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賦大約作于陶淵明四十二歲,他歸田后的第二年。他有感于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此同類題材之賦。然而陶淵明在感嘆良士不遇之余,更多的是表明了自己孤清自守的生活態(tài)度。
感士不遇賦并序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賦》[1],司馬子長(zhǎng)又為之[2]。余嘗以三馀之日[3],講習(xí)之暇,讀其文,慨然惆悵。夫履信思順[4],生人之善行;抱樸守靜[5],君子之篤素。自真風(fēng)...
◎ 該賦大約作于陶淵明四十二歲,他歸田后的第二年。他有感于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此同類題材之賦。然而陶淵明在感嘆良士不遇之余,更多的是表明了自己孤清自守的生活態(tài)度。
感士不遇賦并序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賦》[1],司馬子長(zhǎng)又為之[2]。余嘗以三馀之日[3],講習(xí)之暇,讀其文,慨然惆悵。夫履信思順[4],生人之善行;抱樸守靜[5],君子之篤素。自真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