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人原為一個突厥小部族,初居中亞,遷至小亞細亞,后來日漸興盛。奧斯曼帝國自1453年消滅拜占庭帝國后,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
有詩贊曰:
新月旗中紅意盛,雙頭鷹下紫氣衰。
可汗新冕雄心壯,加齊利刃鐵艦排。
借得角灣陸舟渡,多有神助偏門開。
飛師十萬壓君堡,羅馬蘇丹入城來。
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tǒng)合。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奧斯曼帝國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
奧斯曼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地方有許多,其中有兩個很特別的,一是弒親繼承法,二是耶尼切里軍團。
弒親繼承法
不同于常見的長子繼承法,奧斯曼的繼承法遵循的是優(yōu)勝劣汰強者為王的原則。所有蘇丹的子嗣均有繼承權(quán),以類似養(yǎng)蠱的方式放任他們競爭,從中選出最優(yōu)者繼承王位,其余的全部處死。
奧斯曼派出王子到各地擔任總督,既是替帝國消化剛剛吞并的領土,也是在逐步摒棄游牧習氣,在許多方面學習并利用拜占庭帝國原先的框架,這對帝國的長遠發(fā)展大有裨益。
王子在任所都設有軍隊、行政機構(gòu)和宮廷,形成自成一體的小型政府,讓王子積累經(jīng)驗、加強能力、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為日后競爭王位做準備,也為之后的統(tǒng)治打下基礎。
在這樣的殘酷競爭之中,不夠冷血無情的,會死在自己的慈悲之中;不夠狡猾靈敏的,會死在自己的愚笨之中;不夠勇敢無畏的,會死在自己的懦弱之中;無法平衡利益的,會死在自己人手中。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最終勝出者必然是一個狡猾多端、心狠手辣卻又懂得團結(jié)各方利益的強人。
奧斯曼帝國長時間雄霸亞歐非,并且國祚綿延六百年,都有賴于這種殘酷的制度。其中連出十代神君,更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弒親法”最初不是法律,而是一種慣例。最早的發(fā)起人是第四任蘇丹巴耶濟德一世,他登上蘇丹寶座,立即將弟弟處以絞刑,以防止他籌劃政變。為使殺弟行為合法化,他引用《古蘭經(jīng)》為自己辯解。從巴耶濟德開始,他后續(xù)的繼承者紛紛效仿。
1444年,穆罕默德二世將該習慣法正式制定成一條法律:“我的任何一個兒子,由真主選為蘇丹,他為了更好的世界秩序而殺死他的兄弟們,都是恰當?shù)??!焙笫赖奶K丹以此為根據(jù)。
其中第九任蘇丹賽利姆一世,他先后生育了二十多個兒子。不過在他看來,他這二十多個兒子以后都可能會導致帝國的毀滅。他曾為此寫過一段詩:“一張地毯足夠兩個蘇菲派信徒棲身,而這個世界卻小得容不下兩個國王?!?p> 他在仔細觀察二十多位皇子后,挑選了蘇萊曼一世作為繼承人,下令處死除蘇萊曼一世外的所有皇子,包括還不會走路的幼子。
當然,蘇萊曼一世沒有愧對父親的眼光,以其文治武功被譽為“蘇萊曼大帝”,成為萬民敬仰,連基督世界都高度評價的一代雄主。
蘇萊曼的孫子穆拉德三世,別的本事沒有,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生了三位數(shù)的兒女。當然其中只有一個能繼承蘇丹之位,最終即位的穆罕默德三世,將19位兄弟,包括許多嬰兒,還有15個懷孕后妃處死。
許是不愿這樣的殘酷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穆罕默德三世將子嗣囚禁,不讓他們與外界聯(lián)系。此后弒親繼承法雖沒有正式廢除,卻也不被認真執(zhí)行了。不再被遵守的法,與廢除無異。
