一起開荒種地,共同勞作——大家說:“這個山洞太冷了,太潮濕?!?p> 于是,大家?guī)退ê昧诵录摇?p> “以前孔子說他想去九萬里以外的蠻夷之地居住,人們說孔子這個想法錯了,很愚蠢。”
“而孔子卻說——居住在蠻荒之地都不以為意,這才是真君子應該有的坦坦蕩蕩啊!你們只知道往上國去投靠,如果有一天非要讓你們居住的簡陋一些,心里能好受嗎?”
“好話自己能接受的話,道理再怎么簡陋,我得到了它也不覺得簡陋?!?p> “壞話堆砌的很巧妙,我也永遠都不當一回事?!?p> 王陽明說:“以此何陋,贊賞孔子的話?!?p> 《竹林論道》
王陽明待在竹林里的時間越發(fā)長了,在他眼里,這兒不是竹林,這兒是天地之圣的所在。
其實,要闡述圣賢之道,不一定要使用文字。
這些竹子生長在蠻荒之地,反而比中原的竹子更加高大,更加堅韌不倒。
王陽明說:“學習圣賢之道的下一步,就是更注重于我身邊的事情就足夠了——只要看看這些竹子的生存方式也是足夠的。這些蠻荒之地的竹子遇到風雨都不倒下,反而越長越高。我和這些竹子的品質還有些差距啊,不如棲身于他們之中。”
這么一來,王陽明經(jīng)常在竹林里和貴州當?shù)氐淖x書人交流,閱文越來越大。
《龍場悟道》
王陽明反復鉆研周易,反復思考。
周易的精髓在于“我”,“我心”和一切運動是密不可分,但又保持對立的,可是怎么樣才能分清我和外界之間到底有什么聯(lián)系呢?
我和命運,什么時候該密不可分?什么時候該保持對立?或者說,命運和我是對立的嗎?
孔子也想過,他說:“我無法解釋這個問題?!?p> 孔子的學生們替他解釋說:“我們從夫子的文章里可以看出一二,其實,孔子之所以不解釋這個問題,就是因為他的行為言性本身就是天道,他也永遠不得知?!?p> 朱熹則說:“存天理,滅人欲。只要人欲全部滅了,天理永存?!?p> 王陽明思考到深夜,什么也看不見的時候,他終于看到了希望。
人與天道,本來就沒有所謂認知鴻溝,人的認知進步到宇宙的極點了,就是天知。
只有想通了這一層,才能永永遠遠的天人合一?。。?p> 所以,王陽明說:“朱熹想滅人欲,但是他滅了人欲,自己的認知就不可能進步,他只是思想上的一個奴隸,一個傀儡。人天生就有進步的本能,吃肉是本能,喝酒是本能,天也是知道這些本能的?!?p> “龍場悟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p> 1529年,王陽明皮膚潰爛,于1月9日病逝。
人的認知,在于把握住擁有的一切。如果想快樂,就踏踏實實的去把握住快樂。如果想要此心光明,雖然外在看起來好似不能此心光明,受人質疑,定會說“他不動聲色就是為了更大的邪惡計劃”。
這是用外在去應證內(nèi)在的光明。
其意唯一,只要我是為了追逐光明,我所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追逐光明,這是我唯一的一件事情。
我在牢里,沒有追名逐利,我在山里,也沒有追名逐利,而在我死前,我皮膚潰爛,也沒有追名逐利。
王陽明留下遺言,說:“我唯一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追逐光明,好了,不用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