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花香自苦寒來
太湖的梅花,不知嚴寒為何物,競相悄然繽紛怒放,梅海凝云,淡香如幽曲曼妙四溢。瑞雪似的花瓣隨著清寒的柔風,離枝漫舞,天地頃刻縹緲起來,仿佛給二月的姑蘇城,這姣好面容的女子,撲上了一層醉顏的宮粉。
雖說是大寒時節(jié),但午后的姑蘇城內,暖陽輻照,艘艘載著商賈民士,歡快擺動的搖櫓船,給寧美的平江河,劃出了靈動的氣息,河岸邊平江街上絡繹不絕的行人,一些穿行在依河而建的粉墻黛瓦宅子群里、一些點綴在玲瓏巧雅的小橋上。而不時給往來小轎讓出路道而停步的人,很快又接著攘攘地匯入到人流中去。
在這條姑蘇城里最繁華的平江街上,商市林立,百貨輻輳-朱鴻興面館、采芝齋糖果、稻香村糕餅、陸稿薦醬肉、松鶴樓菜館、汪瑞裕茶葉、月中桂妝品、戎鎰昌鞋帽、乾泰祥綢布、還有三四十家繡莊,場面熱鬧得宛如一幅長卷畫,把姑蘇城民生活的風情盛茂緩緩展現(xiàn)開來。
街心的董家繡莊此刻最是客盈滿門,說到繡莊,不得不感恩這座蠶桑絲綢發(fā)源地的福蔭,因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fā)達,盛產絲綢,各朝代均在姑蘇城設官署織造,而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刺繡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各種有利條件。雖然現(xiàn)在城內民家,已是“家家養(yǎng)蠶,戶戶刺繡“,但論及刺繡品的精美細膩度,口碑最好的當屬董家繡莊。
董家繡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傳到董逸辰這代已是第八代了,因祖輩最喜沈周、唐伯虎等才子畫家的詩詞繪畫作品,祖輩們曾品賞作品后,結合獨創(chuàng)的刺繡工藝進行再制作,所繡佳品栩栩如生,就連畫作上題詞字體的勾踢、轉折、輕重、連斷,都能通過繡技,把筆墨韻味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獨樹一幟的繡法加上與書畫媲美的繡案,使董家繡莊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的贊譽,所以能長久地在平江街上吐芳挺秀。
接近年末了,家家戶戶置辦年貨禮品,很多達人雅士趁此時節(jié),慕名來到繡莊選購精品,董逸辰在繡莊迎來送往,忙得不亦樂乎。
忽然,“轟….”的一長聲,東面雕花墻廊上掛的《高枕聽蟬圖》跌落下來,緊接著,安放最內的黃花梨木亮格框內,細致擺放的折扇袋、名片袋、順袋、團扇面、鏡子套等各式繡品都抖散開,頃刻,繡莊整個門面都稍稍震動起來,嚇的莊內的客人紛紛逃向街去,
這時街上也喊聲突起:“地震了!地震了!”,四周頓時躁動開來:驚慌失措的喊叫聲、交錯點踏的急步聲、搖擼咚噹的劃水聲、宅院里及河邊柳梢發(fā)出的雞狗雀鳥雜聲,打破了水鄉(xiāng)的安謐。
董逸辰從疑惑中迅速警覺起來,“看著門面!”他大聲喊向并示意繡莊伙計,心急如焚地便奔向里堂,穿過垂花門、庭院,直奔正房。
“快,扶少奶奶出來”
“雪兒!快出房來!地震了!雪兒!”
偏房的繡娘們個個早已停下活計,慌張地跑到庭院里,董逸辰一邊擺手示意她們朝石景處躲去,一邊奔向里院并對小廝招喊,沒等走進房,陳暮雪便被兩個婢女攙扶至門口。陳慕雪剛入臨月,沉沉的肚子讓她稍稍行走便氣喘吁吁。小廝這時已搬來交椅擺到庭院曠處,董逸辰忙扶其攙坐椅上。
面對剛剛突如其來如獅吼唬的響聲,躺在床上休息的陳慕雪還以為噩夢侵襲,隨之床震墻晃,就被婢女喊醒,還沒來得及意識到什么??粗煞虼蠛暗卣?,便對這從未經歷的恐怖事,懼怕不已,坐至椅上,身體仍驚抖不已…
此時肚子一陣發(fā)緊,肚皮卻越發(fā)牽扯鼓脹的厲害,肚里類似一個小腳丫的硬硬的東西在滑來滑去,不時頂在肚子上,頂?shù)枚亲影l(fā)疼......陳慕雪直冒冷汗,抽了一口氣,手緊緊地抓著董逸辰,故作鎮(zhèn)定。倒是心細的婢女,看到少奶奶,弓著身抱緊肚子,便擔憂說道:“少爺,少奶奶相必是快要臨盆了……”
董逸辰看到夫人離房無礙,剛放下心,猛聽到這句又張惶起來,立刻又讓小廝務必請南門的穩(wěn)婆來宅接生,又讓另一小廝請街口修行和尚來宅。
小廝利索地出門了,想起門外慌亂的大街及失措的路人,董逸辰關切的看著妻子,內心十分焦憂。
那一場威猛的地怒,讓平江河水泛漾起來,搖擼船不敢浪蕩,服帖地沿岸錯擺,船上人的心隨著河水悸動不已,平江街上的人已驚慌地遠離街宅,靠著河岸沿堤散去,其實平江路上的宅子修建的尚算踏實,剛剛的晃震,各宅內必是凌亂一團,但還沒見房塌墻斷。
接穩(wěn)婆的小廝指揮著轎夫們一起大步沿街尾方向走去,街尾轉角往南走,境況有了些變化,些許人家玻璃窗面連臺框跌落碎了一地,拖家?guī)Э诘娜藗兯牧惆寺涞囟愕绞迓愤叄袂轶@懊,一些孩童哭鬧不停,放聲哭喊著不能名狀的害怕。小廝皺著眉頭,不敢多想,一心只想尋著穩(wěn)婆,等到來到穩(wěn)婆的門檔,粘泥黏灰的“祖?zhèn)鲃⒛淌丈诖恕钡臋n牌倒落在緊閉的門口外,按平時,門檔關門即為謝客,但如此情急之時,小廝便顧不上那么多了,一邊敲門一邊大喊穩(wěn)婆救人。
