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實(shí)

那群孩子已當(dāng)?shù)?/h2>

第二十章 小麥成熟時

  這個時節(jié)的青菜并不多,主要是筍瓜、番茄、黃瓜、豆角、包頭菜、荊芥,其他的菜也有,比如小青菜、洋蔥等,但畢竟不是本地產(chǎn)的,價格都高得離譜。農(nóng)忙的時候,番茄和黃瓜最受歡迎,無需動火,直接涼拌就可以,簡單、省事。早晨去集市上買東西,稱為“趕集”;如果一個村有約定俗成的集會,上午去集市上買東西,則稱為“趕會”。那天早晨,樊小義心血來潮,想去趕集,便約上我一同前去,我們各帶了一塊錢,按照母親的交待,要買一塊錢的黃瓜。我們裝模作樣地挎著竹籃就出發(fā)了,集市離我們村有三里路,一路上我們也沒有什么可聊的。但樊小義這家伙居然引進(jìn)了一個很不科學(xué)的話題:番茄是不是西紅柿。這家伙真是無聊透頂,這有什么可以討論的,我告訴他番茄是番茄,西紅柿是柿子,所以番茄不是西紅柿。他說不對,番茄就是西紅柿。“這么簡單的問題還爭論,簡直沒有天理了”我對他說。樊小義又說前階段買的輔導(dǎo)教材書上有西紅柿的圖片,看起來就是番茄。我也很生氣,那張圖片是黑白的,看起來像是柿子。就這個問題,我們一直爭論到集市上方才罷休,我最后提議:“改天問問李老師,不爭了,買菜吧?!?p>  雖然之前去過廟會,但到集市上去買菜還是第一次,我和樊小義都羞于問價,更別說討價還價了,我們在集市上從東頭走到西頭,再從西頭走到東頭,這個集市并沒有幾家門店,除了在十字路口有供銷社和幾家小賣部外,都是在擺地?cái)?,除了賣農(nóng)具的,還有很多好吃的,與廟會相似,但是這一次不同,我們畢竟是帶著“使命”來的。我們在人群里穿梭,走了好幾趟,竹籃里還是空空的,最后樊小義下定決心,就在那個地?cái)偵腺I。這家的黃瓜很新鮮,不僅有黃花,還有扎手的刺,樊小義怯生生地問問價,小販為我們一人拿了六個黃瓜,放在秤盤里,稱了一下,說正好夠秤。我們裝籃、交錢、回家。由于來的時候爭論了一路,感覺口干舌燥,樊小義提議說:“我們吃個黃瓜解渴吧?!边@確實(shí)是個好主意,守著黃瓜還能渴死不成!本地黃瓜就是好吃,清香中帶有甜味,甜味中帶有清脆,清脆中帶有香汁。一根黃瓜根本就不夠吃,好像我們口干舌燥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再吃一根吧。終于走了一半路了,都怪樊小義這家伙帶著我在集市上來來回回走了好幾趟,現(xiàn)在都感覺餓了,再吃一根解餓吧??斓郊伊耍恍?,還是感覺餓,“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要是不吃一根恐怕走不到家了。終于順利到家了,我們的竹籃里都剩下兩根黃瓜!有一段時間,這件事情被大人們當(dāng)飯后的笑話來講了,說我們買菜不知道討價還價、買的菜缺斤短兩,買一塊錢的黃瓜到家還剩下兩根!

  在小麥即將成熟的時候,村民們就開始了收割的準(zhǔn)備工作,除了那些工具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場”。所謂的打場就是建造一個小麥“工場”,我們稱之為麥場。村民在自家的地頭把即將成熟的小麥割掉,在這塊地上使勁碾壓,就像建房子打地基一樣復(fù)雜,家里有牛的用牛拉石磙,沒有牛的,就像樊小義他家,只能靠人拉,最后地頭變得平整、結(jié)實(shí)。即使是很小的麥場,整個打場至少需要五天:半天收割小麥,半天鏟平麥茬,一天碾壓,一天灑水、晾曬,再一天碾壓,之后是一天晾曬。但實(shí)際上,會比這要費(fèi)時,因?yàn)橐粋€村的石磙也沒有幾個,只能錯開用,還有,有的麥場比較大,自然會費(fèi)工費(fèi)時。麥場的大小由家里的農(nóng)田決定,農(nóng)田多了就大一些,農(nóng)田少了就小一點(diǎn)。由于打場很辛苦,后期還需要照料,一般情況下,一家只打一個麥場,除非家里的地比較多,人也比較多。

  很快,小麥在太陽的炙烤下完全成熟了,接下來是一場硬仗。

  收割開始了,我們也放假了兩周。一九九四年,小麥長勢確實(shí)不錯,確切地說前兩年也不錯,很多農(nóng)民在這兩年就解決了吃飯問題,除非像樊小義家去年蓋房子,賣了所有小麥,只能靠玉米面度日。在我們那里的農(nóng)村確實(shí)發(fā)生了很多變化,而大多數(shù)變化就是在這兩年發(fā)生的,比如收小麥,在我的印象里這是最后一年手動收割的,而以后就采用了半機(jī)械化的收割方式。

  收割開始了!天微亮,早晨的溫度恰到好處,讓人感覺涼爽。村民們挎著竹籃,竹籃里有鐮刀、鏟子、磨刀石,手里提著茶瓶,扛著竹竿就出發(fā)了,竹竿比較長,一頭安上鏟子就能戧小麥。這樣收小麥,效率確實(shí)低,這些村民們既不是專業(yè)的麥客,也不是收割機(jī),像樊小義家里有一畝八分地,樊小義的父母也需要兩天才能割完。收麥時節(jié)最辛苦的恐怕就是男人,年后出去打工的那些男人已經(jīng)回家了,收完小麥還要出去接著打工,收玉米的時候可能還要再回來,然后再出去,過年的時候再回來。那個時候火車速度還很慢,從南方沿海坐火車,再轉(zhuǎn)汽車,到家就需要三四天時間,一年要折騰好幾次。收麥時,如果地比較多,一連幾天都回不了家,累了在樹下歇一會,一天三頓飯都是由女人回家做,再送到田間地頭,而到了晚上還需要睡在麥場里看著小麥。等到自家小麥還沒曬干,還要到丈母娘家?guī)兔Α2还苣腥嗽趺蠢?,他都?yīng)該清楚,無論打工、做生意都比不上家里的這點(diǎn)土地,如果說打工、做生意是養(yǎng)家,那么管好這點(diǎn)地就是糊口。那個年代,農(nóng)村對物質(zhì)并沒有太多需求,吃飽飯就可以了,如果能外出多掙點(diǎn)錢那就算是“改善生活”了。男人們對收麥極其重視,無論外出有多遠(yuǎn)都會回家收麥,回來的時候給小孩帶點(diǎn)糖果,跟女人聊聊天,這或許就是老一代農(nóng)民工的幸福。還有村里的那些生意人,無論是否賺到錢,收麥依然是頭等大事,就像豆腐楊說的那樣: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收麥不積極,一年全白忙!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