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玄幻

蔽夜

第八十八章 張為久

蔽夜 渴飲三杯 2031 2020-03-26 21:13:33

  無用五峰高處常年被云霧籠罩,從下面也看到上面情形,張恪也僅僅是當年選徒大會時登過一次東峰,而且只登到半途。

  今番再上,才發(fā)現(xiàn)無用峰比原來想象的還要高些,行了一個多時辰,還不見峰頂,卻見山道兩側(cè)分出許多岔路,通向開鑿在山體上的一個個洞府。

  這情形張恪倒是早聽七叔永定王說過,外圍四峰自半山腰起,就開鑿了數(shù)以千計大小不一的洞府,供真人弟子們居住修煉。

  又行了約半個時辰,透過山間漂浮的云霧,張恪隱約看到對面無用中峰山崖,青灰色的巖石上有一行行的銀色文字,但是相距甚遠,又有云霧擾亂,所以也看不清楚。

  只是遠遠看去,既不像寫上去的,也不像鑿刻上去的,有些像是寫在一張看不見的紙上,紙又貼在山崖上,隨風微微動蕩。

  張恪停步一指,問身旁的常不言:“仙師,那就是《審仙簿》了吧?”

  “正是,這一界人、獸、水、禽四大族的審仙簿?!背2谎缘?。

  誰也說不清前三個境界的修士到底有多少,但人仙、地仙的數(shù)量卻很清楚,皆因世間有這件奇物——“審仙簿”。

  審仙簿是一份名單,上面錄了當世所有人仙、地仙兩境修士的名字,還分人、獸、水、禽四大族,分別注明了所屬族群,并做了排名。

  有人進境人仙,名字就會自動出現(xiàn)在簿中,有人隕落,名字就會自動消失,或者是有人修為變化了,排名也會隨時變動。

  誰也不知道審仙簿是何人、何時所制,為何叫這個名字。似乎亙古以來就存在,散布于天下很多地方,有些在石上,有些在水中、火中……形式各不相同。

  在各族地域內(nèi)的審仙簿,用的也是當?shù)刈迦旱奈淖帧?p>  大宣境內(nèi)所知的有兩處,其中自己附帶的名字就叫“審仙簿”。其一就是眼前這處,另一處則是在清一派所在地清一海的湖面上——清一海并不是海,只是個大湖。

  目前的審仙簿上共有三萬多個名字,但其中很多并不屬于人族。即便屬于人族的,其中很多名字,大宣修道界也是聞所未聞,。

  于是太和、清一兩派又將其中大宣修士的名字摘錄出來,制了一份《皇宣審仙簿》,其上有五地仙二百九十三人仙,其中有兩地仙、三十八人仙共四十人出自太和。當然樂不憂隕落,太和少了一個人仙。

  常不言又道:“如今簿上共有地仙五百零七名,人仙三萬一千零二十二名。排在第一位的是個叫烏之的水族,也不知是何方神圣。我們?nèi)俗迮盼蛔罡叩慕欣钚×?,是極北的天偈方國人氏,貧道早年人仙境游歷時曾見過一回,在這簿上排第三?!?p>  “孫老祖排第幾?”張恪又問道。

  常不言道:“簿上第七,人族第三?!?p>  “人族第二是誰?”

  “見河,不知是何方人氏,人族第二,簿上第四。”

  “仙師又在第幾位?”

  常不言笑道:“說來慚愧,簿上一百七十二,人族四十九?!?p>  旁邊陳清玄道:“仙師座次幾乎年年都在上升,去年還是一百七十九呢,今年已到了一百七十二。幾十年內(nèi)定能高居榜首。”

  “仙師本就是天縱大才,我大宣最年輕的地仙,萬民敬仰、誰人不知?!睆堛⌒π?,又問道,“這簿上我人族共有多少,可曾算過?”