穩(wěn)婆已經50多歲了,長得慈眉善目,熟諳接生醫(yī)術,在這帶很出名,剛剛響聲雷作,站著地搖,穩(wěn)婆一輩子都沒被天地這樣驚嚇,迷信的她嚇得關上檔口緊念神明保佑,聽到急促的“救人”聲,倒是責任感涌上心頭,開門聽完小廝道明求請后,她便迅速拿著器具上轎,隨轎而去。
穩(wěn)婆下了轎,被盡自請到庭院,一和尚正頷首面對孕婦施念。穩(wěn)婆和董逸辰相互問安后,對和尚雙手合十阿彌陀佛了一句,便看到陳慕雪臉色淡白,臉上掛著豆大的汗,裙擺貼腳處也潮濕一片,口中便直念:“報喜了,報喜了”,“必須入房待產,除婢女,諸位請回避”。
董逸辰怕地震遂不及防又來侵襲,屋搖地晃,不想夫人回房,無奈生產要緊,不敢遲疑,只好命令各斯們先入房把高柜雜幾搬離床塌。婢女們把早辦好的桶盆、蠟燭、草紙送入房,又按穩(wěn)婆指示端來熱水、備好一切后就又攙扶著陳慕雪仰趟到鋪滿草紙的床上。穩(wěn)婆知道夫人破羊水了,不盡快生產,孕婦和胎兒都十分危險,她臨危不亂、處變不驚,一邊安慰夫人,一邊命婢女把她帶來的催生藥散用開水攪勻給夫人送服,不多一會,陳慕雪肚皮一陣發(fā)緊發(fā)疼,稍息幾分種后,又發(fā)緊發(fā)疼得厲害,忍不住哭喊起來,婢女們不停的給夫人搽汗。
這時天邊又一聲低吼,大地微微移晃,董逸辰心里一揪,在回廊踱來踱去,不時望向里屋,跟著和尚的咒音不停祈禱。
穩(wěn)婆用雙手按揉夫人的肚皮,口中不停安慰,她也能感受到移晃,可心中不能有一絲膽怯,因為此刻她看見嬰孩的頭已經抵著產門了,便勇敢地給夫人和她自己鼓氣:“用力,用力,不要哭喊,留些氣力”。
陳慕雪在穩(wěn)婆的指導下,雙手各抓緊兩旁的婢女,咬著牙,卯著勁,每次用勁都生疼萬分,她想起自己的母親也是這樣生下她就離開人世,不免悲涼又害怕起來,眼淚直落,特別泄氣…..“用力,用力,寶寶快出來了,使勁”。陳慕雪一聽到寶寶,像電流一般刺激著她,頓時便鼓足了勇氣,努力卯足全身勁、長使出力,之后下身一瞬咕咕咚咚,好似夾著一股暖流涌出,身體便不再扯疼了。“哇兒哇兒”一聲清脆的聲音響起來,陳慕雪知道她終于等來了她的孩子,便如釋重負的攤軟過去……
當董逸辰聽到那聲清脆綿綿的孩兒聲后,心頭的大石終于落下,等了大半時辰,穩(wěn)婆才把剪了臍帶的孩兒抱到他跟前?!肮采贍斚搏@千金”。董逸辰接過小臉紅盈,五官精致的孩兒,感激幸福地直落淚。
穩(wěn)婆吩咐婢女熬上定心湯給夫人喝過后,謝了喜錢,便拿著裝著胞衣的瓷罐離開了。大地似乎也安靜了,繡莊各員從擔憂到喜悅,生活節(jié)奏慢慢如過往恢復。
此時天邊殘陽西落,夾伴幾陣凌冽空幽的風吹聲。這個危時出生的小孩,像嚴寒中傲然長出的梅花,在云蒸蔚霞中飄然仙落人間。
二舞勺之年蒙恩澤
船沿著通揚運河一直北上,到如皋城東北隅的通濟橋一拐向,接著沿城河劃過萬壽橋、東皋橋,再從觀鳳橋靠岸,不出幾里就遠能到達如皋城首屈一指的大戶人家-冒家。
董其昌閑逸的從船上下來,被幾個仆人扶上了轎子。自以帝師身份回到明光宗朝廷(朱常洛),被授太常少卿,掌國子司業(yè),修《神宗實錄》一年后,董其昌便辭官退隱在華亭老家(今上海松江),但京官和書畫家的雙重身份,使他的社會地位不曾遞減,只是其人斂實低調,很少出游。
本來辭官隱逸近4年,董其昌仍無心走動,但世交冒夢齡卸任云南省寧州(今云南華寧縣)知州返鄉(xiāng)之后,彼此還沒聯(lián)絡過,恰近日又收到冒寄來孫子冒襄的詩集《香儷園偶存》,看到這少年才華勃發(fā),欣然寫下了序,眼下時間富足,便興致勃勃地拿著刊刻好的詩集來如皋會友。
冒家是書香門第,族人積學有素,祖上承蒙圣上贊賞,世代為官,冒氏子孫大都走“學而優(yōu)則仕”的儒生道路,到冒夢齡這已是第十輩了。
冒家一世祖冒致中因任上曾蒞如皋,被這里的田園豐饒之色,鄉(xiāng)風淳樸之氣所吸引,因此購田產、置別墅,攜家定居如皋。六世祖冒鸞所至有政色,受到百姓稱頌,為方便政務遷至如皋城內集賢街(即冒家巷),到了冒夢齡的祖父冒承祥時,家業(yè)龐大,富甲一邑,在萬歷中期(公元1600年間),拓建了好幾所府第,當時朱門華堂,望衡對宇,盛極一時。
如今累就成為如皋首富的冒家,整個府邸北至學宮巷,西至通城巷,東和南緊挨護城河河沿,內呈兩府一園的布局。兩府-東府和西府在冒家巷兩側,冒家巷再往北直走為水繪園。
東府(縱橫均達一百米左右,面積約一萬平方米,房屋百余間)內有留耕堂、愛日堂,正門朝南,側門朝西。冒夢齡祖輩父輩都居其中,現(xiàn)在由冒夢齡之子冒起宗及妻兒居??;冒夢齡及妻室則住到對門新建的西府里,府內有得全堂、香儷園、拙存堂、五美堂、凝禧堂、艷月樓、染香閣、寶彝樓、別有園等。水繪園內四面環(huán)水,中間河池縱橫,內有澀浪坡、碧落廬、天鏡舫、洗缽池、芝蘭軒;因所有景色都落水倒影如繪畫,所以取名為水繪園。
轎子正對冒家橋方向望北走,便被抬進了冒家巷,巷內立有牌樓,上書“恩榮坊”。冒家巷又稱轎巷口,來往的賓客轎馬皆停于此,董其昌的幾個仆子都熟門熟路了,忙停下轎子,扶董其昌走向正門。
