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鐘士季兵指劍閣
新一日。
姜維、廖化走到白水關(guān),離陽安關(guān)口僅剩一日路程。剛到這里,便收到陽安關(guān)口失陷的消息。
同一日,張翼、董厥率軍也趕到白水關(guān)。
話說張翼、董厥二人為何現(xiàn)在才到這里,一來是從成都出發(fā)路程較遠(yuǎn),二來是二人沒有意識到陽安關(guān)口會很容易丟失,便未盡全力進軍。
關(guān)口失陷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打擊了前往支援的諸位將軍。
特別是姜維,他感到特別痛苦。
白水關(guān)城樓上,姜維站在那里,沉默不語。
旁邊廖化看不下去了,道:“早知如此,我不該待在陰平,應(yīng)直接去關(guān)口。但圣上命我接應(yīng)大將軍,我又不能如此,哎!”
張翼道:“我與董將軍預(yù)計關(guān)口能守住一二個月,可怎知敵人這么快就奪下關(guān)口,出人意料?!?p> 董厥道:“我軍一路并未停留,只是到漢壽聯(lián)絡(luò)胡濟將軍共同出兵,他以保衛(wèi)漢壽為名,拒絕前往,我軍休整一日即趕來,未曾想到還是慢了!”
李密走到姜維身邊,道:“大將軍,鐘會攻下陽安關(guān)口,下一個目標(biāo)就是走金牛道,進軍劍閣,望大將軍早做決斷!”
廖化、張翼、董厥皆道:“望大將軍早做決斷!”
姜維回頭看著眾將,道:“諸位將軍,這一個月來,我國損失陰平、武都,及陽安關(guān)口,可謂損失不小,但我認(rèn)為,這只是暫時之不利,抵擋魏軍,還有轉(zhuǎn)機?!?p> 眾將聽后感到神奇,廖化道:“大將軍可有退敵之策?”
姜維道:“陽安關(guān)口雖失陷,但沒有軍士報告漢城、樂城、黃金失陷,這便說明這些城關(guān)還掌握在我漢軍手里,這就為將來反擊,帶來希望。而我大軍匯合于白水關(guān),不下五萬人。向前不行,那我軍就向后退守劍閣。劍閣乃蜀北雄關(guān),只要我軍堅守于此,魏軍人數(shù)再多,亦不能入蜀?!?p> 李密道:“以劍閣代替陽安關(guān)口,將魏軍阻擋在蜀外,再待軍情有變,給與反擊?!?p> 廖化道:“五萬人守劍閣及附近險要,掌控漢中入蜀之三條要道,即金牛道、米倉道、洋巴道,這樣敵軍雖攻破陽安關(guān)口,卻再無力為繼?!?p> 張翼道:“劍閣是丞相專為對付魏賊南犯開辟之軍事要地、蜀北屏障,我軍堅守劍閣便能立于不敗之地。”
董厥道:“可計可行,請大將軍下命令!”
于是眾將皆請姜維下令。
姜維見意見一致,立即下達(dá)命令,全軍放棄白水關(guān),退到劍閣建立新的防線。
姜維這邊退守,鐘會那邊西來。
此時他來到漢城城下,單騎靠近城門,表明自己身份,向城樓喊話,便叫守將蔣斌出來說話,然而蔣斌副官傳話謝絕好意。
鐘會知道蔣斌是蜀大司馬蔣琬之子,蔣琬家族在蜀中頗有名望,見喊話不成,于是他于城外寫下書信道:“巴蜀賢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諸葛思遠(yuǎn),譬諸草木,吾氣類也。桑梓之敬,古今所敦。西到,欲奉瞻尊大君公侯墓,當(dāng)灑掃墳塋,奉祠致敬。愿告其所在!”
通俗意思為:巴蜀地區(qū)具有賢智文武的人才很多。至于足下你、諸葛思遠(yuǎn)(諸葛瞻),就好像草木一樣,與我是同類的人。敬重桑樹梓樹一樣的父母,這是從古至今世代所尊崇的事。我今西來蜀地,打算瞻仰令尊大人的公侯墓地,我會去清掃墓瑩,祭祀而表達(dá)敬意。我希望你能告訴我令尊大人的墓地所在!
