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明:我擺爛了,老爹是胡惟庸

第五十八章 嘰嘰喳喳

  張友聞奇怪的看了一眼胡漢山,作為官僚縉紳里最大獲利者,怎么替市井百姓說話了。

  按理說,官僚縉紳最瞧不上市井百姓了,甚至很多官員都不把百姓當(dāng)人看。

  只有給官員們生產(chǎn)糧食和課稅,為官僚縉紳妻妾成群的富貴日子賣力的牲口罷了。

  張友聞沒有多嘴,只是繼續(xù)說道:“內(nèi)澇只是一方面,更嚴(yán)重的是虛檐和披檐連接在一起,沒有磚墻隔開。

  板薄篷干,只要一戶人家起了火勢,就很容易發(fā)生波及一條街的走水?!?p>  張友聞?wù)f到這里,基本上說清楚了這里面的利害關(guān)系。

  不過,這些利害只關(guān)系到京城官員們。

  另外還有不利于市井百姓的一面,估摸著左丞相長子胡漢山不會關(guān)心,就沒去訴說。

  胡漢山想了想感覺不對勁,只是對官員有利,洪武皇帝顯然是不會同意修繕管溝:“還有其他不利的地方嗎?”

  張友聞聽到胡漢山主動詢問了,就全說了:“市井百姓居住的屋舍和官員們亮堂的大院不一樣,全都是又低又矮,造成屋舍里很陰暗。

  屋外又有加蓋重?fù)?dān),屋舍里幾乎沒有光亮了。

  陰氣閉郁,陽道不暢,很容易得病?!?p>  胡漢山心里有數(shù)了,修繕管溝是一件利官利民的好事,又切身關(guān)系到市井百姓,洪武皇帝才會同意修繕。

  只不過拆除了一大半屋舍,甚至是全拆了屋舍的市井百姓去哪居住,怎么沒有撥下來相應(yīng)的大明寶鈔。

  胡漢山直接詢問道:“張掌案,市井百姓沒了家,官府難道就不管了嗎?”

  張友聞忍不住腹誹了一句,這是你們這些官僚縉紳該管的事情,怎么反過來詢問他一個小小胥吏。

  張友聞不愧是左丞相胡惟庸選中的能吏,對于官場形勢比起很多官員看的還清楚。

  張友聞嘆了一口氣:“陛下要是清楚這里面的形勢,一定會撥下來大明寶鈔用來安置老百姓。

  但是涉及到這些縣衙吏事,尤其是關(guān)系到老百姓的吏事,哪一位京官會去關(guān)心。

  京官自己都不清楚,怎么會上報給當(dāng)今陛下。

  只怕是官員們在奏章里只寫了避免走水,有利于百姓官員?!?p>  胡漢山都有些驚艷張友聞的吏道了,又有些厭惡官場的蠅營狗茍。

  就算這件事查出來了,寫奏章的京官不僅沒有欺下瞞上的大罪,依舊還是有功績。

  畢竟,京官說的很清楚,他上奏修繕管溝是為了避免走水,也確實(shí)避免了走水。

  至于市井百姓變成了流民,那是應(yīng)天府衙門該管轄的事情。

  京官不能逾越職權(quán)。

  胡漢山在心里罵了一句那名上奏的京官,暫時沒有妥善解決的辦法。

  只能先跟著張友聞繼續(xù)巡查大中橋一帶的官溝。

  就在胡漢山朝著大中橋西面走去,胡惟庸坐著綢緞蝠紋官轎來到了皇宮,步行走進(jìn)了便殿文華殿。

  左丞相胡惟庸來了,今天需要商議的國事可以開始了。

  太子朱標(biāo)頭戴冕冠,穿著纁色袞龍服,看向幾位中樞重臣們說道:“經(jīng)過那么多年的戰(zhàn)事,作為京城的金陵依舊是有很多鰥寡孤獨(dú)?!?p>  “不知各位重臣有何良策?!?p>  堂堂國策國事,卻商議關(guān)于老百姓的小事。

  胡惟庸等重臣明白這是洪武皇帝的意思,歷朝歷代也只有洪武皇帝會把這等小事當(dāng)做國事來商議。

  只要是洪武皇帝要辦的事情,不論大小,胡惟庸總會盡心盡力的去辦。

  胡惟庸躊躇了片刻,提出了建議:“不如送回到各自的宗族,讓宗族負(fù)責(zé)贍養(yǎng)?!?p>  鰥寡孤獨(dú)全是一些老弱婦幼,送去邊軍屯田肯定是不行,送回宗族卻是個不錯的辦法。

  右丞相汪廣洋對這件事的看法一致,送回各自的宗族應(yīng)該是最妥善的辦法。

  但是官場上從來不會看對錯,只看涉及到各自的利弊。

  汪廣洋心知肚明這是對老弱婦幼最有利的妥善辦法,還是嚴(yán)詞拒絕道:“不可,哪個宗族會養(yǎng)一些只能吃不能干的親屬。”

  “一天兩天還行,時間一久,誰還會把自己還不夠吃的糧食送給外人?!?p>  胡惟庸明白右丞相為什么要反對他的良策,對方身后是浙東文官。

  無論對錯,一定要反對胡惟庸等淮西勛貴,這才是浙東文官的為官之道。

  不就是反對。

  早就習(xí)慣了。

  胡惟庸早有腹案,繼續(xù)說道:“宗族都是有族田的,這些田地是宗族共有的族產(chǎn),只要陛下下旨給那些重孝道的宗族賜牌坊?!?p>  “宗族必然愿意贍養(yǎng)鰥寡孤獨(dú)?!?p>  汪廣洋也已經(jīng)習(xí)慣了,每一次在文華殿的廷議,不爭執(zhí)的你死我活絕不罷休。

  胡惟庸已經(jīng)給出了更好的良策,汪廣洋用其他事實(shí)來反駁:“族田?你可知道那是用來給宗族里的讀書人考取功名用的。”

  “宗族里只要出了一個舉人,就能光宗耀祖,還能讓整個宗族從普通百姓變成鄉(xiāng)紳?!?p>  “或許有一些富足的宗族愿意用忠孝換來一座牌坊,但天底下大多數(shù)宗族還是窮困潦倒,怎么會愿意用讀書人的族田來贍養(yǎng)沒用的鰥寡孤獨(dú)?!?p>  胡惟庸身后的淮西勛貴,汪廣洋身后的浙東文官。

  各執(zhí)一詞,又像往常一樣開始了廷議爭執(zhí)。

  太子朱標(biāo)心善,夾在中間,時不時的說一些好話,居中調(diào)停。

  洪武皇帝坐在龍椅上,臉色平靜的看著淮西勛貴和浙東文官在文華殿里爭吵。

  心里只有鰥寡孤獨(dú)這一件事。

  對于其他朝代的皇帝來說,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對于洪武皇帝來說,卻是頭等大事。

  不能因為孤寡老人征不了勞役,繳納不了賦稅,就不管不顧的眼睜睜看著孤寡老人餓死凍死。

  洪武皇帝殺了那么多官吏,卻希望老百姓在他的治下一個都不用餓死凍死。

  驅(qū)除韃虜恢復(fù)中華以后,洪武皇帝這輩子最大的念想,就剩下一個了。

  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

  作為京城的金陵城內(nèi),鰥寡孤獨(dú)都餓死凍死,整個天下更不用說了。

  鰥寡孤獨(dú)這件事始終是洪武皇帝一塊心病。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