帖子早已送進府內,冒夢齡這下和兒子孫子,一起在西府正門,把董其昌恭迎進園。
西府大門里,有四扇白色的屏門,進入屏門,有大約三十米長的南北甬道。屏門后面有垂花門,垂花門內的院落中間有一座六楹的大廳-得全堂,香儷園地處得全堂之南,香儷園廊東北方為贈云軒;得全堂后有火巷,分隔前廳和內院;入三門又有庭院,正廳為拙存堂,其左右耳房連同廂房都是內宅,后為凝禧堂,自成院落,南出是一組庭院住宅;正廳名五美堂,堂南首入一小院,有樓名艷月樓;五美堂后是別有園,園有泛雪齋、西堂、瓷香齋、對山亭和回廊諸勝,最西有五間建筑名為妙香居。
冒夢齡領著兒孫與董其昌行禮作輯后,一行人便來到得全堂。枋間高懸牌匾中的“得全堂”堂名,還是董其昌親手題的。堂廳四周散置著紫檀大理石桌、太師椅和蘭花瓷墩,一派雅色。
“世兄當時為祝我三代同堂時題的堂名,現(xiàn)在十多年過去啦,孫都長大了!”冒夢齡待請董其昌分別坐上太師椅后,手掌向冒襄揮揮,示意其來到董其昌跟前。
董其昌看著這個當年還是叫繩繩的小娃娃,如今已14歲,長得一副斯文勻凈的模樣:烏黑的頭發(fā)在頭頂攏梳成整齊的發(fā)髻,套在一個嵌寶紫金發(fā)冠之中,穿一件銀紅撒花箭袖,束著五彩絲如意結長絳帶,外罩灰陳鍛穗花褂,蹬著青緞陳底小靴。身形俊挑,膚陳脂潤,三庭飽滿,棱角俊美,一雙如墨劍眉下,點漆黑瞳閃著自信的神氣,高挺的懸膽鼻下,唇形秀美。
冒襄溫文爾雅地向董其昌作了跪揖,笑目貽然地說:“晚孫冒襄,見過伯公。”
董其昌起身扶過冒襄,自是又增多幾分好感,滿意地笑著命隨從遞來詩集。
“多年未見,襄兒如今已是一表人才,你爺爺常讓我看你的文章,我逢人就贊揚,幸爺爺父親悉心栽培教育,點綴盛明一代詩文之景運,就靠你們這些后輩了?!薄敖沼质盏侥銓懙脑娂烟猛膺@香儷園寫的神致,我看過倍感欣慰,猶見初唐王勃詩文再現(xiàn),神童啊,便立即命書齋刊刻,喏,這就是成本?!?p> 冒襄雙手接過詩集,喜出望外的摸索著自己的第一本書,得意的翻看著,董其昌還給他的詩集作了序,要知道,董其昌乃大書畫家,不說他的畫,單書寫字體已是一絕,他書法出自晉唐,自成一格,序中“才情筆力已是名家上乘,非前身老詩人再來”,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
冒襄十分得意,既為如獲至寶的擁有文苑巨擘的雋秀字跡,又為得到老前輩的倍譽贊賞。忙拿著序詞遞給給爺爺和父親看,接著跟長輩們揖別,又跑往內堂想給母親及家眷享看,得全堂內外自是朗聲四溢。
冒夢齡請董其昌喝茶敘舊,其實自明光宗(朱常洛)駕崩后,上位成功的宦官頭目魏忠賢,備受繼位的明熹宗(朱由校)寵愛,一度把持朝政,打擊直臣異己,一心為公的冒夢齡看到宦黨專政致朝廷亂遭,哪是心甘情愿卸任啊,他跟董其昌的溫和退隱不同,他是氣得拂袖而歸的,這下兩人心領神會地品著茶,嘆氣地想著,現(xiàn)在唯一能與之抗衡的仍屬士大夫及有識之士,但董其昌及冒夢齡深知自己已老,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后輩身上,便督導冒起宗自是好好習作,盡快科考高中為朝廷盡力。
冒起宗答謝父輩關注,聊來落寞之際,冒夢齡說水繪園已大致建好,便提議董其昌到水繪園游園散心。
“世叔快至古稀福年,我呢,我也有爭取享?;字?,我們如皋自古乃長壽之鄉(xiāng),如有閑情逸意,請多到這久??!”。冒夢齡并不夸言,長壽之鄉(xiāng)譽名其實,如皋市歷史悠久,其長壽現(xiàn)象亦源遠流長。長壽名人,如三國時期軍事家呂岱,如皋林梓鎮(zhèn)人,92歲出任吳國大司馬,享年97歲;北宋教育家胡瑗,花甲之年主持太學,被王安石尊為當朝“孔、孟”,均為大家熟知。
董其昌看著怡景的水繪園,對冒夢齡肯定的點了頭,其實他華亭的家何嘗不是家華園敞,兒子的事雖然常害他鬧心,但老了,心總是貼著兒孫才安定,這樣一來,環(huán)境也就不太糾結了,他答應冒夢齡有空常來,說完便被領到芝蘭軒下棋休憩。
三魁首浮沉慕歸隱
這已經是錢謙益第三次從朝廷回鄉(xiāng)了。幾月以來,錢謙益主仆一行坐著船,沿著京杭運河,過徐州、淮安、到揚州瓜州渡口,又換上順長江東去的船到達張家港市,換乘了家仆駛來的小舟,往三干河方向直下,直到近冬時節(jié),才順利到達常熟鹿苑奚浦的家。
坐落在美麗富饒長江三角洲的張家港和常熟市,風景宜人,四時的長江美景更各有特色,錢謙益最喜歡冬季的長江,長江兩岸銀裝素裹,一片清白,白日時分,陽光照下,江面波光粼粼。雖近冬,但長江的水卻還沒結冰,江水嘩嘩淌流,甚是醉人,但此時錢謙益看著隱冷的江景,卻心灰意懶的悲嘆道:“門外天涯遷客路,橋邊風雪蹇驢情”。只能說,錢謙益每次歸鄉(xiāng)的心情總是復雜又落寞。這次更盛。
錢謙益出生于學問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研究《春秋》經學的,錢謙益在文化家庭的熏陶栽培下,17歲就成了一名秀才,25歲得中舉人,29歲,即萬歷三十八年(1610)考取成一甲第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本來學而優(yōu)則仕,當官的錢謙益應當有了光宗耀祖的自豪,但現(xiàn)實是,憑學識才氣,原本得第一的他,被同考的、暗通后門路子的湖州人韓敬開更換了名次,狀元變探花!失落的心情縈繞著他;錢謙益進京沒幾個月,父親錢世楊去世,按制度,他需回鄉(xiāng)丁憂守制,服喪期約3年,那是第一次懷著“雙失”的心情回的鄉(xiāng)。
