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84節(jié)
陶寬爺爺說著話,就手拉過一把椅子坐了下來,陶寬爺爺很享受這樣的溫馨,父母高壽,兒孫繞膝都是中國人最愿意看到的事。陶磊也確實有些日子沒有回家了,陶寬爺爺記得陶磊最近的一次回家?guī)Р硕加幸粋€星期了,陶寬爺爺很擔(dān)心自己大孫子在學(xué)校里吃什么?倒不是擔(dān)心吃的好與壞,而是擔(dān)心陶磊在學(xué)校里餓著,至于陶磊回家能不能幫著家里做點事,陶寬爺爺卻不太愿意去留意。家里的生活會過就好,孩子總得要長大,也得娶妻生子,做事是肯定的。陶磊看著陶寬爺爺坐了下來,就對著陶寬爺爺說:爺爺,生產(chǎn)隊里分田了?陶寬爺爺沒有直接回答陶磊,而是說:人做什么事,做多少事都是有定數(shù)的,家里分不分田,你都得去讀書,至于能讀到什么程度,就看你自己造化了。陶寬爺爺再次得提起讀書的事,讓陶磊倍加愧疚,本來想更回家能得到自己父母的諒解,哪知陶寬爺爺卻把自己的后面的話一把就給堵住了,就像自己剛找到一個合適的透氣的地方,卻被自己的爺爺一把就給堵住了,心里不免有些難受。陶寬爺爺也沒有注意到陶磊的眼神,也許陶寬爺爺確實是有些老了,沒有太注意別人的感受,也許是陶磊自己不是很堅決得提出自己對于學(xué)習(xí)的壓力如何去釋放,反正爺孫倆都沒有說到對方的心坎上。陶寬媽一直埋頭做著自己的事,但卻感受到了陶磊有些壓抑鼻息。陶寬媽稍微轉(zhuǎn)過身去,更接近陶磊的呼吸,心里不免有些擔(dān)憂,那只是有些擔(dān)憂,還沒有到憂慮的程度。陶寬媽的從出聲,倒給了陶寬爺爺說話的機(jī)會,也許陶寬爺爺在外面過于的禁言,想著自己在家里,還是想多說幾句。或許陶寬爺爺也到了那個話癆的年齡了,能逮著陶磊在身邊,還是愿意去說。陶寬爺爺沒有顧及陶磊的感受,依舊把自己的家事說給陶磊聽,也許這些話陶磊都不止一次得聽過了,自己卻沒有去傷害爺爺,沒有去阻止陶寬爺爺暢快淋漓得說。擱以前吧,家里最多的就是陶寬爺爺和陶寬媽在家,生產(chǎn)隊能掙個工分還好些,有個環(huán)境的改變,也不會過于得緘默,但回到家里,自己不可能對著陶寬媽這個兒媳婦什么都說,陶寬爺爺說不出口。到了后來,自己不去生產(chǎn)隊里掙工分了,陶寬爺爺就更覺得無奈。今天好不容易抓到陶磊,都想把自己想說的喝不太想說的話都說給陶磊聽。陶寬媽卻有些后悔,該讓陶磊自己去找點事情來做,免得被自己的公公說得無言以對。陶寬媽趁著自己的公公說話的間隙,就有意把話給岔開來,于是對著陶寬爺爺說:爹,您去香屜桌的抽屜里把您今天抓來的鬮拿來看看,順便帶著陶磊去看看自己家里分到的田在哪些地方,各有多少面積。陶寬媽的話讓陶寬爺爺覺得有些突兀,但也不好去反駁。本想晚上來給家里人說的事,卻讓自己的兒媳婦給提起,不過也好,陶磊長這么大還不知道田里的事,與其說是陶磊的幸福,還不如說是對陶磊的一種缺失。在銀井灣,像陶磊這樣的年齡,田里的活都有個粗胚了,哪些月去種什么菜,哪些田里的活掌握到什么程度,陶磊和陶寬一概不知,都是拜陶寬爹自己有門好手藝所賜,尤其是陶磊。陶寬爺爺有時候也想,不管陶磊和陶寬誰去接自己兒子篾匠活的班,但不能保證二個孩子一輩子都不拿鋤頭。在銀井灣這樣的小山村,種田是常事,不會種田卻是怪事。既然陶寬媽提起,自己也就不太好去推脫,能趁著這樣的機(jī)會帶著陶磊去看看也不失是個好機(jī)會,陶寬爺爺還有些私心,那就是從心底里希望陶磊過得更好。陶寬爺爺也就順坡下驢,順著陶寬媽的話,給陶磊指出家里的情況,也讓陶磊懂得自己分到的田里,有哪些可以偏頗的理。陶磊看著陶寬爺爺起身去拿鬮時,陶磊倒有些不知所措,他不想和陶寬爺爺有更多的親密,更不想讓陶寬有吃虧的地方,于是對著陶寬爺爺說:拿不拿也不是很重要的事了,等一會兒,陶寬都要回家了,我還是等陶寬一起去砍柴,晚上等我爹回家了,大家才好好得合計一下,看看以后的日子怎么去過,省得別人總說我們陶家占了生產(chǎn)隊里的便宜,沒有分田過得不錯,分了田也不比別人家里差。陶寬爺爺聽著這話心里很是開心,不管以后怎么樣,能有這樣的氣勢就不錯。也相信自己的二個孫子在自己的教育下,也就很快得掌握種田的技巧。即使不能掌握,在這幾年陶家也不會衰退得很快,可謂瘦死駱駝比馬大。陶寬媽也明顯得被陶磊的氣勢所打動,是啊,自己何嘗不想自己的二個孩子去學(xué)會種田的技巧呢,但他們都在讀書,總不能讓他們放下書去學(xué)種田吧,這就很不適宜自己家里的情況。陶寬媽私下不止一次聽自己的男人說過:自己也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自己在別人家里做手藝的時候,總能聽到另外的聲音:那就是要讓孩子去讀書,不管以后是種田還是做事都得有文化,即使是種田也比那些沒有文化的人更懂得過日子。陶寬媽還是在娘家做女兒的時候,也常聽到別人說:吃不窮,穿不窮,沒有算盤一世窮。學(xué)好了文化也就有了一個能規(guī)劃的生活,而免得沒有算盤而導(dǎo)致一輩子的瞎忙活。陶寬媽從自己大隊里那些逐漸離開了銀井灣的知青就明顯感覺到社會缺少有文化有知識的年輕人。沒有去拿鬮的陶寬爺爺既然是起來了,也就沒有再坐下去的想法,即使是陶磊沒有阻止自己去鬮,也得去到地里看看需要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