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淮,現(xiàn)在還在工廠里生產。
弗朗機人要的貨實在是太多了,徐淮手下的工坊幾近于壓榨式的生產。
每天拼命催產出足夠數(shù)量的貨物,徐淮的精神壓力也很大。
在復興徐家的使命下,他的腦子里一直繃著一根弦。
如果這次走私貨物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差錯,徐淮和他代表著的徐家,都會墜入無盡的深淵。
現(xiàn)在徐淮為了得到生產原料,在市場上大量收購蠶絲與棉花,甚至加價一成購買。
只是,松江府的紡織原料市場,似乎在他來之前,就已經被人清空過一遍。
在另一個徐老板進行“工業(yè)生產”的效率之下,這些原料被一掃而空,算是一點都沒給徐淮留下。
徐淮并不知道是誰清空的原料市場,但他卻明白,如果沒有原料生產,自己才是死定了。
松江府是南直隸的織造業(yè)中心,這里的原料被買空了,那南直隸其他地方自然所剩不多。
徐淮為了生產進度,直接加了三成的價格,在隔壁浙江跨省調運。
這一下,原料成本忽然提升了三成。
并且,從浙江運到南直隸的運輸成本極高,路上一來一回,就是十天半月的時間。
可徐淮也沒有辦法了,忍著價格,忍著速度,徐淮只能加價從浙江買了。
為了這些原料,徐淮現(xiàn)在借了無數(shù)的錢,高聳的債臺已經快突破云端。
這債臺的重量,甚至壓壓彎了徐淮的腰。
徐淮在借錢過程中,低三下四求別人,甚至作踐自己折辱尊嚴,才換的幾個借錢的機會。
曾經高高在上的徐家,現(xiàn)在跌入云端,成為落水狗。
誰不想趁著徐家落魄,痛打落水狗,顯顯自己的威風呢?
徐淮每次借錢,人家都是看足了笑話,把徐淮逼得無地自容,才給徐淮放款。
經受住這些屈辱,徐淮心里只有一個想法。
做完與這些弗朗機紅毛鬼子的生意,賺回來足夠徐家翻身的銀子。
徐淮一定要將這些人傲慢的臉踩在腳底下,讓這些見風使舵的畜生全都重新跪服于自己的腳下。
懷著這個信念,徐淮堅信自己不會失敗的。
另外,徐淮還想到了另一個方法可以解決問題。
收購。
既然生產已經達到上限,那不如從松江府收購一些。
反正弗朗機人給的價錢,是市價的兩倍,從市面上收購,其實比自己生產更加快速。
說做就做,徐淮趕緊在市面上,尋找能夠提供制成品的商家。
果然,徐淮找到了。
雖然不知道為什么,但松江府市場上確實有了大量紡織品在出手。
而且,這大量的貨源,竟然比自己家手工的產品更加好,這真是神奇。
到這時候,徐淮還未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
他只覺得,自己家的產品差,不過是加班加點導致的偷工減料罷了,不足為慮。
將從浙江調貨的錢,小部分轉移到在松江府采購。
經過一段時間,徐淮發(fā)現(xiàn),直接在松江府采購的成本,竟然比自己生產要低。
這現(xiàn)象讓徐淮有些詫異,但是在走私絲織品給弗朗機人,這樣巨大的暴利面前,徐淮還是先把自己的疑惑藏了起來。
經過一番計算,徐淮算出了自己的利潤。
在自己生產的情況下,每一百兩銀子訂單。
徐淮可以得到32兩,接線人寧國府曹家10兩,生產成本是58兩銀子。
在向外采購的情況下,每一百兩銀子訂單。
徐淮可以得到45兩,接線人寧國府曹家10兩,采購成本是45兩銀子。
這是整整13兩的利潤。
徐淮發(fā)現(xiàn),如果全部采購的話,就能夠賺的更多。
每一百兩銀子的訂單,自己就可以賺到32兩本來的利潤,再加上減少成本的13兩銀子。
一共是四十五兩銀子利潤。
這樣一來,利潤率直接提高了三成。
看著這份眼前的的利益,徐淮不禁貪婪的咽了一口口水。
要是能夠全部采購,徐淮就能賺到更多的錢了。
望著身后的織坊工廠,徐淮想到了一個更妙的主意。
..
徐奕站在華亭縣的一條小路上,看著來來往往的馬車,不禁開始思考人生。
經濟學規(guī)律,難道失效了?
徐奕往松江府輸入了大量的布匹成品,按照需求理論來說,商品數(shù)量供應的越多,價格就應該越低。
由于大量商品輸入織造品市場,市場上的絲織品會產生劇烈的價格下跌。
等到織造品降價到原料成本價之下,打破了織造品的市場的平衡,所有的織造莊子就應該關門了。
等到原有的織造品被消耗完畢,再開始重新生產才對。
而此時,這條經濟學定律卻是如此古怪的失效了。
徐奕在做經濟學實驗,來看看松江府織造品市場的水到底有多深。
現(xiàn)在,徐奕投入市場的絲織品,足以在松江府紡織品市場引發(fā)一場滔天的海嘯。
可是現(xiàn)在,一股無名的力量,將這波海嘯吞噬了。
結果現(xiàn)在的結果,就是松江府紡織品市場平靜無波,沒有任何一家店鋪缺貨。
這個結果,讓徐奕陷入了沉思。
不論徐奕用機器生產多少絲織品,冥冥之中都有一個黑洞,將徐奕所有生產的產品,全部吞噬,連聲音都沒有。
這個結果,直接讓徐奕懷疑人生。
難道經濟學定律失效了?
經濟學定律怎么可能失效!
大明這個封建社會的原始市場,已經是最簡單不過的低級市場了。
要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經濟學定律失效了,那徐奕直接原地去世算了。
帶著萬分不解,徐奕開始探究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難道這大量的織造品,根本沒在松江府銷售,直接在松江府之外銷售了?
不對!
運到別的地方賣,高昂的運輸成本,會把利潤壓低。
如果本地市場能夠承受,一個腦子正常的商人,應該先行在本地市場銷售。
而如今,松江府市場上,絲織品價格波動尚在合理的范圍內。
這些商品,絕對不是輸出外地了。
那回事什么情況呢?
難道徐奕利用工業(yè)制造出產的絲織品,真的被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吞噬了嗎?
懷著這個目的,徐奕從自己供貨的十三個訂單中,挑選了一個最小的地方商行。
斥三萬兩巨資,溢價到整個商行市值的兩倍,直接收購了這家商行。
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徐奕就想看看,這些商行到底把貨賣給了誰?
用時五天,收購完成。
徐奕終于拿到這家商行的全部信息。
仔細檢查之下,徐奕終于明白了一件讓他驚奇萬分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