守制三年后,錢謙益并沒有“服滿起復”,說起來,錢謙益入仕時,東林黨爭劇烈。
明神宗朱翊鈞(1573年萬歷元年起)在位前,政治日益敗壞,不斷有被壓榨的人民反抗。神宗親政后,勵精圖治、生活節(jié)儉,有勤勉明君之風范,開創(chuàng)了“萬歷中興”局面。期間還主持了著名的“萬歷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重用首輔張居正進行改革,使澄清吏治、改進稅制、增辟財源、興修水利和整頓軍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十年后年長的張居正離世,神宗因“國本之爭”問題而荒于政事,之后便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任由宦官、王公、勛戚、權臣代表日漸操縱著朝政,原本改革的制度都廢除了,之后強征礦稅、軍事衰敗、財政拮據(jù)局面驟生,國政比萬歷前更為黑暗,苛政暴斂下,國民暴動,連向大明朝貢的女真部族也逐漸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轄,以至成為對明朝的威脅。
這時在江南民間,把讀書、講學同關心國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為講旨的東林書院有志之士,和一部分在朝廷任職、敢直言參劾的官員遙相呼應,共同主張開放言路、清議朝政,反對宦官干政,反對礦稅,漸漸形成了以文臣、士大夫極其追隨者組成的“東林黨”這個政治派別。
另一批身居要職的官僚,按籍貫劃分成幾個“黨“,依附皇室、勛戚,交結宦官,他們一起不斷攻擊動搖其權位的東林黨人,而東林黨人則一再抓住對方的弊端加以參劾,朝堂群臣遂逐分化為東林黨和宣昆齊楚浙諸黨兩大派系。
新進的朝臣錢謙益為了前途,不得不選派站隊。他自然是選擇東林黨的,他家常熟離無錫的東林書院不遠,加之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榮登進士的東林先鋒楊漣,在常熟任知縣。錢謙益受到東林書院和東林君子的耳濡目染,早就心向東林。現(xiàn)當了官,做東林黨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問題是,正當錢謙益服滿起復時,東林書院的組創(chuàng)人顧憲成因為寫信給大學士葉向高,力稱淮陽巡撫李三才廉直,支持其入閣。那時反對的官員忌意四起,很快又引發(fā)官黨之爭。不久顧憲成在誹謗聲中死去,更使黨爭陳熱化。而與顧憲成關系密切的錢謙益后來一直未被起復的原因,便與這次政治紛爭有關。
好不容易等到天啟元年初(1620起),東林黨通過“三宮案”(梃擊、紅丸、移宮)大獲全勝,此時正值東林黨在朝廷地位上升之際,錢謙益得到一道詔令-擔任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受命參與編寫《神宗實錄》。同年,擔任浙江鄉(xiāng)試主考官,本來以為能一展官賦,誰料當年就發(fā)生了科場舞弊案:考生錢千秋與考場官員金保元、徐時敏勾結,科考作弊,將“一朝平步上青云“寫在每段話的末尾作為暗號。事發(fā)后錢謙益受牽連被罰俸,沒多久他便因病告假,仕途得意沒幾月,第二次悻悻而歸。
天啟4年(1624),錢謙益復出,此時東林黨與宦官魏忠賢其跟隨派組成的“閹黨”形成對抗之勢,閹黨為羅織東林黨人的案事,把錢謙益列入《東林點將錄》,他排名靠前,屬于“黨魁”之列,起綽號“天巧星浪子”,“閹黨”指使御史崔呈秀和陳以瑞,彈劾作為“東林魁首“的錢謙益,這次復出沒多久,他又便被革職回了鄉(xiāng)。
等船駛進鹿苑奚浦的家,放目滿園的自家田產映入眼簾,錢謙益的壞心情才漸漸消散:“耦耕舊有高人約,帶月相看并菏鋤”,也許,學學陶淵明,歸隱田園也是樂事一樁。
四嚴防死守固九邊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將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推翻后,國力強盛,疆域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北達陰山,西至新疆哈密,西南臨孟加拉灣,并收復安南為交趾(今越南)。往后東北鄰國高麗大肆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明朝東北遼東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明太祖朱元璋1393年內遷鐵嶺衛(wèi),默許高麗李氏朝鮮占據(jù)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地區(qū);哈密多被吐魯番滋擾,明廷因國勢日弱,以罷兵息民、專圖自治為由放棄哈密戰(zhàn)事,西界至退守嘉峪關;西南臨海諸地多因鞭長莫及所棄,邊界折回至云南;因安南當?shù)貏萘Ψ纯辜ち遥?427年明廷罷交趾;明朝中后期,東南的澳門雖有葡萄牙人長期居留,但其需向明廷交付租金,明東南疆域不變。
