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存亡之秋

第九章 疑統(tǒng)帥諸葛亮廟

存亡之秋 學者鳳鳥 5394 2021-11-17 08:00:00

  季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春。

  尚書向充、步兵校尉習隆,在朝會上正式向皇帝劉禪上表,提議為已故丞相諸葛亮立廟。

  表曰:“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于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此圣懷所以惟疑也。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陽,以時賜祭,凡其親屬、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廟。斷其私祀,以崇王禮?!?p>  通俗意思為:我聽說周朝人思念召公的恩德,就不再去砍伐他曾經(jīng)在下面休息過的甘棠樹;越王懷念范蠡的功績,鑄一尊金像作為紀念。自從漢朝興盛以來,有點小善小德的人都繪畫他們的形象或建立祠廟,從而進行祠廟祭祀的人已經(jīng)很多。何況諸葛亮的道德風范遠近聞名,功勛蓋世,如今漢室之所以不被損壞,就是依賴他的功勞,然而現(xiàn)在只有私祭,公家并沒有給他建立用于公祭的祀廟雕像,使得百姓在街巷中祭奠,少數(shù)民族在野外祭奠,但這樣不是紀念他的功德,追懷他的事跡最好的做法。如今若要完全順從民心,那么就會流于輕率而無章法,如果將祠廟建于京師,又過于靠近宗廟,這正是圣上心里猶豫不決的原因。依臣的愚見,最好在墓地近旁,于沔陽建立祠廟,讓諸葛亮的親屬、之前的下屬官吏、和想要祭祀的人,都到這個祠廟進行祭奠。以此了斷民間那種私祭行為,這樣便是尊崇正規(guī)的禮儀。”

  念畢,上表交于皇帝劉禪,向充、習隆等百官再向皇帝行禮,請求批準。于是劉禪順應百官及民心,采納。又讓向充、習隆二人前往定軍山,負責立廟的具體事宜。向充、習隆領命謝恩。

  辦完此事,劉禪嘆了口氣,道:“三十年,丞相已離世三十年,那時候吾才二十七,如今都五十七,比丞相去世時還年長三歲。這人一老,就會感到悲涼,或許過不了幾年,我就要去見丞相了。面對如今局面吾該怎么做,怎么做才算能積點小善小德,從而對得起列祖列宗?!?p>  見皇帝唉聲嘆氣,中常侍黃皓道:“陛下,你又在傷感,請保重龍體?!?p>  劉禪揮了揮手,道:“汝就別說了。在吾還能攝政時,盡可能多辦些事,還有哪位愛卿要上奏?!?p>  尚書令樊建出列,道:“陛下,昨日收到蜀西地震文書。”

  劉禪驚訝片刻,道:“地震?吾想起來前幾日睡時,感覺有人在推吾之床,沒想到發(fā)生了這種事。愛卿,汝怎不昨日上報于我,此乃大事矣?!?p>  樊建道:“陛下,昨日收到文書時已太晚,臣擔心影響陛下休息,所以改為今日?!?p>  劉禪看著諸葛瞻,道:“諸葛愛卿,這事你亦是昨日知道否?!?p>  諸葛瞻出列,道:“陛下,臣昨日已知,臣與尚書令一同商議,決定今日朝會上報?!?p>  劉禪道:“以后這種事,應速報,不可拖延?!?p>  諸葛瞻道:“遵命!”

  劉禪拿起文書看了一遍,道:“地震之地在蜀西山區(qū),道路崎嶇,救災工作可不簡單。應馬上派人為使,攜帶物資到災區(qū)救助百姓。諸葛愛卿,汝認為,派誰去較好?”

  諸葛瞻聽后看了眼樊建,樊建道:“陛下,臣愿往?!?p>  劉禪揮了揮手,道:“樊愛卿是尚書令,尚書臺國事繁多,不能沒有愛卿。”

  董厥出列,道:“陛下,老臣董厥,愿為陛下分憂,前往地震災區(qū)。”

  劉禪聽后看了眼諸葛瞻,道:“諸葛愛卿,卿以為如何?”