寫畢,鐘會命人傳信。
不久,蔣斌收到書信,他沒有登上城樓告之,更不可能親自前往說明,便選擇回信道:“知惟臭味意眷之隆,雅讬通流,未拒來謂也。亡考昔遭疾疢,亡於涪縣,卜云其吉,遂安厝之。知君西邁,乃欲屈駕脩敬墳?zāi)?。視予猶父,顏子之仁也,聞命感愴,以增情思?!?p> 通俗意思為:得知你以我為知己,我愿與你為氣味相投之人,于是文雅的進行書信交流,我沒有拒絕你的理由。我父親當(dāng)年患病,逝于涪縣,占卜者說那里是一塊風(fēng)水寶地,于是就在當(dāng)?shù)匕苍?。我已?jīng)知道你西來蜀地,竟然要屈駕瞻視墓地以表敬意。顏回視孔子如父,這是他的仁德。當(dāng)我知道你的想法后使我頗為傷感,更增加了我的情思。
鐘會收到回信,閱之,又交于眾人傳閱。
見蔣斌這般態(tài)度,眾人勸鐘會放棄,鐘會在眾人面前贊嘆蔣斌忠義氣節(jié),于是離去。
之后,鐘會到達(dá)陽安關(guān)口。
胡烈開門迎接。
鐘會騎馬進入,下馬登樓,站在城樓上目視這座漢中門戶之城。
鐘會對胡烈道:“這城關(guān)修得如此堅固,若不是蔣舒不戰(zhàn)而降,我軍再付出十倍努力,怕也難以奪取?!?p> 胡烈道:“是,蔣舒一降,關(guān)口僅剩一半人馬,我再略施小計,騙開城門,僅一夜時間,便拿下此城?!?p> 鐘會道:“等戰(zhàn)事結(jié)束,我會上表天子,獎賞你與眾將士。”
胡烈道:“謝將軍!”
鐘會嘆了口氣,不解道:“這蔣斌姓蔣,蔣舒也姓蔣,怎么區(qū)別這么大?”
杜預(yù)靠近,道:“蔣斌是名門之后,蔣舒乃無名之輩,自然有所區(qū)別?!?p> 鐘會點了點頭,對鄧殷道:“鄧主簿,現(xiàn)在可以拿來文書。”
于是鐘會站在城樓之上,書寫攻克陽安關(guān)口的軍情,留下大名,命人快馬傳送洛陽。
再之后,鐘會視察陽安關(guān)口各地,進入倉庫,看到倉庫中堆積有大量物資、糧食,于是命令補充軍隊。
又一日,鐘會坐于陽安關(guān)口之關(guān)中都督府大堂,開始寫《移蜀將吏士民檄》。
第一段:往者漢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幾于泯滅。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撥亂反正,拯其將墜,造我區(qū)夏。高祖文皇帝應(yīng)天順民,受命踐阼。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業(yè)。然江山之外,異政殊俗,率土齊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顧懷遺恨也。今主上圣德欽明,紹隆前緒,宰輔忠肅明允,劬勞王室,布政垂惠而萬邦協(xié)和,施德百蠻而肅慎致貢。悼彼巴蜀,獨為匪民,愍此百姓,勞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師,龔行天罰,征西、雍州、鎮(zhèn)西諸軍,五道并進。古之行軍,以仁為本,以義治之;王者之師,有征無戰(zhàn);故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周武有散財、發(fā)廩、表閭之義。今鎮(zhèn)西奉辭銜命,攝統(tǒng)戎重,庶弘文告之訓(xùn),以濟元元之命,非欲窮武極戰(zhàn),以快一朝之政,故略陳安危之要,其敬聽話言。