為了打擊依附元順帝的殘余部力所建立起的北元割據(jù)性政權,朱元璋八次出兵北擊,使北元回歸到蒙古部族狀態(tài),后部族內部兼并,大致分為兀良哈、蒙古西部為主的瓦剌和蒙古東部為主的韃靼。北征結果雖然削弱了蒙古軍事實力,但始終沒能使蒙古臣服,為了鞏固統(tǒng)治,朱元璋改變策略,進行全面的北疆防御布置:一,實行分封藩王的政策,將其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封于邊疆各地的主要城市。設九大塞王,統(tǒng)轄漠南諸衛(wèi)所,分封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九王,分布在從東北到西北的漠北邊防線上,持續(xù)打擊北元勢力。二,修筑長城,利于屯兵出擊。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即位后,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
但朱棣遷都北京,新遷的京師需要大量的防衛(wèi)軍隊,而北京靠近北方,朱棣就把朱元璋時期防御蒙古的軍隊都調來保衛(wèi)北京-寧王、谷王、遼王等全部內遷?!叭酢睔w攏,漠南諸衛(wèi)漸廢除,北大后方空曠一片。而后為加強北部的防務,愈加鞏固修筑長城,并沿著長城,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里的北部邊防線上設立了九大軍事重鎮(zhèn),也就是明朝九邊,由東往西依次為遼東鎮(zhèn)、薊州鎮(zhèn)、宣府鎮(zhèn)、大同鎮(zhèn)、山西鎮(zhèn)(太原鎮(zhèn))、延綏鎮(zhèn)(榆林鎮(zhèn))、固原鎮(zhèn)(陜西鎮(zhèn)),寧夏鎮(zhèn),甘肅鎮(zhèn)。
朱棣在位時,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乃永樂盛世。他控制北蒙,走的是以攻為守的策略:在永樂8-22(1410-1424)的15年間,先后5次繼續(xù)發(fā)兵北擊,兀良哈臣服,非凡軍事實力不言而喻。
瓦剌和韃靼之間不和,攻戰(zhàn)不已,明廷派遣使節(jié)去招撫各部,在游牧地區(qū)建立了一些羈縻衛(wèi)所,通過同化、以夷制夷、開通互市等文化、政治、經濟等手段綏服部落,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朝的冊封。
時隔25年后,實力卻發(fā)生了大的轉變。那是1449年,無王鎮(zhèn)守的北方空地給了勢頭正猛的瓦剌伺機入侵大同的機會,年少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1427—1464)寵信大太監(jiān)王振,貿然親征失敗被俘,即《土木堡》之變,結果損失了大約二十萬精銳、武將幾十位,明朝軍力大傷。
國力強時,北蒙被治得服帖,國力弱時,北蒙卻輕易威脅到京城。往后各朝治疆策略由以攻為守漸漸發(fā)展到以長城一線的防御為主。
如今,蒙古的威脅還未盡除,那邊廂,努爾哈赤卻自立“大金”國。
從遼代(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就大部族生活在南起鴨綠江、長陳山,北至黑龍江中游、東抵日本海一帶的女真族,曾由完顏阿骨打統(tǒng)一各女真部落,建立了盛極一時的金國,隨后12世紀初,在蒙古人有力的打擊下,金國土崩瓦解,金人接受來自元朝政權的統(tǒng)治。
明朝時,通過招撫,明廷將這個潰散的、經歷了由分散遷徙,幾經變遷,最后又南遷到一塊的女真諸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就地設置成三個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包括建州衛(wèi)、建州左衛(wèi)和建州右衛(wèi),并委任各部首領,依照女真舊俗,各統(tǒng)其屬。
之后統(tǒng)一女真部落的努爾哈赤于萬歷四十四1616年建立“大金”國(后金)后,繼而進攻明朝,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之戰(zhàn)中,經略楊鎬指揮的十二萬大軍慘敗,明朝力量大衰,此時在遼東已失去優(yōu)勢,也不得不由進攻轉為防御。