  諸葛瞻思索片刻,道:“陛下,臣以為地震乃國之大事,必須重視,但尚書令及輔國大將軍乃國之重臣,日理國事,無法抽身。臣有兩個人選,足以擔當此任?!?p>  劉禪驚訝,道:“愛卿快快說來。”

  諸葛瞻道:“一,尚書郎黃崇。黃尚書是蜀人,定能安撫百姓。以他為朝廷使臣身份,攜帶成都物資,前往災區(qū)救災。二,將軍廖化。廖將軍之前為廣武督,陰平太守,熟悉西部地理。如今領兵在外,可命令直達災區(qū)救民?!?p>  劉禪道:“很好,那就這么辦?!庇谑莿⒍U采納諸葛瞻的建議。

  話說為何廖化此時在外而不在成都。

  廖化將軍雖不滿姜維,不愿與之一同北伐,但廖化更不看好諸葛瞻,恰逢好友宗預此時因病不能上朝,廖化不想單獨受人指使,于是請求到地方為督,劉禪沒有為難,給予批準。此時廖化的位置,可能在江由、可能在建威、也可能在陰平橋頭,總之在前線。而令他去蜀西山區(qū)救災,比從成都集結軍隊前去更為便捷。

  于是今日季漢朝會,同時辦理了為諸葛亮立廟和救援蜀西地震災區(qū)的政務。

  曹魏,隴西狄道城,征西將軍府。

  鄧忠從遠處走到軍府大堂,站在鄧艾身前,道:“父親,軍司來也?!?p>  鄧艾疑惑道:“軍司,什么軍司?”

  鄧忠道:“父親難道忘了,司馬公派來,由大將軍府主簿改任征西將軍司馬之師纂將軍。”

  鄧艾這才反應過來,道:“師纂,動作好快,走,去府外迎接!”他道后便與鄧忠一起走出將軍府。

  不久,師纂到來,下馬,見鄧艾父子站在門口,道:“鄧將軍,在下奉朝廷之命,前來隴西鄧將軍麾下,出任征西將軍司馬一職?!?p>  鄧艾笑道:“朝廷又為老夫添了一員虎將,一路辛苦,師司馬里面請?!?p>  鄧忠道:“師司馬請!”于是師纂進入將軍府大門。

  師纂走進大堂,見到了今日同在這里的隴西太守牽弘、司馬段灼、殄虜護軍爰邵、部將樊震等人。眾人行禮問候師纂,師纂示意不必多禮。

  師纂站于堂中,對眾人道:“諸位將軍,我奉朝廷之命,出任征西將軍司馬,也奉大都督軍令,協(xié)助隴西軍備戰(zhàn),隨時準備進攻沓中,消滅蜀將姜維?!?p>  牽弘看了眼旁邊之人,對師纂道:“師主簿,不對,師司馬,大都督要求我隴西軍今年出兵進攻姜維?”

  師纂道:“正是,具體出兵時間,靜等朝廷下詔?!?p>  段灼道:“大都督對于滅蜀將姜維,討伐蜀國,是志在必得也?!?p>  師纂道:“大都督乃當世英雄,而滅敵將破敵國,便是英雄之舉。”

  爰邵道:“可姜維自視文武全才,多年侵擾我國邊界。蜀國更保有山川之險,城關之固,真能一舉而破之?”

  師纂道:“有何不可,大都督為滅蜀籌劃六年,如今我國軍力強大,糧草充足,君臣同心,無論天時地利人和皆向我魏,定能一舉滅之。”

  樊震道:“所以大都督派師司馬前來監(jiān)軍,鼓舞我軍,增大聲勢?!?p>  師纂道:“在下奉朝廷之命,大都督之令而來,愿與諸位將軍同心協(xié)力,對付強敵,只要我軍遵守大都督之軍令,早晚必除姜維,必滅蜀國?!?p>  鄧艾道:“好,師司馬英才出眾,定能鼓舞我隴西將士,增強必勝信心?!?p>  之后鄧艾又奉命招攬羌胡兵,隴西地區(qū)大小胡部為求自保,紛紛愿意加入,河西鮮卑首領禿發(fā)樹機能,也派部將率軍參加鄧艾隴西軍,鄧艾前后得到羌胡兵總計超過五千人。

  鄧艾本部三萬余人,再加招攬的羌胡兵,隴西軍人馬超過三萬六千人。加之諸葛緒的祁山軍三萬余人,兩路針對姜維的軍隊接近七萬人。

  一個月后,季漢漢中,沔陽定軍山下。

  今日這里來了許多人,有朝廷派來的官員如向充、習隆,有常駐漢中的高級將領如傅僉、蔣斌、王含、柳隱等,及漢中上千將士。

  眾人匯集于此,只因這里是諸葛亮墓。

  大約三十年前,季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約十萬漢軍揮師北伐,軍至渭水,遭遇魏將司馬懿。司馬懿率領魏軍以防守態(tài)勢,阻遏諸葛亮進攻。諸葛亮于是扎營五丈原,與司馬懿進行持久戰(zhàn)。漢軍與魏軍相峙百多日后,諸葛亮積勞成疾,于八月病逝于五丈原。

