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清紫霞虛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閑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變?nèi)f神。是為黃庭作內(nèi)篇,琴心三疊舞胎仙。九氣映明出霄間,神蓋童子生紫煙。是曰玉書可精研,詠之萬過升三天。千災以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兇殘,亦以卻老年永延。
......”
堂內(nèi),菩提祖師正在為眾弟子讀經(jīng)誦典,開講大道。
只見眾弟子一個個雙目微閉,精神放松。聽到自覺妙處時,也是眉眼綻放,嘴角輕揚,似心中歡愉不禁,面露喜樂色。
須菩提祖師石上蒲團高坐。只見他:身著佛衣,頭束道冠,一手拿拂塵,一手拈蓮花,身后佛印落,腳下陰陽旋。卻是一個不佛不道、不僧不士的模樣??此乒殴譄o比,眾弟子卻似乎也不怎么在意。
祖師一開口講起經(jīng)來,身周便有異象發(fā)生,只見得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又聞有余音繞梁,纏綿回響。
孫悟空照例也坐在臺下聽講,月月年年的,也漸漸能習慣下來這種習道生活,也能夠耐得住性子將日課習完。
雖然入觀時日尚淺,祖師講的也不能夠聽得進多少,但他也是很用心的記在心里。有些道、有些理,似乎學著也是有好處的。以前多年的行來走去,見慣了世俗愚昧,此番一聽道理,過往的一些思考不周或是疑慮之處,倒是得到了很好的解答。猴子也是很高興的。
“悟空”
“師父,弟子在?!?p> 須菩提講了一段時間后,就停了下來,忽而叫起猴子。
猴子從聽講中回過神,站起身來。祖師每日講完經(jīng)典,就會點些弟子起來?;蜣q答、或詢問、或考教,不一而定。
“你認為何為道,生靈又為何求道?”
悟空想了想,自己一路求道行來的所見所聞,又有所感悟,便直接開口到:
“回祖師,弟子在山下世俗中曾聽聞一句俚語:‘世間本沒有道,走得多了,便見有了道’。弟子便想,道之所以為道,便是有所需才得以存在。此乃本性之欲也?!?p> 眾弟子議論紛紛,頗為驚詫。似乎沒想到這小師弟能說出這一番似極有道理的話來。
須菩提也微笑著點點頭卻又搖搖頭。此話雖然有些偏頗,卻也不失為一種道理??磥磉@猴頭也有些心思。
須菩提心念一轉(zhuǎn),便開口道:“圣人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可見道與道也是有不同的。人之道,初始求存,后飽暖思淫欲。我輩求道,乃是探尋未知天地之靈,察覺寰宇自然之秘。求得一個知至。所以,道本就在那里,不以欲存,不以己滅。但我等若想觀道,便需要求道,便有了修行?!?p> 猴子一聽大吃一驚,似乎與自己所求不同??!于是心急如焚,卻又不好發(fā)作。只得沉穩(wěn)下心神,才敢開口問到。
“師父,如你這般所說,道無窮盡也??扇肆s有盡時,世間一切生靈都終有生死之日,都逃不過生死輪回。那這般想來,生死不過一場空,還求的什么道?”
猴子似乎又回想起來老猴子走的那天那景。
生死間有大恐怖。
沒想到須菩提祖師似乎早有準備,只是微微一笑,便言到。
“我輩修士修行得道,雖說是在探尋真理,感悟自然,讓萬物有序,讓生靈有依。卻也是違背了天地之理,打破平衡之道,是奪了天地之造化,侵了日月之玄機。所以修行得道后,每五百年逢修行一漲,就分別有大道給予的‘雷’、‘火’、‘風’之劫數(shù),合稱‘三災’利害。度過了此利害考驗,自當有道則靈氣反饋與己身,壽與天齊。修行一長,道悟一高,自然而然修得性命證長生。但若躲不過,自也化作灰灰?!?p> 猴子聞言不禁有些悵然。難難難,道不好求,亦不好得啊。
他似乎還想再問,可祖師卻已經(jīng)閉眼靜心,已然是不想再多言。
猴子與眾師兄師姐一同鞠了一躬,便直接退下。如此這般,正是今日課程已畢了。
待堂內(nèi)空空,只余祖師一人時,須菩提卻是又睜開了眼。
望著猴子離去的背影,忽然嘆了一口氣。
“眾生皆言長生好,不識五蘊皆煩惱。求道求道,求的什么道?我連自己所求之道也不明白啊~”
后又久而無聲,卻又是閉眼靜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