替代楊鎬經略的熊廷弼聯(lián)合遼東巡撫王化貞,雖招集流亡散兵、整肅軍令、造戰(zhàn)車、治火器、浚壕繕城,但仍被努爾哈赤擊敗,遼西重鎮(zhèn)廣寧(今遼寧北鎮(zhèn)市)失陷。緊接義州、錦州、大凌河等遼西四十余城堡亦被奪取。熊廷弼、王化貞只好率明軍殘部與數(shù)十萬流民王山海關而去。
戰(zhàn)敗的熊廷弼、王化貞最后在明廷的悲怒中成了死囚。但戰(zhàn)火依舊狂囂,刺痛著明朝的心脈,孫承宗就是在這危難時刻被推舉出來的。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時,孫承宗本來按部就班地給皇帝講課授業(yè)就完滿了,但國家戰(zhàn)事屢屢吃敗,能臣寥無。水深火熱之際,朝中大臣都覺得只有熟識兵事的孫承宗才能挽救萬危,于是在御史方震孺的奏請下,明熹宗同意孫承宗坐鎮(zhèn)遼東戰(zhàn)務。
十一月的山海關仍撫吹著股股暖濕的海風,山海關現(xiàn)在算是萬里長城最東的一關,連接著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道,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在今河北省東北部創(chuàng)建,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但孫承宗坐在這“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嶺東環(huán),石河西繞”的第一關內,這位謹毅的帝師臉上,卻如霜凝冷。
前些日子的他還算躊躇自信的。孫承宗時??粗匦螆D反反復復用心模擬戰(zhàn)事戰(zhàn)術,直到至山海關實地考察閱示后,才最終采取鞏固原九邊重鎮(zhèn)的計劃:他招兵選將、擬訂兵制、用“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yǎng)遼人””的戰(zhàn)略方針,安置了近百萬難民、組織屯墾、重筑寧遠城,原先城內外荒涼一片的區(qū)域,現(xiàn)在漸漸發(fā)展到好幾萬軍民駐守屯田耕種,關防固實漸有次第。又命袁崇煥、滿桂駐守寧遠,命江應詔為大帥、馬世龍為平遼大將軍,統(tǒng)領關內外各軍。而遼海防務則委任袁可立。
孫承宗親自鎮(zhèn)守在最重要的山海關。從明初建關開始,經過自己和歷朝明廷的不斷加固和完善,山海關已建成以關城為中心,以長城為主干線,自長城入海處到角山之北九門口長達26公里的防線,設有關口、衛(wèi)城、敵臺、烽燧、座炮位、石炮位完備的鎮(zhèn)遼大關,它是“內拱神京、外捍夷虜”之“最契緊處”,關內關外天塹兩隔。
等到寧遠城重筑竣工后,關內外軍馬亦同步填實各關,這些舉措和防務建設,有效地打擊了一些企圖偷襲滋事的蒙古部落,使其諸部落紛紛逃離,而野心勃勃的大金也畏縮一隅,不敢貿然來犯。
在遼東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及心血的孫承宗,覺得萬事俱備,只要上書皇上求得軍餉二十四萬后,便可立即向疆外發(fā)起進攻。誰知兵部和工部卻橫加阻撓,向朱由校進讒不給錢,孫承宗上書催促無果,出征之日待無定期。
禁錮不前的狀態(tài)讓這位60多歲、容貌正偉的軍師多了幾分蒼傷,鎖眉紋的皺現(xiàn)下,平日一雙徹亮的雙眼也黯淡下來,也許“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才是孫承宗此刻的心態(tài),盡管他只是離朝駐疆。
不錯,孫承宗仕務兩朝,朝廷宮囿深深淺淺的案事了然于心,雖然駐守邊疆一心為國,但朝廷對己、或者說皇上朱由校對己的態(tài)度轉變,讓他自然而然的想到又有迷霧干擾皇上而倍感憂心忡忡,而這迷霧,魏忠賢必定是領頭的那團。他記得不久,魏忠賢派內應劉應坤來,說他鎮(zhèn)遼有方、威望極高,轉達魏想攀附自己的意思,但自己只是冷冷地看著劉應坤一句話也不回,這回求餉受措,阻因也許在此。
當初駐疆時,皇上除了賜給孫承宗尚方寶劍、坐蟒、白金;派大臣帶著數(shù)萬武器裝備供給邊關軍隊;雖將白金十萬,蟒、麒麟、獅子、虎、豹等銀幣賞賜將士,卻還附帶了魏忠賢的耳目-一群監(jiān)軍的宦官。盡管孫承宗上書監(jiān)軍宦官的弊端,皇上卻回復無礙,孫承宗只好冷待這些監(jiān)官,一心撲向邊疆戰(zhàn)務,以答皇上及朝臣的支持與厚望,他可不想卷入朝廷內部黨植紛爭。
這下通過親信帶來的消息,他知道楊漣上書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但皇上朱由檢并未細看奏折,而是讓魏忠賢念讀,魏忠賢為掩蓋自己罪行自編自念了所謂的奏折,結果皇上覺得是細碎的事便不再提及了。羽翼漸豐的魏忠賢便斗膽想方設法矯旨逼走楊漣,楊漣為輔佐太子朱由校能順利登基他嘔心瀝血,還成功解決了當時李選侍賴在乾清宮要皇上封為皇太后的“移宮案”。正值的官臣被革職為民,讓孫承宗憤怒、疑慮。奮身邊疆的歲月,讓遠離宮廷不見細末的他急切地想回京辨察,至少,他希望通過面上后,內廷能以國事為重,平和相處。