通俗意思為:過去漢代國勢衰微,國家分崩離析,生靈百姓,幾乎殆盡,太祖武皇帝(曹操)神明威武圣人之才,消除混亂并恢復(fù)秩序,拯救瀕臨頹危的百姓,恢復(fù)天下安寧。高祖文皇帝(曹丕)順應(yīng)天意,順乎民心,登基稱帝。烈祖明皇帝(曹叡)繼續(xù)發(fā)揚功業(yè),恢弘開拓大業(yè)。但我疆域之外,有與我不同的政權(quán)和風(fēng)俗,那里的天地百姓沒有沐浴浩蕩的王業(yè)。這是我三位圣祖甚感遺憾的事。而今皇帝圣德賢明,繼續(xù)光大前代偉業(yè),輔佐大臣忠誠賢明,輔佐王室,安排政事,實施恩惠,所以萬邦親和,德澤遍及蠻夷使得肅慎納貢稱臣??蓱z巴蜀人,唯獨沒有成為國民,同情那里的百姓,勞役還沒有停止。所以皇帝命令全軍,奉行上天的處罰,征西將軍鄧艾、雍州刺史諸葛緒、鎮(zhèn)西將軍我鐘會等率五道大軍,齊頭并進。古代行軍,以仁義為根本,以大義來整治。朝廷的正義之軍,通常有征伐而沒有交戰(zhàn)。所以虞舜舞盾斧而有苗臣服,周武王散殷商錢糧于百姓,表彰殷商賢臣的義舉。如今我奉朝廷命令而統(tǒng)帥大軍,遵循以文德告諭百姓的古訓(xùn),以此拯救百姓之命,并非想炫耀武力,以求一時的痛快,所以這才大略陳述形勢的安危,希望你們能敬聽我的勸言。
第二段: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中更背違,棄同即異,諸葛孔明仍規(guī)秦川,姜伯約屢出隴右,勞動我邊境,侵?jǐn)_我氐、羌,方國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今邊境乂清,方內(nèi)無事,畜力待時,并兵一向,而巴蜀一州之眾,分張守備,難以御天下之師。段谷、侯和沮傷之氣,難以敵堂堂之陳。比年以來,曾無寧歲,征夫勤瘁,難以當(dāng)子來之民。此皆諸賢所親見也。
通俗意思為:益州先主劉備以雄才大略,在北方興兵,在冀州、徐州等地受制于袁紹、呂布,我太祖武皇帝(曹操)為他解圍,彼此結(jié)下友情。不料中途違背,拋棄共同目標(biāo)選擇不同的道路。諸葛孔明還圖謀秦川,姜伯約也不斷出兵隴右,對我邊境勞師動眾,侵害我氐羌民眾。當(dāng)時國家多有變故,所有沒有出動軍隊進行討伐。而今邊境安定,國內(nèi)無大事,朝廷積蓄力量,等待時機,集中兵力進攻一個方向。而巴蜀地區(qū)只有一個州的兵力,又分兵守衛(wèi),難以抵御全國的軍隊。在段谷、侯和,你們就傷了元氣,難以抵擋我軍強大的攻勢。近年來,你們頻繁出兵沒有一年安寧,征夫連年作戰(zhàn),士兵疲憊不堪,難以與自愿前來幫助朝廷大軍的百姓相比。這些都是作為賢者的你們親眼所見的。
第三段:蜀相壯見禽於秦,公孫述授首于漢,九州之險,是非一姓。此皆諸賢所備聞也。明者見危于無形,智者規(guī)禍于未萌,是以微子去商,長為周賓,陳平背項,立功于漢。豈晏安鴆毒,懷祿而不變哉?今國朝隆天覆之恩,宰輔弘寬恕之德,先惠后誅,好生惡殺。往者吳將孫壹舉眾內(nèi)附,位為上司,寵秩殊異。文欽、唐咨為國大害,叛主仇賊,還為戎首。咨困逼禽獲,欽二子還降,皆將軍、封侯;咨與聞國事。壹等窮踧歸命,猶加盛寵,況巴蜀賢知見機而作者哉!誠能深鑒成敗,邈然高蹈,投跡微子之蹤,錯身陳平之軌,則福同古人,慶流來裔,百姓士民,安堵舊業(yè),農(nóng)不易畝,巿不回肆,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福,豈不美與!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fā),玉石皆碎,雖欲悔之,亦無及已。其詳擇利害,自求多福,各具宣布,咸使聞知。
