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天下三分,格局已久,位于西蜀的季漢王朝,依然堅持著夢想。
然而好像有些事一直困擾著季漢君臣,使其感到不安?這會是什么事?其中一件是漢、吳聯(lián)合。
自從吳帝孫休(字子烈)誅殺權臣孫綝(字子通)后,在吳國國內(nèi)開展教育興國,完備九卿官制等工作,然而他有一件事一直沒做,就是派使者出使?jié)h國,續(xù)修盟約。
于是在今年秋季追謚已故將軍之后,季漢皇帝劉禪(字公嗣)終于坐不住了,決定派使者到吳國聯(lián)絡,那么他這次選派的使者會是誰?
關于這個問題,需要提一下,季漢方面歷代出使東吳的使者都有誰。
最早期也是最出名的,是諸葛亮(字孔明)。
后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字景升)病逝,占據(jù)北方的曹操(字孟德)率軍南下荊楚,左將軍豫州牧劉備(字玄德)感到震驚,敗走夏口,諸葛亮向劉備建議向統(tǒng)一江東的討虜將軍孫權(字仲謀)求救,劉備同意,于是諸葛亮奉命到達柴桑,見到了孫權,表明劉備聯(lián)孫抗曹的決心,促使孫劉聯(lián)盟,為最終打贏赤壁之戰(zhàn)奠定了基礎。
之后有宋瑋、丁厷、陰化之輩。再之后是鄧芝(字伯苗)。
季漢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為了修補和吳的關系,季漢派遣使者出使東吳,而這個重任落到了鄧芝身上。到了東吳,孫權告訴鄧芝,他想二國聯(lián)合,但夷陵之戰(zhàn)讓雙方兩敗俱傷。如果魏進犯蜀地,你國無法自保,與其聯(lián)合的吳也會受到牽連。鄧芝對孫權說,兩國都有山川大河的天險可守。在經(jīng)歷了一場大戰(zhàn)之后,吳作為弱者聯(lián)合魏,必將被對方提出人質的要求,而這點是吳無法接受的。如果吳不接受魏的條件,對方很可能會借機討伐。同樣勢弱的漢,自然也會借機伐吳。到那個時候,江東這片土地可能就沒孫家什么事了。孫權被鄧芝說得口服心服,于是兩國重新聯(lián)合。
到了建興初年,出使東吳的是費祎(字文偉),副使董恢(字休緒)。在招待宴上,孫權為人滑稽,向費祎嘲啁無方。其他吳臣紛紛刁難,而費祎言辭順暢,據(jù)理作答,始終不為所屈。
孫權大醉后問費祎:“楊儀、魏延,不過是放養(yǎng)牲畜小人,但權勢不輕,若沒有諸葛亮,應當怎樣提防楊儀、魏延?”費祎措手不及不知怎么馬上回答。董恢悄悄對費祎說:“楊儀、魏延關系不好是起于私人恩怨,并沒有像黥布、韓信那樣懷有叛逆之心?,F(xiàn)今正要掃除曹賊,統(tǒng)一華夏,功勛是憑借有才之士才能成功,基業(yè)是憑借有才之士才能寬廣,如果只是為了防備還沒有萌芽的事,舍棄兩人不任用,這就像是為防備風浪就把船支砸沉,不是長久的思慮?!睂O權聽到回復,大笑而感到開心。
于是孫權對費祎甚表器重,向費祎道:“你是天下有美德之人,定能成為蜀朝之股肱重臣,恐怕不能常來東吳了?!庇谑且允种谐K鶊?zhí)寶刀贈予費祎。費祎答道:“臣不才,怎能承受你這樣貴重的禮物?寶刀用于討伐叛逆無道、制止施暴作亂,我希望吳王可以勤勉功業(yè),共同匡扶漢室,我雖然昏暗微弱,也一定不辜負你對我之厚望?!辟M祎回國后,遷為侍中。董恢回國不到三天,被征辟為丞相府掾屬,后來升遷為巴郡太守。
季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陳震(字孝起)出使東吳。陳震代表漢與吳方面商談具體合作問題,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兩國滅魏后,以豫州、青州、徐州、幽州歸吳,以兗州、冀州、并州、涼州歸漢,司隸校尉部以函谷關為界,西邊歸漢,東邊歸吳。
季漢建興十三年(公元235年),宗預(字德艷)出使吳國。因為諸葛亮病逝,吳國向荊州巴丘增加一萬兵力,漢國見勢,亦增加白帝城的防御力量。宗預見孫權時,孫權質問宗預:“吳、漢兩國就好比是一家,但我卻聽聞你國增加其白帝城之守衛(wèi),這是為何?”宗預應答道:“我認為吳國加強巴丘之守衛(wèi),漢國增強白帝城之防御,都是為了適應形勢之恰當做法,不值得互相追問。”孫權聽聞后大笑,贊賞了宗預的坦率耿直,待其十分友好。宗預受到的敬重程度僅次于鄧芝、費祎。宗預也因功升任侍中。
之后有樊建(字長元)、羅憲(字令則)、李密(字令伯)等人。
那么到了這次派使者出使吳國,季漢朝廷又會選誰?經(jīng)過討論后,決定讓李密二度為使。
為何會是李密?
