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和朋友去花山游玩,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心心里不乏有些期待。一個多小時的單車終于騎到了山下,才發(fā)現(xiàn)其實花山并不是如名一樣。
也就是城郊一條小型山脈,東西不過數(shù)十里。山上郁郁蔥蔥,順著山脊修建了步行的小道,每隔一段還有歇腳的小亭,也算是休閑的好去處!
朋友估計也明白我心中有疑惑,所以解釋道:“其實因為一位明朝文學(xué)大家來此處后寫了一篇《花山》而得名”,聽她這么說我算是明白了。
雖然此行和自己所期望有所差別,不過在登山途中又另有所得。她說自己把游玩的這些人分三重境界,其一境界叫做看懂所看,其二是寓情于景,最后被稱為隨心所欲。
聽后我哈哈自嘲道自己還在第一境界了解萬物。偶爾踏入第二重,萬里晴空我就開心,陰雨連綿就情緒低落。至于最后的隨心所欲,也只有像來過這花山的古代大家這樣的人才得以觸摸。
這讓我想到很多景點,許多人去過之后痛呼大失所望。其實除開宣傳美化,我想更多原因在于每個人的境界不同,所觀也就差別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