孫承宗想乘著西巡薊州防務后,以朝賀萬壽節(jié)為由,入京面見皇上奏釋遼餉事宜,借機彈劾魏忠賢,但孫承宗帶著茅元儀等一行將領,才走到通州,便收到一道“無旨擅離信地,非祖宗法”的圣旨和兵部連下三道禁止前行的命令。抗旨違令罪大,還沒戰(zhàn)功的孫承宗只好領著將領們折返回山海關。
五投移新都展驍勇
位于遼陽太子河右岸的東京城,在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建成,城筑圍面呈“菱形“,東西長大約896米,南北寬大約886米,占地面積0.75平方公里,每面城墻各置二座城門,共八門;城內二個高點建有“八角龍殿“和“寢宮“。
八角龍殿內,范文程作為努爾哈赤統(tǒng)領的鑲黃旗章京(書記員),正畢恭畢敬的在殿內,聽努爾哈赤和諸將領,謀劃遷都沈陽等事宜。
這個長得魁梧、面庭俊朗的年輕人并非女真族人,他生為漢人歸降后金有些緣由,6年前,22歲的他正準備和哥哥范文寀備考鄉(xiāng)試,他們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考取功名、輔佐君王是范家世襲的內在責任。無奈那年努爾哈赤所向披靡的八旗軍蜂擁而至,攻占了他們祖輩后來貶徙而居的撫順以東諸堡,血腥殺戳近在咫尺。
怠政多時的明神宗怎么也沒想到恭順的女真在這些淡漠的時日里崛起,當他感到時態(tài)嚴重,傳召了大臣們,花了半年才集結明、蒙葉赫、朝鮮兵一同到遼東以圍剿后金,但因糧餉未備,士卒逃亡,將帥掣肘散駐在遼東,遼東成了戰(zhàn)對雙方拉鋸的熱身場。
一邊是壓派戰(zhàn)餉下的生活艱辛,一邊是擄掠屠殺的臨近,家境敗落、生存無望的兄弟兩對寥無顧民的明廷和潰散的救兵大失所望,而努爾哈赤的威望在蒙遼一帶很高,他在吞并哈達、輝發(fā)的基礎上滅了烏拉,勢力的逐漸擴大,從“建州國王”、再到喀爾喀蒙古上尊號“昆都倫汗”,加上他們傳看了努爾哈赤與明朝結有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十分同情鄰里生活的女真族人,其時明廷遼東兵隊,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控制局勢,以貽國中之安。而之后遼疆邊臣為了爭功領賞,一趕西南疆部屢獲戰(zhàn)功的喜勢,競相滅殺女真人為榮,明廷文武官將,賤視女真,稱其為“東夷“,對其任意欺凌,百般盤剝。受害者之一的努爾哈赤反明,就如《孟子?滕文公下》所說的湯征葛伯的故事,有道義之因。兄弟兩也想擁有先祖范仲淹“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加之“喜功名,而不為朋黨”,于是毅然遠離朋黨割爭得明廷,投靠了努爾哈赤。
沒等八旗大軍攻下?lián)犴?,兄弟兩便主動求見。明初時,臨靠漢人的部分女真族已被漢文化日漸同化,屬于建州熟女真的努爾哈赤,早年常至撫順關馬市與漢人、蒙古人進行貿易活動,這期間習會蒙古語和漢語,他喜歡閱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敬祀忠義的化身、忠君愛國的關帝,他善用誠心投靠的范家兄弟,當知道他兩為漢族名臣之后,更是贊許他們,并同意他們加入戰(zhàn)事,記錄謀劃兵策及國策事宜。
后金女真人屬于漁獵民族,在努爾哈赤的統(tǒng)教下,后金國民閑時耕種為農、戰(zhàn)時持器為兵,生產和軍事統(tǒng)一行進。隨著努爾哈赤征戰(zhàn)的節(jié)節(jié)順利,統(tǒng)一族人、收復周邊的蒙古部族、襲取俘虜明朝漢人,人口隊伍越來越壯大,于是他把之前以牛錄制為管理國民的組織,擴展為八旗制度,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把在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建立的黃、陳、紅、藍四旗組織基礎上,增編鑲黃、鑲陳、鑲紅、鑲藍四旗,合為八旗。
八旗制度規(guī)定:每300人為1牛錄,牛錄即滿語“大箭”的意思,設牛錄額真1人(佐領);5 牛錄為1甲喇,設1甲喇額真(參領), 5甲喇為1固山(旗),每個固山,各有一個專用的顏色做旗幟,設一固山額真,固山額真之上,還設一名固山王或碩貝勒,固山王或碩貝勒均由努爾哈赤有血緣關系的親信當擔,屬于真正的旗主。同時,每一牛錄除了1額真,還附兩名附手,4名達旦,每位達旦配1名章京(書記員)及1名撥什庫(領催,負責冊籍、俸餉),整個八旗制度內,有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12萬人。
努爾哈赤指揮著這支龐大的入則為農,出則為兵的力量,不再滿足于駐守才住了幾年的東京城,他希望這支力量能成為后金繼續(xù)狀大的引子,遷都沈陽,后金就能帶著這支力量持續(xù)西進擴充。