因為上一次李密以尚書郎的身份出使吳國,見到了孫權。孫權問李密:“你國有多少兵馬?”李密回答:“官用有余,人間自足?!睂O權說起人間道義,問做哥哥和做弟弟哪個好,吳國群臣都說做弟弟好,只有李密說做哥哥好,孫權問原因,李密回答:“做哥哥便有更多時間侍奉父母?!睂O權認為他說得對,吳國上下對李密的印象非常好。李密回國后,姜維愛惜其才,將其留在身邊,任命為大將軍主簿。
到了這次,因為吳國更換皇帝,吳新帝對漢國的態(tài)度如何,難以猜測,所以季漢朝廷認為找個‘老熟人’或許更合適一些。沒有多少猶豫,便決定讓李密前去。
李密這次將以太子洗馬身份二次出使吳國,給他配的副使是議郎常忌(字茂通)。
皇帝劉禪給二人一番交代后,大將軍姜維(字伯約)親自將二人送到了萬里橋。
此刻,成都南門外之萬里橋。
初冬之日,漫天飛雪。
站在橋上,姜維看著李密,拉其手,道:“令伯,這次國家再次派你出使吳國,馬上就要離別,你還有何話要說?”
李密感慨道:“吳國更換皇帝,新皇有何特點,是否愿意繼續(xù)聯(lián)合我國,這些皆不知,但我一定會盡我所能,妥當完成任務。”
姜維點頭,道:“雖然我從沒出使過吳國,但丞相曾對我說過,出使吳國之人都是國家之人才。比如鄧芝、費祎、陳震等,而如今你再次出使吳國,我相信你之才能在前輩之上。”
李密道:“不敢,李密怎敢和歷代前輩對比,只不過是歷史機遇讓我完成這份使命罷了?!崩蠲芎笸藘刹?,拜道:“大將軍請放心,我連孫權都能說服,這次一定不辱使命。”
姜維將他扶起,又看著他旁邊,道:“常副使、蜀中良才,陛下所愛,請一定協(xié)助好李令伯,完成出使重任,鞏固兩國聯(lián)合。”
常忌拜道:“請大將軍放心,請陛下與國家放心,我常忌保證完成任務。”
這時趙廣走來,道:“大將軍,使船已準備妥當?!?p> 于是姜維、趙廣將李、常二人送到岸邊,二人登船,與之告別。
此時,尚書臺。
尚書令董厥(字龔襲)正翻閱文書。
這時侍中樊建走來,道:“尚書令,上月錢糧賬目都統(tǒng)計好否?”
一看是他來了,董厥道:“長元,早已備好。”
董厥說后將賬表交于他,樊建拿到,道:“行,我稍后交于陛下?!?p> 董厥道:“忙了半日,一起出去走走?!庇谑嵌俗叱錾袝_。
走到一處,董厥道:“長元,我最近感覺很奇怪,好像有事要發(fā)生。”
樊建疑惑問道:“何事?吳國要與我國斷交?”