  按照諸葛亮生前要求:‘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于是漢軍撤退后,諸葛亮被安葬于定軍山。

  諸葛亮為何選擇安葬地為定軍山而不是成都或別地,因為定軍山在漢中,屬于前線,他這么做便是為了激勵將士,堅持北伐,不要忘記中興國家的重任。

  又因諸葛亮的要求,安葬時,冢墓僅夠放下棺材,棺中就穿他平時穿的那件衣服,也不用陪葬什么物品,一切從簡。

  不過,朝廷擔心將來可能面臨的盜墓行為,所以諸葛亮的遺體并非葬于此處。皇帝另選壯士將諸葛亮安葬于隱蔽之地,據(jù)說皇帝后來還將這幾個壯士全部殺掉,以免消息泄露,后來便再沒人知道諸葛亮遺體安葬的準確位置。所以定軍山下的這個諸葛亮墓,其實是一個衣冠墓。

  話又說回來,此時眾人站于諸葛亮墓的墓碑前,進行祭拜。

  完畢,眾人站成一圈,開始商議具體修建祠廟的事宜。

  傅僉道:“向尚書,快給諸位說說如何修建祠廟,我等與百姓等待這一天快三十年矣?!?p>  向充道:“好。”向充在案幾上鋪開一張圖,上面展示諸葛亮廟的修建設計。向充指著圖紙道:“諸位請看,祠廟以墓為中心,修成一座八卦圖之形。之前墓上種植二株桂樹,即護墓雙桂,這意為丞相輔佐兩朝皇帝。今日以雙桂之周植上五十四株柏樹,意為丞相陽壽五十四。以八卦圖之形來修建各大小殿堂、廂房、其他小亭、護欄、景觀等?!?p>  蔣斌道:“那首先從哪部分開始修?”

  習隆道:“先從大殿,大殿修好再修小殿,然后陸續(xù)修建其他房室、景觀。我預計至今年秋,大殿建成之際,這里便可迎來祭祀丞相之百姓,從而約束私祭行為?!?p>  王含道:“那什么時候種植五十四株柏樹?”

  向充道:“清明之際,在下與諸位一同種植?!?p>  柳隱道:“好,諸位將軍一同努力,便將祠廟早日建好,最好于中元節(jié)那日,便能與諸位一同于大殿祭祀丞相?!?p>  傅僉道:“這個提議好,那速開工。”

  于是向充、習隆帶領漢中將士,正式開修諸葛亮廟。

  曹魏方面,鐘會離開京師洛陽,前往長安建立鎮(zhèn)西將軍府。隨他一同前去的還有養(yǎng)子鐘邕、長史杜預、主簿鄧殷、參軍羊琇、功曹向雄等隨從。

  鐘會等人剛走,曹魏衛(wèi)尉辛毗之女、太常羊耽之妻、才女辛憲英把侄子秘書監(jiān)羊祜叫來,問道:“侄兒,我聽說鐘士季離開洛陽,向西而去,這是為何?”

  羊祜道:“叔母,鐘將軍奉命伐蜀,所以去長安整軍?!?p>  辛憲英道:“鐘士季雖有謀略,但處事恣意放肆,這不是長久為人下屬之態(tài)度,我怕他會有異志?!?p>  因為鐘會長期受司馬昭寵信而好忌妒賢能,羊祜因此很害怕鐘會,聽叔母這么一說,羊祜感到震驚,趕緊勸道:“伐蜀乃國家大事,鐘將軍是朝廷任命之伐蜀元帥,這些都是已商定之事,叔母請不必多說。”

  見他緊張,辛憲英讓其坐下,叫人看茶,緩了一陣后,道:“叔母不是嫉妒他,更不是擔心他完不成大事,只是我太了解他這個人,跟著司馬公多年后,雖說立功不少,但野心是逐年增大,所以這次才會主動請纓,出征長安。我如今已老,早已看淡生死,只是我擔心將來鐘會作亂,而使大禍牽涉家族?!?p>  羊祜聽后感到為難,不知如何回復。

  見況,辛憲英接著道:“你是真不明白還是假不明白,你不看看你堂弟,我兒羊稚舒(羊琇)被鐘士季任命為鎮(zhèn)西將軍參軍,隨他一同去了長安。我勸他多次皆不能改變,你是否有辦法阻止?!?p>  羊祜思索片刻,道:“之前稚舒向司馬公請辭,司馬公不同意,所以這事也無法改變?!币娛迥鸽y受,羊祜接著道:“叔母請放心,堂弟今日只是隨鐘將軍去長安建立鎮(zhèn)西將軍府。等洛陽誓師大會開始時,他還會回來?!?p>  辛憲英驚訝,道:“那何時舉行誓師大會?”

