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啟南的出現,對周逸來說不過是一個小插曲。
雖然他在飯桌上全程陪著微笑充當電燈泡角色,但總也無法將眼前西裝革履恨不得在所有人面前擺現自己有錢的小干爹,跟那個印象之中兢兢業(yè)業(yè)穿著普通工作服的葉啟南重合。
報紙廣播上經常呼吁大家要轉變觀念,也許這就是轉變后的代價吧。
當許多人還隨大流依慣性躲在國有大家庭的舒適區(qū)時,有一些嗅覺靈敏的人早已逐浪潮頭,不管他們初衷如何但總順應了歷史大潮的發(fā)展,冒險跟收獲成正比。
周逸像是在迷霧之中抓住了一團亂線頭,卻總是找不到破解的方法,畢竟他的社會閱歷還太過簡單。
第一屆“全國青少年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終于開始了,全國分為五大賽區(qū),滬江市成為華東賽區(qū)決賽的舉辦地。
市少年宮由于擁有現成的大機房,理所當然成為了比賽場地。
比賽分為筆試、機試和作品三大階段,筆試是第一關理論題,機試是上機操作展現功底,這兩大階段都過關后才會進入最終環(huán)節(jié)即自選編程作品競賽。
全國8000多名青少年報名參加了這次為期半個月的大賽,筆試就淘汰掉一半的人,然后機試又淘汰掉剩余的90%,最后只有500人有機會現場提交自己設計的程序作品參加最終評選。
對周逸來說,相當于主場作戰(zhàn),筆試和機試都只是形式罷了,一點難度都沒有。
在作品展示環(huán)節(jié)中,他編程的集成電路設計小程序,猶如水銀瀉地般一氣呵成展現在評委面前。
身為全國聞名的電腦神童,周逸可謂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所有人都盯著他的一舉一動。
幸好他就是一個好面子又不服輸的人,更高的期望給以了更高的動力,不斷驅動著其挑戰(zhàn)自己的潛能。
若是在為國爭光和不想丟了面子間選擇一個理由的話,他更在乎面子問題。
這次集成電路設計小程序,算是厚積薄發(fā)和靈光乍現的結合體。如果沒有長時間在八零一一廠車間的實習經歷,看到工人們要重復手工畫圖的繁瑣步驟,周逸不會靈光一動想起用電腦替代的念頭。
經過評委會對選送而來的500件作品集體評議,最終有53件作品脫穎而出瓜分了初中組和高中組的各大獎項。
其中滬江市成績非常耀眼,初中組和高中組都各自拿到了一個一等獎,并在其他二三四等獎都屢有斬獲。
周逸的集成電路設計小程序,毫不意外獲得了評委們的一致青睞,既有科學性又有實用性,編程語言風格簡單精煉又自成一派,顯示出強大的計算機功底。
上了高一的他,理所當然拿到了高中組的一等獎。
得知這個消息,周逸終于如釋重負,那么多默默付出的汗水終于有了收獲。
要知道他可是在滬江大小校園傳業(yè)授道計算機的先行者,若是這次大賽栽了跟頭,那么對整個電腦普及事業(yè)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當然這只是他的個人想法罷了。
幸好,一等獎鞏固了周逸的江湖地位,也保住了他的顏面。
另外還有好消息就是一等獎的獎金為200元,對在校學生而言又是一大筆巨款收入。
不過這次大賽風頭蓋過周逸的卻是另一位滬江少年,他就是獲得初中組一等獎的梁見章,憑借“中華詩詞寫作系統(tǒng)”以電腦會寫格律詩題材獲獎。
相比知名人物蟬聯桂冠,人們更喜歡名不經傳的小人物一飛沖天的故事。
在大家心中,周逸獲得一等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他可是電腦神童。什么時候周逸沒有得獎,那才是大新聞。
而現在冒出來的這個梁見章,以前默默無聞卻一朝成名,具有更大的新聞價值。
實際上梁見章比周逸還大一歲,但由于山里孩子讀書年齡早,像他這樣的城市少年按部就班上學現在正讀初三。