董厥道:“那倒不是,吳國和我國關系正常,另外這次派李密出使吳國,繼續(xù)修好兩國關系,更不在話下?!?p> 樊建更敢郁悶,道:“那究竟為何?”
董厥看著周圍,見附近沒人,回頭道:“那我直說,我感覺我這個尚書令當不了太久矣?!?p> 樊建驚訝,道:“你做尚書令時間沒多久,又剛完成了歲修都安堰之任務,國家也沒大變故,怎會做不久,是否多慮?!?p> 董厥揮了揮手,道:“難道你沒有聽到外界之流言?外界皆希望由葛侯來統(tǒng)領朝政,從而繼承他父親之遺志。”
樊建想了想,道:“有聽說過,可是就這樣直接提拔他當尚書令,是否過于迅速?!?p> 董厥道:“迅速?我看非也?!?p> 樊建還是不太明白,道:“他太年輕,做尚書令絕不可能?!?p> 董厥道:“你難道忘了,陳祗當尚書令時年紀也不大。若我確實保不住這位置,你我是老鄉(xiāng),我不會成全晚輩,會推薦你繼之?!?p> 樊建皺眉道:“龔襲,你整日胡亂思索,若一定要推薦,請一定推薦葛侯。你我皆丞相時期老臣了,總不能你一人功成身退,而把我擱前線火烤之?!?p> 董厥笑了,拍了拍他胳膊,道:“長元,不要那么緊張,這個歷史有他之發(fā)展規(guī)律。我肯定不會害你,我會讓你更成功。畢竟你比我小幾歲,還有升遷機會,若由你來做尚書令,我相信陛下不會不同意。至于那葛侯,那我就管不了矣,他和你我本就不是一輩人?!?p> 樊建盯著他,將信將疑,道:“罷了,我不和你說了,你自己忙去,我當入宮面圣?!狈ㄕf后便離開了。
數(shù)日后,江東,漢國使船。
飄雪早已停止,而寒風更加凜冽。
站在船頭的李密,看著江水,躊躇滿志,對旁邊常忌道:“常副使,明日到達建業(yè),你認為吳國這新皇帝,是個怎樣之人。”
常忌道:“吳國第三位皇帝是吳大帝孫權之六子,之前在會稽郡居住六年,回到建業(yè)繼位后用計除掉權臣孫綝,依靠乃張布、濮陽興(字子元)及老將丁奉(字承淵)。登基后能快速穩(wěn)定國內(nèi)局勢,又頒布許多利于吳國發(fā)展之政策,說明這人很有智慧?!?p> 李密道:“張布、濮陽興及丁奉,這三人又如何?”
常忌道:“吳左將軍張布,當孫休為王時便是左右督將,屬于孫休親信,此人深有謀略。吳丞相濮陽興,其父濮陽逸是長沙太守,可謂名門之后,之前以五官中郎將身份出使我國,后為會稽太守,與孫休交往親密,此人如今身居高位,有一定才干。吳大將軍丁奉,此人參加過多次大戰(zhàn),常勇冠全軍,乃江東一虎將?!?p> 李密道:“那你認為,這三人會給漢、吳兩國聯(lián)合制造障礙乎?”
常忌看著遠處,道:“障礙常有,障礙亦可以克服,只要你我依理而行,能分析天下之形勢,能解釋諸多之疑問,以吳帝之智慧,是可以明晰是非而堅守盟約?!?p> 李密點了點頭,道:“若這次能順利完成使命,我就推薦下次由你做正使?!?p> 常忌笑了,揮手道:“若能成功,你我可能也沒機會再出使吳國?!?p> 李密不解,正想問為何,這時船夫走來,說江面風大又冷,請二位回船艙休息,于是二人返回艙中。
李密、常忌到達建業(yè)后,在使館休息等待了三日,終于在第四日獲得通知,準許進入?yún)菄蕦m,朝見吳國皇帝。
李密出使吳國,即將見到吳國皇帝孫休,那么漢、吳二國之聯(lián)合能否得到鞏固,今后又將發(fā)生哪些事,請看下一章:舌戰(zhàn)諸賢秋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