  羊祜道:“預計朝廷在夏季下詔伐蜀,誓師大會在秋季舉行?!?p>  辛憲英道:“好,那等他回來,我再勸說他。”

  除了辛憲英,曹魏司徒王朗之孫女、司馬昭妻子王元姬在這一時期,對鐘會也頗有看法,于是入夜,司馬昭回家后,對其道:“今日鐘士季離開洛陽,前去長安?!?p>  司馬昭道:“你聽說了,他去長安是籌建鎮(zhèn)西將軍府?!币娡踉П砬槠婀?,司馬昭接著道:“夫人生于書香門第,以識人獨到著稱,難道是對鐘士季此行或有看法。”

  王元姬道:“這些年來,你對鐘士季寵信超過眾人,使他在官場得志。而他擔任司隸校尉以來,見利忘義,喜愛挑起事端,使得很多人害怕他。我擔心這樣下去,將來或造成禍亂,怕難以委以重任?!?p>  司馬昭笑了笑,道:“夫人這話很多人皆對我說過,但你要知道,只有鐘會支持伐蜀,而只有伐蜀才能使我獲得更高聲望與地位。所以說,鐘會支持我,我必支持鐘會。至于將來禍亂?他今日一切都是我給予,我能給予,便能收回。所以夫人不必過多憂慮?!?p>  王元姬點了點頭,道:“以廷尉衛(wèi)瓘為鎮(zhèn)西將軍軍司,監(jiān)督鐘會,以主簿師篡為征西將軍軍司,監(jiān)督鄧艾。安排這二位監(jiān)軍,使伐蜀二士不敢造次生亂。”

  司馬昭笑道:“這些皆小伎倆而已,對付鐘會、鄧艾二士,我還留有后手,你放心便好?!?p>  見司馬昭已做好防備,王元姬便不再多說。

  之后,鐘會到達長安,正式接替司馬望都督關中諸軍事,并隨其考察關中軍。

  此時二人站在點將臺,看著校場上訓練中的關中軍。

  或許長安和鐘家有緣,鐘會的父親鐘繇曾經(jīng)以侍中領司隸校尉,持節(jié)督關中諸軍的身份,坐鎮(zhèn)長安。所以此時鐘會腳下,便是六十多年前父親站立過的臺階。

  當鐘繇離開長安回到洛陽后,即位列開國三公。那鐘會呢?為了達成更高的人生目標,他也一直在鞭策自己,他要去完成這個時代交于他的重任。

  看著臺下,鐘會對司馬望道:“數(shù)萬關中軍,乃國之精銳,必成伐蜀主力。另外還有數(shù)萬人正在洛陽集結,很快便會誓師出發(fā),前來與關中將士匯合,然后揮師南下,正式伐蜀。”

  司馬望道:“聽說大都督這次傾盡國力,又有鐘將軍親自掛帥,必然一戰(zhàn)克敵,大功告成。”

  鐘會樂道:“那是必然,為伐蜀,國家準備六年之久,六年之等待,只為攻下漢中,直達成都?!?p>  司馬望道:“明日我便啟程東返,朝廷下詔拜我為衛(wèi)將軍,領中領軍?!?p>  鐘會道:“那我恭喜司馬將軍高升也,中領軍可是天子近臣,以后朝廷禁軍皆歸將軍掌控?!?p>  司馬望揮了揮手,笑道:“過獎也,老夫已年近六旬,只是回去養(yǎng)老?!闭f到這里,二人皆樂了。

  于是鐘會接管關中諸軍,并在長安建立鎮(zhèn)西將軍府,加緊各項備戰(zhàn)工作。

  季漢方面,向充、習隆來到漢中,主持修建諸葛亮廟。曹魏方面,司馬昭派師纂監(jiān)軍鄧艾,鐘會則來到長安,準備各項伐蜀工作。那么之后又將發(fā)生哪些事,請看下一章:伐蜀戰(zhàn)拉開帷幕。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