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醞釀了四年了,那時候我們家小崽子剛出生不久,我正享受著初為人母的欣喜,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推著嬰兒車出去曬太陽,順手手里拿本書,原諒我我對太陽的偏愛,房子朝北的朋友們應該能理解我的偏愛。
不知道為什么我生個孩子,全世界都知道了,每天來電的輔導機構五花八門,不管我怎么解釋我兒才半歲這件事,他們都能刺激到我去想“起跑線”這種事,孩子半歲再不上早教就晚了,然后告訴我半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什么什么能力,來上課絕對沒問題了。
聽起來特別有道理,于是我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問我兒:“小崽子,我們去上早教,好不好?”我兒一個噴嚏噴我,我覺得那些輔導機構說得特別對,孩子什么都懂,所以這件事我就不了了之了。
刺激一個人做最后決定的往往不是機構,而是身邊的朋友,還有萬能的育兒群。我記得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陽光特別好,我還特意準備了野餐籃子,在小區(qū)找了一塊不錯的綠地,鋪上野餐布,端出點心,倒了兩杯溫牛奶。
這樣的日子,真是太舒服了。
我邀請了我的好友,好友肚子隆起,快生了。
每一個準媽媽肚子隆起的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摸肚子,然后感慨一番。
我好友也不例外,這樣的好天氣,摸摸肚子,特別應景,我以為她會對孩子說點什么,沒想到她問我:“你們家孩子上的哪家早教機構?以后幼兒園哪里上?我們這里不是學區(qū)房,小學又是怎么打算的?”
我一下子被問蒙了,擺出了一番洗耳恭聽的姿態(tài)虛心請教。那個下午接收到的信息,我覺得我得消化好久,為了方便我消化,好友還把我拉進了幾個育兒群,我突然我覺得我以前當的不是媽,而是保姆。
在學習方面,我還是很謙虛的,對于無奈從職場轉家庭的媽媽而言,全身心為孩子付出和規(guī)劃,是價值的體現,我得認真體現我的價值。
我們家不是殷實的家庭,作為剛從職場退居二線的我而言,伸手要錢這種事我還是做不太出來,于是思來想去,半夜里拿起了筆想寫點什么,但又不知道寫點什么。
文字領域想短期內掙錢,對于新人來說只適合想想。
后來經熟人介紹,找了份價格低廉的編劇工作,然后惡補編劇知識,廢寢忘食拉片拉了半年,寫了點還勉強過稿的劇本,換了點錢,錢還沒有到賬,我就已經奔在了去早教中心的路上。
人到了,錢還沒有到,我還讓工作人員等了好一會兒。
付完款,工作人員才發(fā)自內心的笑,跟我說:“你們家孩子雖然上早教晚了點,但好在趕上了?!?p> 這句話簡直太鼓舞人心了。
那時候我們家孩子一歲半。
往后的日子可豐富了,回想起來覺得自己是超人,一邊跟打了雞血一樣掙錢,一邊推著嬰兒車早教中心和幼兒肌肉發(fā)展中心來回狂奔,“幼兒肌肉發(fā)展中心”很新鮮的概念,但是那種通過運動改變智力的理念應該耳熟能詳,總之,我聽起來特別有道理,我就去了。
早教中心開設的課程特別豐富:語言、運動、美術、音樂、數學、科學,還有綜合。重點是全英文教學,有種我交錢還是我賺了的感覺,感覺特別好。
交完錢,我激動、我興奮、我期望,我還特別卑躬屈膝去尊重各位老師,雖然我聽不懂他們說的什么鬼,原諒我英語四級還是借運氣飄過的。
聽不懂,我看得懂。一堂科學實驗課《橋的承載能力》,老師分給了每組家庭幾張紙,然后教我們折各種橋,我兒屬于啥啥都不行,還啥啥都得插手,我們這組家庭折的橋看著像那么回事,拿去做實驗,完全與實驗結果對不上。我沒聽懂老師說了啥,但是他直接把我們這組家庭忽略了,這點我看懂了。
回去我認真思考了一下,科學實驗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為模型實驗,用一張紙折個玩具就能當模具?原諒我作為理科生完全理解不了,理解不了,我還擔心,萬一小崽子把炮竹當燃料把實驗室炸了怎么辦?
于是我特別小心翼翼問我們家孩子:“《科學實驗》你記得多少?”我兒回道:“《科學實驗》是什么?”我瞬間長舒一口氣,好在中毒不深,不,是還沒中毒。高興兩秒后,我臉上掛滿了憂愁:我交的錢有什么意義?
我得退錢,早教中心明確不可能退錢,但是可以轉卡或者轉課,我反應遲鈍,當時想也不失一個好辦法,但走出中心后,一想這不是不害己得去害人了嗎?想想還是不能不厚道,自己辦的卡自己慢慢消化。
好在選課是相當自由的,所以我全部換成了運動課,把課耗光的那一剎那,我想舉國歡慶,想想囊中羞澀,就和小崽子去了平常不太常去的好利來蛋糕店,定了個八寸蛋糕,因為蛋糕上只能插蠟燭,我還特意手工做了個牌子——慶祝早教畢業(yè),還發(fā)了朋友圈。
一個個點贊,讓我莫名心酸,還落了淚。
養(yǎng)娃一開始注定了操心無終點,早教剛結束,幼兒園又來了,讀哪家幼兒園,是蒙氏的?還是國際的?還是國學的?操的心太多,就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最后我們家孩子選的國際的。
剛讀了兩年,除了為錢發(fā)愁,好像也沒有其他可以焦慮的,總算是鳳平浪進了一小會兒,但馬上接踵而來的就是幼升小,幼小銜接班的電話撲面而來,育兒群,從朋友那里聽說,看似攪得頭腦,也確實攪得頭昏去報了幼小銜接,現在正為被稱為“四朵金花”的小學發(fā)愁。
以上來自一個編劇朋友的口述。
她說自己快被折磨得精神崩潰,她說一定要寫一本書來吐槽一下自己的育兒路,她說她怕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筆鋒太過于有鋒芒,扎自己的心,讓我代筆寫點什么來宣泄一下她的心情。
我說,好。
好在我們家孩子跟他們家孩子同齡,那種感同身受的東西并不難,我們唯一的不同是,在適應這個處處是競爭的社會,我尚且保留了一絲絲理性——文中慢慢品。
本書以黑色幽默的方式真實記錄幾個家庭育兒經歷,并以看似夸張卻并不夸長的方式記錄幾個孩子因為父母急功近利忙于追逐“贏在起跑線”的同時變得冷漠、心理扭曲、甚至三觀盡毀??赐曛罂赡軙泻蠹沽汗前l(fā)涼的感覺,但這不是目的,目的是警醒還在沉睡的父母,做父母,沒有容易的,給孩子塑造正確的三觀高于一切,給孩子塑造正確的三觀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課,給孩子塑造正確的三觀,我們是當仁不讓的第一任老師。
同時,面對浮華世界,作為父母除了給孩子正確的三觀外,我們還能做點什么,才能保護我們的孩子免受欺凌:社會的欺凌、校園的欺凌,以及在浮華世界讓孩子明知自己正確的情況下如何堅守自我?
一提到育兒,作為母親的我總是有很多話要說,一提到育兒,作為母親的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去關注很多,只是為了去尋求一個既適應社會又讓孩子健康成長的方式,就為這件事,也應該為作為母親的我們點個贊。
最后,做一點點聲明,本書素材來自身邊朋友或是采訪朋友的口述,以看似夸張卻并不夸張的方式記錄,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純屬巧合”四個字放大再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