  “倒是不少?!标惽逍溃八淖蹇偣踩f一千五百二十九個名字,我人族有一萬四千三百三十五人,地仙尤其占的多,有三百零一人,人仙有一萬四千零三十四人?!?p>  張恪道:“那我人族在這一界的修道界,倒也算是執(zhí)牛耳了?!?p>  又往上行了約小半個時辰,才登上東峰峰頂,張恪也早聽永定王說過,五峰峰頂都不大,彼此之間相距千丈,各有凌空廊橋連通。

  東峰頂上就是山門和一些輪守弟子的房舍,一眾人穿過東峰頂,沿著凌空廊橋來到中峰,峰頂修成一塊平整的青石大場,場上就只有一座坐西向東、金瓦紅墻的大殿無用殿。

  無用殿平時都大門緊閉,只有一些典禮儀式的時候才會使用,比如今天,大殿早已敞開大門,張燈結(jié)彩。

  一眾人進到無用殿中,禮部官員宣讀圣旨、賞賜等,隨后是按照慣例,常不言親自收張恪為弟子——自從常不言封了仙師之后,歷代入太和代帝修道的皇子都是拜他為師。

  張恪恭恭敬敬對常不言行了拜師大禮,常不言又說了幾條戒律,對于張恪而言也沒太多實際作用?;旧?,他只要一些重大節(jié)慶、典禮到場,平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這些規(guī)矩張恪大都聽永定郡王說過,平時即便不呆在山上,其實太和也是不怎么管的。反而是朝廷里的御史言官麻煩更多,畢竟來此是代帝修道,不老老實實呆在山上,也算是疏于職守。

  常不言一邊吩咐,張恪一一答應(yīng),末了道:“請師父賜下道名?!?p>  皇子入太和代帝修道,盡管并不是真的出家入道,但名分上是拜入道門了,所以都得另外再取一個道名,以后在太和派中便用此名。

  常不言是“不”字輩,他的弟子則是“為”字輩,比如應(yīng)為深,又比如永定郡王,道名張為太。

  常不言道:“你今日之前,已曾先入太和求道,然大道先天地而不為久,你便叫‘張為久’吧。”

  “多謝師父賜名?!?p>  典禮結(jié)束,太和諸人忙著應(yīng)付隨行禮部官員,就有人引著張恪去了位于南峰的居所“崇道居”,這是歷代代帝修行的皇子在無用峰的固定居所。此前居住在這里的就是張恪的七叔永定王,一應(yīng)使喚人手都是現(xiàn)成的。

  張恪這回孤身一人前來,兩個兒子剛剛出生,家眷跟著上山多有不便。至于下人,他如今早不比當初,辟谷已可兩三月一餐,吃飯這個最主要的事不存在了,無非就是要幾個洗衣灑掃的,永定郡王留在這兒的幾個人足夠了。

  此后幾日,接連有一些派中要人陸續(xù)來拜訪,不免一番迎來送往,過了大約半個月,張恪才清閑下來。

  無用五峰上都冷清,崇道居所在的南峰頂上,還有包括常不言、孫善淵,以及掌門陳清玄等一些派中要人的居所,各人有個小院,但大多數(shù)人平時要么出門遠游,要么隱匿山中苦修,很少住在這兒,往往繞一圈都不一定能看到個人影。

  東峰就是有座山頂山門,和一些值守真人弟子的房舍,也沒什么玩的。

  西峰是派中各職司堂口日常理事所在,包括掌門理事的抱樸樓也在這兒,平時雖比南峰人稍多些,但也無趣得很。

  北峰稍微好一點,有四個院落,“經(jīng)院”、“丹院”、“器院”、“符院”,是太和派中存放經(jīng)書,以及煉制售賣丹藥、法器、法符的地方。

  售賣的大多是些真人才能用的東西,但也沒什么特別稀奇的。張恪是有玉法佩,見識過五方山三寶的人,對這些東西自然也入不了眼,看了兩回也就興味索然了。

  好在太和安排了一架鶴車給張恪使用,本來還有個丹士老頭做馭師,不過他自己能駕馭鶴車,自然就用不上了。于是他就時常架著鶴車,到太和山中各處奇峰秀谷去玩,倒也自得其樂。

  他還去了一趟應(yīng)為深和長孫妙清修的四明山,想要找酈巧兒,可他們?nèi)チ诵缕絿?,歸期未定。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