這些年,兄弟兩不只是憑著文筆,安逸地做著文書工作,他們也得跟著努爾哈赤的八旗征戰(zhàn),戎馬生涯,刀光劍影,生死無常,哥哥范文寀雖與一樣弟弟勇猛,但沒擋住亂刀顛馬中攜裹而來的厄運,年紀輕輕便遠逝了。哥哥的離世沒有讓范文程淪縮,相反,跟著善遇他的努爾哈赤及其族人生活出戰(zhàn),使他變得越來越成熟驍勇。
六萊陽世家飄書香
四月,梨香園(今山東萊陽蜆河公園)的梨花放肆的開著,爭著將白嫩嬌俏的一面,施展在名叫青春的時光里。滿園映目,一片仙緲,馨香的皚皚白雪直教人迷醉,春日的迎春、紫荊、櫻花可不敢怠慢,它們努力使出渾身解數(shù),也想偷些支持的目光。
每年這月的二十日,萊陽的男女老少可不愿辜負這好春光,接踵來到梨香園,一同慶祝屬于他們的梨花節(jié)。而每逢此節(jié),宋玫必領著家中幾個弟弟來游園。宋玫對這“領班式的節(jié)目”其實并不反感,但今年宋玫已經18歲了,本想約著好友相逛,但拗不過舅母們和母親的安排,只好照舊。也罷,反正幾個弟弟們還算文靜聽話,帶著出門一路有說有笑,沒有如別家兄弟打鬧爭執(zhí)般的反感,宋玫也就愜意地和弟弟們游起園來。
宋玫是家中老三,父親是南京鴻臚寺正卿宋繼登,母親李月白是河南河內縣(古懷慶府今博愛縣那帶)人,宋繼登是萬歷三十二年甲辰(1604)進士。沒中榜前,宋繼登已有妻子左氏,生了宋玫的兩個哥哥宋琮、宋珵。宋繼登督永平(今云南一帶)儲糧道時,左氏隨宦,因路途勞頓,身體急疾,不多久就病逝了。為了照顧幼兒,時任汝寧(今河南信陽及駐馬店一帶)同知的繼登父-宋兆祥,經同僚媒薦后,便安排兒子娶潁州衛(wèi)(明朝以潁州屬鳳陽-安徽,穎州衛(wèi)屬河南)做文官的李魁先之女李月白續(xù)弦。
為了照顧家庭,避免左氏之悲,李月白不再隨宦,帶著宋玫和兩個哥哥一直住在萊陽城宋家莊村。
1613年,李月白堂弟李精白中了進士,任夏津(山東德州、濟南一帶)縣令,因政績優(yōu)秀,很快升任山東巡撫。
當時巡撫屬于京官,輔助朝廷管理地方,巡撫有實權,統(tǒng)管省級地方中都指揮使司(軍事)、按察使司(司法)、布政使司(民政)。由于處理地方事務繁雜,巡撫在地方可能好多年都未能脫身,加之朝廷又規(guī)定巡撫不能在原籍任職,必須回避,所以朝廷便建造專門的衙署,允許巡撫攜帶家眷來住。
河南的李家兄弟因姐弟都在山東,生活優(yōu)越安定,便都遷來萊陽,李家老少就住在萊陽城李格莊村。
安居樂業(yè)后,李家的男丁陸續(xù)出現(xiàn)了,李月白的親弟李再白于1614年生下了李信、李精白生下了次子李鶴孫(長子李麟孫-李栩在1610年山東任上出生),李精白親弟李允于1616年生下了李牟;李鶴孫6歲時發(fā)了場高燒,不治,所以和幾個沒存活的孩子一樣,并未在人世久留。
宋玫的哥哥們比他大好幾歲,都成家了,又因母親的緣故,宋玫就和這幾個健康的孩子一起成長。
幾個孩子按長幼順序,兩兩間差三歲,李栩比宋玫小三歲,今年15,李信11,李牟8歲。
“表哥,考考你,你知道哪些詩有描寫梨花的嗎?”最小的李牟最是活潑,他并不知道宋玫再過幾月就要參加鄉(xiāng)試,只知道大人常??妓蚊祮栴},于是有樣學樣,撅起脖子看著拉著他的手的宋玫。
宋玫生于官宦世家,飽覽群書,文才稟賦自有過人之處,別說梨花,整個詩經都可以娓娓道來,宋玫不因問題難到,只是被李牟一句稚氣的“考考你”逗得哈哈大笑。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有多難?”李栩看著一邊笑開懷的宋玫,扔了一句給李牟。
“不行,這句我也記得,來點別的?!崩钅采駳獾卣f。
“這句好啊,你記得的話,你知道是誰寫的嗎?”宋玫摸著李牟的頭問道。
“這個嘛,信哥哥知道!”滑頭的李牟指著比他高大半個頭的李信,把握十足地說道。
李信本來默不作聲地在思考著梨花的詩句,沒想這刻就問起自己了,他在才氣十足的哥哥們面前可不敢搬文弄斧,一度拘謹?shù)赜行┎话玻蛇@句詩確實是他所熟悉的:
“北風卷地陳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是唐.岑參的《陳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你看,這回信哥的吧!”李牟人小鬼大,挑釁著看著他的幾個哥哥。
“不錯,那李信,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想呢?
兄弟間一聊起詩文便駐足到一片梨樹下,不知不覺融成春天的一幅畫,任憑周圍來來往往的賞客投來悠然的目光。李信聽到李栩的問題,不知是因賞客投來的視線,亦或是問題的難解,競害羞或為難的低頭不語。
“這是一首邊塞詩,也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詩人岑參和他朋友武判官真摯的友情,和他們愛國熱情。我們除了背誦,還需要多理解詩人的想法和感情,這樣,才算真正的領會詩文……”宋玫對著弟弟們說道。
兄弟們接著聊了許多詩和別的話題,但李信卻良久沉浸在哥哥的解說中,他佩服哥哥的學識,暗暗立下了多學文書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