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王總決定帶我們去吃那個浙江老板召集的年夜飯。
中式餐廳布置得很有節(jié)日氣氛,拉著五顏六色的拉花,還有成串的中式的紅燈籠。
大廳里有十多個大圓桌,每個圓桌中央都有一大盤葵花籽和糖果。
先到的客人們,都已經就坐,大家一邊喝著茶水,一邊嗑著瓜子聊天。
這里和BJ只有一個小時的時差。不過,我卻習慣性地忽略掉了這個。
我,王總,小白,小石被他那個浙江老板的朋友安排在大廳較前的桌子上,小石和我們同桌的人打著招呼,看來他們都彼此認識。
離年夜飯開始還有一個小時,春晚前的節(jié)目傳遞著熱烈的喜慶氣氛。
盡管沒開餐,可是餐廳里也已經熱鬧非凡。
和我之前經常參加的俄國的那些酒會不一樣的是,這里聚會的風格有著中國喜宴的特點。
不久我就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在哪里都有些異類!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言行讓別人有距離感,還是我長得太像俄國人了,反正坐在王總身邊的我,很容易就被理解成王總帶過來的俄國翻譯,似乎我并不是中國人中的一員。不像別人是來過年的,而是來獵奇的。
人們只是和我禮貌地打個招呼,就沒有人再想和我交流什么了。
我看向我的同事,不要說王總了,就是小石和小白也對我們目前的場面應對自如。他們似乎很快就融入這里了。
受到冷遇的我坐在那里喝著茶心里想,是不是我也該找些什么話題和大家聊聊呢?
可是,此刻,我竟然不知道該和誰聊些什么?!
我一臉茫然地坐在那里,看著喧鬧的大廳里有說有笑侃侃而談的人們。
說句良心話,也不怨人們不把我當中國人,我自己經歷的環(huán)境也確實讓我對中國的人情世故很不熟悉。也難怪老媽對我不滿意!
就連小孩都熟悉的國內民間傳統(tǒng)的這種聚餐我也極少經歷,印象中我在國內只參加過兩次同事的婚禮,我親戚們的婚禮我竟然一次都沒趕上。
我回想著留學那幾年,自己竟然連母語都變得生疏了……
要不是我下決心刻意想融入中國人的圈子,也許如今的我還會在俄國的公司里上班吧?
我想,是不是我離開祖國太久了,我對現(xiàn)實的中國人的社交規(guī)則實在是太不了解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是不是急需補上這一課呢?
然而,此刻我卻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真不是你想融入人群就能融入的。更不是你周圍有什么樣的人你就屬于什么圈子。
你需要和這個圈子里的人有一樣的價值觀,一樣的心里,一樣的理想和追求,一樣感興趣的話題,以至于有一樣的品味和情趣。否則,你將永遠是讓人感覺無法理喻的局外人!
我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大家覺得我是個無關緊要的局外人,還是他們就是這樣的交流習慣。他們談論著熟人們的軼事,似乎并不對我有什么避諱。
我豎著耳朵,開始好奇地聽他們談論著這里的生意,這里的人,和這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