通俗意思為:古蜀丞相陳壯被秦所擒,公孫述被吳漢所殺。九州的險要地區(qū),并不是某一姓能長久占據(jù)的。這些事眾位賢者也聽說過。聰明的人能預(yù)見危險,睿智的人能夠防止災(zāi)禍,因此微子離開殷商,長久為周朝的賓客,陳平離開項羽,為漢朝立下功勞。你們茍且偷安就如飲毒酒,只知吃蜀國俸祿而不能有所變通嗎?而今朝廷擴大如天宇覆蓋一般的恩惠,宰輔弘揚寬恕的恩德,先行恩惠而后行誅討,愛惜生靈而厭惡殺戮。之前吳將孫壹率部歸順朝廷,得到了高官,恩寵與賞賜很大。而文欽、唐咨是反叛朝廷的大罪人,背叛君主而成為朝廷仇敵,在返回中原時還作了叛賊首領(lǐng)。唐咨在走投無路時被擒獲,文欽的兩個兒子投降,都被任命為將軍,封為侯;唐咨還參與國家大事。孫壹等人在走投無路時歸順朝廷,都受到很大寵信,更何況巴蜀能見機行事的賢者呢!如能明察成敗,高瞻遠(yuǎn)矚,走微子的路線,學(xué)陳平的做法,那你們的福分與古人相同,也會遺福后人,百姓士民,安居樂業(yè),農(nóng)田不廢,市場照樣繁榮,遠(yuǎn)離如同累卵的危險,投向永遠(yuǎn)安定的大福,難道不是很美好嗎?如果茍且偷安于一時,執(zhí)迷不悟,大軍壓境,玉石俱碎,到時候即使后悔,也為時已晚了。請你們仔細(xì)考慮分析厲害關(guān)系,為自己求得更多福氣,也請你們把這篇檄文互相轉(zhuǎn)告,使得所有人都知道。
寫畢,鐘會交于杜預(yù),鄧殷、羊琇、向雄等僚屬先后閱覽,又命令抄寫多份,發(fā)往各地,以此檄文勸降蜀地還在抵抗的軍民。
鐘會到陽安關(guān)口第三日。
在堂中對眾僚屬道:“本將軍昨日寫下檄文,命令發(fā)往蜀中各縣鄉(xiāng),而今日就要做另外一件事?!?p> 杜預(yù)道:“將軍是想祭祀蜀相諸葛亮?!?p> 鐘會道:“正是。為表明王師乃仁義之師,大魏乃仁義之國,理應(yīng)派人前去定軍山,祭祀蜀國已故丞相。以此安撫受驚多日之蜀地軍民,使更多軍民早日打開城門,以禮歸降?!?p> 杜預(yù)點了點頭,道:“可將軍為何不親自前去?”
鐘會道:“劍閣近在眼前,我將率軍攻取,無力分身?!?p> 杜預(yù)道:“那派誰前去為好?”
鐘會想了想,道:“羊參軍、向功曹,命你二人替我去一趟定軍山?!?p> 羊琇、向雄出列,道:“遵命!”
二人欲走,鐘會又叫住道:“且慢,你二人一定要鄭重祭祀諸葛孔明,這樣蜀地百姓才能感受我大魏之仁義恩德?!?p> 羊琇、向雄道:“諾!”
羊、向二人走后,胡烈出列,道:“鐘將軍,十萬大軍抵達(dá)陽安關(guān)口已休整三日,可謂物資充足,兵強馬壯,請問將軍何時下令出兵劍閣?!?p> 于是眾將出列,皆請求出兵南下。
鐘會看著眾人,又盯著胡烈,道:“胡烈聽令!”
胡烈道:“末將在!”
鐘會道:“我命你為先鋒,啟程南下,先奪白水關(guān),再逼進劍閣?!?p> 胡烈道:“遵命!”
鐘會道:“其余眾將聽令!先鋒出發(fā)之后,全軍即準(zhǔn)備南下,進軍劍閣!”
眾將道:“諾!”
于是鐘會下達(dá)了下一階段作戰(zhàn)命令。
不久,定軍山。
羊琇、向雄來到諸葛亮墓,見墓前有祠堂,于是進堂。
堂中央有諸葛亮塑像,二人來到像前,于是敬拜。
之后,走出祠堂,來到墓碑前,香火祭祀。
完畢,二人看著諸葛亮墓,羊琇道:“向功曹,你可知鐘將軍為何只遣人祭祀而不親自前來?”