14歲的周逸拿了高中組的一等獎,反倒15歲的梁見章拿的卻是初中組的一等獎。
一時之間,“大頭神童”梁見章成為繼“電腦神童”周逸后,又一位在滬江市家喻戶曉的天才少年。
在看了梁見章的“中華詩詞寫作系統(tǒng)”后,周逸不禁感嘆果然是英雄所見略同。
這套“中華詩詞寫作系統(tǒng)”,將以《唐詩三百首》為代表的知名五言、七言格律詩,全部將詩句打散以名詞為單位錄入數據庫,然后再依照一定的規(guī)律隨機組合起來。
如此思路跟周逸的集成電路設計有異曲同工之處,不過在技術難度上,集成電路的物理規(guī)律設計編碼要比語言的簡單重組要更難書寫得多。
得了獎,自然得去領獎,第一屆全國青少年計算機編程大賽頒獎儀式為擴大影響力,組委會決定移師人民大會堂舉辦,所以周逸這些獲獎的學生都得前往首都一趟。
這可是又一大獎勵,要知道以地理距離計算,周逸離家最遠就是來到了滬江市。現在可以去千里之外的首都,還能進入人民大會堂領獎,對他來說這是無法用金錢買到的榮譽體驗。
華師大教授王基慶受托帶隊,他作為滬江計算機行業(yè)帶頭人實至名歸,領著6名獲獎的中學生們一起坐上臥鋪前往首都。
53名獲獎者,滬江市占據其中6個席位,比首都的5席還多,尤其還拿了兩個一等獎,這充分說明了當地電腦普及推廣的優(yōu)秀成果。
雖然“大頭神童”梁見章近期風頭正盛,但在這個領獎小團體之中,依舊還是周逸為中心。
要知道周逸可是大家心中的電腦先行者,而且小周老師的講座他們可都聽過,再加上王基慶老師一直將其視為小助手看待。
一群年輕人很快找到了共同話題,圍坐在火車上聆聽老師王基慶講述在伊利諾大學訪問深造時的經歷,所有人都對美利堅國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既然美國那么好,為何您還要選擇回國呢?”
談及在伊利諾大學時的生活,王基慶覺得那里就是知識的海洋,十分合適他這樣的學者去深造。
問出這個問題的少年,給了周逸很深印象。
他叫沈南誠,是6位獲獎者之中年紀最大的學生,現在滬江二中高三就讀,比周逸要足足大了三歲。
高考無疑能改變中國人一生的命運,這一點周逸從小三線身邊活生生的例子就足以理解,曾經的山區(qū)小學班主任鄭翠翠現在已經成為滬江電視臺知名的新聞主持人。
因此,在計算機培訓班中高三學生數量極少,他們都將全部精力放在學業(yè)之上,就為了準備高考沖刺。
沈南誠這樣的高三學生,本屆比賽獲得了四等獎,可能跟他無法將全部精力放在編程之中有關系,但依舊在同齡人來說實屬優(yōu)秀。
“美國是很好,但卻不是我們的家,也許你們年輕人更容易適應那邊的環(huán)境。
小學課本不是有一篇課文叫做小馬過河,將來你們有機會實地探訪的話,也許會明白我今天的話。
何況當年我外派可是簽了歸國合約,不回來的話一是淪為黑戶,二是堵死了其他才俊的出國深造之路。
國外漢堡吃得再多,也不如國內半碗米飯香。”
走出課堂后,王基慶更多將這群孩子當成朋友晚輩來交流。
他還有一句話在心里沒有說出口,就是如果像你們這樣優(yōu)秀的人才都留學不回來,那么誰來建設我們的祖國呢?
終于來到首都,周逸發(fā)現在城市建設上這里跟滬江市不相上下,但兩者也有顯著差別。那就是滬江市的建筑更洋氣,而首都的建筑則更傳統(tǒng),保留了許多中華歷史文化風貌。
頒獎在大會堂舉辦,周逸體驗了一把劉姥姥進大觀園之旅,也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教育部部長親自出席頒獎,反映出這屆計算機編程大賽的影響力,畢竟“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可是由中央發(fā)起國人皆知。
“小伙子,我知道你——名字叫周逸!可不能驕傲,今后要繼續(xù)努力!”