1603年,穆罕默德三世死后,只留下了兩個孩子。如果殺掉其中一個,萬一出現(xiàn)意外,奧斯曼帝國再也沒有任何的繼承人。于是繼位的艾哈邁德一世,只是把唯一的弟弟穆斯塔法嚴密囚禁起來。
之后艾哈邁德死后,穆斯塔法真的繼位了,但那時穆斯塔法已經(jīng)是廢人一個,不到三個月就因無力管理國家被廢黜,再次監(jiān)禁。此后,類似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的上演。
由于這些王子長期與外界隔絕,所以孤陋寡聞。又時刻提心吊膽怕受到執(zhí)政的兄長再次殺戮,長期處于恐慌之中,有很多奧斯曼皇子在被囚禁的期間多次試圖自殺。即使是擺脫了囚禁生活的新蘇丹們也因為長期的壓抑,身體與精神虛弱,心理不正常,且沒有機會學習知識,對于治理國家或征戰(zhàn)方面毫無經(jīng)驗。他們不思進取,縱欲無度,大多只能酗酒∽,成為無能的昏君。
照這樣看,于國家而言,還不如就像之前一樣直接殺了排除這個廢選項,出了事再另外選人。一個舊的制度廢除,卻沒有好的新制度替代。多年以后奧斯曼淪為西亞病夫,和這也不無關(guān)聯(lián)。
耶尼切里軍團
耶尼切里軍團,也譯為加尼沙里軍團、土耳其新軍、土耳其禁衛(wèi)軍或蘇丹親兵,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常備軍隊與蘇丹侍衛(wèi)的總稱。最早是在奧爾汗一世貝伊統(tǒng)治時出現(xiàn)。在穆拉德一世統(tǒng)治時期(1360~1389)成為常備軍。1826年,在馬哈茂德二世統(tǒng)治期間廢除。
14世紀開始,土耳其帝國在其征服的巴爾干斯拉夫人家庭中,選出一些最強健的男童,使其改信∽教與學土耳其語,并接受軍事訓練,組成一支稱為新軍的部隊,是帝國第一支常備軍,成員定期接受評選和審查。他們是土耳其帝國最有戰(zhàn)斗力的軍人,最初首選主要是希臘人、保加利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及波斯尼亞人。若士兵有才能,可被提升至總督,甚至國相。
早期的蘇丹們幾乎是習慣性的從蘇丹親兵中挑選各級官員,甚至維齊爾(宰相)。統(tǒng)計表明在14,15和16世紀,三分之二的奧斯曼帝國大宰相來自這些基督教奴隸們。這樣的錦繡前程吸引著親兵戰(zhàn)士們前仆后繼地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
原本蘇丹親兵并非世代相傳,只有具備了過人能力和非凡成就,才能加入這支最精銳的部隊。不同于東方的武士和西方的騎士,出身高貴的世家并不能因世襲制度,成為近衛(wèi)軍中的一員。當歐洲的軍團由貴族們指揮時,一名土耳其士兵的軍階,完全由他以往的功勛所決定。在那個缺乏職業(yè)傭兵的時代,土耳其的軍團擁有了幾乎無敵的戰(zhàn)斗力。
新軍信∽教蘇菲派,名為拜克塔什教團。他們是不許結(jié)婚的,這是為了保持一種強烈的軍團意識(全天候監(jiān)督以培養(yǎng)紀律性),只有退役的新軍才可結(jié)婚。
但到了蘇萊曼一世時期,這一規(guī)定有所放寬。到了塞利姆二世時代,幾乎成為定制,職位傳子,紀律敗壞。到了穆拉德三世時代(1574~1595),為了慶祝王子的割禮,人人皆可參軍,至此戰(zhàn)斗力急劇下降。
新軍的人數(shù)在初期很少,大約只有幾千人,蘇萊曼一世后期擴充到二到三萬人。在蘇萊曼之后隨著軍紀逐漸廢弛,人數(shù)不斷增多,戰(zhàn)斗力大幅下滑,耶尼切里軍團實際上形成了一個政治上的利益集團并成為了國家的嚴重財政負擔。
戰(zhàn)斗力大不如前,政治影響力卻蒸蒸日上,耶尼切里逐漸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毒瘤,公然干涉國家事務,阻撓國家改革,甚至廢立蘇丹。蘇萊曼大帝死后蘇丹親兵先后有過7次叛亂,在1826年叛亂被鎮(zhèn)壓后,黯然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