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

儒神在上

第48章 教戰(zhàn)守策!

儒神在上 秋風攬明月 1878 2020-05-09 22:17:42

  策論的字數(shù)需要控制在八百字到兩千字之間,也不是說不能多寫,寫更多當然也可以,只是考卷那么多,許多考官都看的很匆忙,寫太多別人也不一定能夠看完,所以字數(shù)一定要控制好,不在多,而在精。

  科舉考試,不光考考生的學識,還有一件事情十分的關鍵,那便是揣摩出題人的意思。

  因為出題的都是半圣,亞圣等圣人,揣摩圣人想法,是能否取中關鍵點。

  歷史上的科舉考試,出現(xiàn)過許多特殊情況,比如有的考生在綜合卷,詩賦卷,經(jīng)義卷的成績都比較一般。

  但是策論寫的極好,然后力壓許多人。

  取得極其優(yōu)異的成績。

  原因就是因為這些考生會揣摩這些半圣,亞圣的思想,寫到了這些半圣,亞圣的心坎之中,這些半圣,亞圣自然會比較青睞這些考生。

  海圣是主戰(zhàn)派。

  那么策論如何寫的方向便已經(jīng)出來了。

  蘇毅沉思許久,在草稿上面寫道: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于今,而將見于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zhàn)。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習于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于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jié),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數(shù)十年之后,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zhàn)而走。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樂,豢于游戲酒食之間,其剛心勇氣,銷耗鈍眊,痿蹶而不復振。是以區(qū)區(qū)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王公貴人所以養(yǎng)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農(nóng)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農(nóng)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其筋骸之所沖犯,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今王公貴人,處于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畏之太甚,而養(yǎng)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是以善養(yǎng)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于寒暑之變;然后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于閨門。論戰(zhàn)斗之事,則縮頸而股栗;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愿聽。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yǎng)之太過歟?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于戰(zhàn)。戰(zhàn)者,必然之勢也。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不出于西,則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茍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不測。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jié);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每歲終則聚于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qū)之戰(zhàn)。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怨,然熟與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zhàn)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習于兵,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歟?

  仔細檢查一遍,發(fā)現(xiàn)沒有問題之后,便將這篇策論,抄寫在了試卷上面,隨即便等待著考試結束。

  兩個半時辰很快過去,試卷被收走之后,縣試便算是考完了。

  接下來便是等結果了。

  蘇毅收拾好東西,走出了文院。

  周彬,張興澤,宋彥,東方逸,張諤等與蘇毅交好的舉人,秀才,都在外面等著蘇毅。

  看到蘇毅走了出來。

  眾人紛紛走上前來。

  “子恒,一切還算順利吧?”。周彬問道。

  張興澤笑著說道,“縣試而已,對于子恒而言,還不簡單嗎?只是排名高低而已”。

  蘇毅說道,“燕云兄折煞小弟了”。

  宋彥說道,“這一次余杭縣人才濟濟,聽聞大儒陳公之的孫子陳昊陽也參加了這一次考試,陳昊陽素有名聲,三年前他所做的詠梅詩就登上了圣刊,要知道那個時候他才十三歲而已,他的文章也寫的極好,讓文廟的博士都贊嘆不已,原本三年前這陳昊陽就應該參加縣試的,但是陳公之覺得他年齡小,不如壓上三年,好好磨礪一下,再參加縣試更好!于是陳昊陽便等了三年”。

  這陳家本身就是余杭發(fā)家的家族,多數(shù)族人都在余杭,所以大儒陳公之的后人,也在余杭參加縣試。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