向雄道:“鐘將軍統(tǒng)領(lǐng)大軍,即將進軍劍閣,豈能分身?!?p> 羊琇道:“那向功曹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p> 向雄驚訝,看著他道:“羊參軍,看來你深解其意,還請指點?!?p> 羊琇道:“鐘將軍之雄心覆蓋巴、蜀。所以他需要盡快完成功業(yè),成為名垂史籍之人。根據(jù)軍情,蜀將姜維已退守劍閣。若不能趁姜維立足未穩(wěn)之際給與消滅,那么再想入蜀,可就難也?!?p> 向雄道:“所以他命令三位將軍包圍漢城、樂城、黃金,而自己選擇西入陽安關(guān)口,繼續(xù)進軍,并沒打算長留漢中而見好就收?!?p> 羊琇道:“破劍閣,斬姜維;進成都,滅西蜀。這乃是我大魏建立幾十年來從未有過之壯舉,所以為早日實現(xiàn)功名,他便遣你我而來?!?p> 向雄緩了緩,道:“可我依然認(rèn)為,他親自來祭,或許更好?!?p> 見他這么說,羊琇看著他,沒有再說什么了。
同一時刻,鎮(zhèn)西將軍鐘會的兄長后將軍都督荊州軍事鐘毓,此時在荊州襄陽,重病不起。
鐘毓之子鐘峻在其身邊,不解道:“父親前一日尚好,今日為何突然重病?!?p> 鐘毓道:“我與你叔父每每相反,或許是你叔父此時揚威巴蜀,所以天意要責(zé)罰我,讓我一病不起?!?p> 鐘峻焦慮道:“那..那該如何是好?”
鐘毓道:“你叔父才智冠絕天下,必能平定巴蜀,超越前輩??墒侨粽娴侥菚r,我鐘氏家族將面臨滅頂之災(zāi)矣!”
鐘峻驚訝,道:“那如何才能保住家族?!?p> 鐘毓咳嗽數(shù)聲,道:“我離開洛陽時,向司馬公說明此事,他承諾若你叔父作亂,不波及家族。若將來遭遇牢獄之災(zāi),你便向司馬公提起之前承諾,司馬公便會赦免你等。”
鐘峻松了口氣,道:“謝父親指教,好生休息,病一定會康復(fù)。”
此時陰平橋頭。
魏將鄧艾率領(lǐng)西路軍與魏將諸葛緒率領(lǐng)中路軍,在此地‘失敗’會師。
此刻鄧、諸葛二人臉色皆掛不住,因為二人是參與伐蜀的三大主帥之二,目的是將姜維長久困于沓中地區(qū)。然而結(jié)果確是二人雖取得一些軍事進展,如殲滅趙廣一部,然而卻讓姜維主力從兩路合圍中跑掉。
或許在鄧艾心中,雖然搶先占據(jù)陰平橋頭,但卻讓姜維輕易逃走的諸葛緒,就如同一頭蠢豬。
或許在諸葛緒心中,進攻沓中多日,但卻只殲滅姜維一部斷后軍的鄧艾,這表現(xiàn)過于平庸。
這般局面使二人會師后互相很難面對,于是一人把軍隊駐扎于橋頭以西,另一人把軍隊駐扎于橋頭以東,隔江相望,互不來往。
但二人再怎么埋怨彼此,其結(jié)果已無法改變。
又為緩解二人及兩軍之間的矛盾,二人決定開一場通氣會,討論今后的打算。
另一方面。
魏軍先鋒胡烈很快占領(lǐng)白水關(guān),便向劍閣進軍。
鐘會親率大軍,也已離開陽安關(guān)口,向南推進。
鐘會手握十三萬魏軍,包括胡烈在內(nèi)共十萬主力兵鋒直指劍閣,另有三萬人留在漢中諸地及包圍漢城、樂城、黃金。
而鐘會對手姜維,在此地有六萬余漢軍,其中姜維主力五萬人守衛(wèi)劍閣,另有一萬余人堅守漢中之漢城、樂城、黃金。
想必在不久的將來,以劍閣為主戰(zhàn)場,曹魏與季漢之間,將進行一場大規(guī)模軍事決戰(zhàn)。
這是漢、魏兩家五十余年,經(jīng)歷劉備與曹操、諸葛亮與司馬懿、姜維與鄧艾、鐘會之三代人的終極較量。
那么這場較量誰會是最后的勝利者,之后又將發(fā)生哪些事,請看下一卷。
第六卷,完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