部長將獎狀和獎金遞到周逸手中,拍了拍他的肩膀勉勵道。
成為名人就有一點好,就是能在領導面前混個臉熟。
咔嚓一聲,記者將周逸領獎的照片攝下,見證了這位從大山走出的少年拿到自己第一個全國大獎。
“周逸,你是不是準備參加接下來的全國數學競賽?”
在領獎歸來的火車上,沈南誠主動問道。
“嗯,重在參與,試一試難度如何。你也報名參加了?”
說實話,跟計算機大賽相比,這次全國高中數學競賽才是真刀真槍的比拼,國內有超過百萬名高中生參與,能走到最后的都是萬里挑一的優(yōu)等生,周逸對此非??粗亍?p> “志在必得!
讓我們下個賽場再見。”
在全國數學競賽中獲獎,就將獲得免試進入大學的機會,這對沈南誠來說非常重要。
一向來他的數學成績非常好,在滬江市算小有名氣,其一早就規(guī)劃好自己的升學路線,也才敢于將業(yè)余時間投入到計算機編程之中。
由此可見,沈南誠是一個早熟的少年,懂得規(guī)劃人生方向。
全國比賽拿了一等獎,當然要著力宣揚一番,于是復旦附中教學樓上掛上了“熱烈祝賀我校高一學生周逸在第一屆全國青少年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中喜獲一等獎!”
接下來全國高中數學競賽如期而至,題目難度也逐年提升,許多學生都知道這是一塊足以進入大學的敲門磚,因此競爭越發(fā)激烈。
在復旦附中校方看來,這一屆競賽的話主要是給周逸練手,將奪冠的目標定在了明年,畢竟他剛進入高一。
不過依據平時練習來看,推算周逸的實力保底能拿個獎回來,一等獎的話是不敢想象。
一開始事實也證明了這點,在滬江市級競賽中,周逸發(fā)揮一般只拿到了二等獎,在全市排名第17位,不過足以有資格進入全國總決賽。
要知道全國一等獎只有8個名額,在滬江市排名17位的周逸,在所有500名進入決賽的各省代表中處于中游位置,沖冠確實看上去有些強人所難。反倒是沈南誠拿了市級一等獎,是大家看好的種子選手。
只能說有時候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在總決賽中周逸幸運地發(fā)現有3道大題題型是自己曾經設想過的出題思路,導致他狀態(tài)良好百分之百發(fā)揮出自己的全部實力。
最終在8個一等獎之列,周逸將自己的名字擠了進去,為滬江市拿到了唯一的一等獎。
“哎呀,又見面了,想不到周逸你的數學也如此厲害,果然是英雄出少年。
好好學習,繼續(xù)努力?!?p> 教育部部長再次出席了頒獎典禮,并拉著周逸的手又說了一番鼓勵的話。
消息傳回復旦附中,校長姜洪生趕緊讓人在校門口放了長長的鞭炮,并且在教學樓掛上了大大的橫幅——“熱烈祝賀我校高一學生周逸在全國第四屆高中數學競賽中喜獲一等獎!”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
這句話用在周逸身上非常合適。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復旦附中教學樓上又出現了新的兩條橫幅。
“熱烈祝賀我校高一學生周逸在第一屆全國高中物理競賽中喜獲一等獎!”
“熱烈祝賀我校高一學生周逸在第一屆全國高中化學競賽中喜獲三等獎!”
就連教育部部長發(fā)現自己再遇到周逸的話,都不知道要說些什么不一樣的鼓勵話語了。
短短半年時間,這個滬江出來的神童就將國內競賽獎項橫掃了一遍。
“唉,要是化學競賽推遲半年舉辦就好了,復習時間足夠的話,四個‘一’橫幅就要好看多了。”
周逸看著教學樓上的橫幅,心里不免嘀咕,三個“一”搭配上一個“三”,真是讓有強迫癥的他看得不爽。
與此同時,周逸心中也放下了一塊大石頭,他完成了約定終于可以一身輕松地去上大學了。
少年班,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