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飯后,張揚發(fā)現(xiàn)昨天做的黏土杯泥坯已經(jīng)干了。360度檢查了一遍,沒有裂紋,說明是可以燒制了。張揚將泥坯放到了篝火中央,搬了些干柴加到篝火中,將火燒旺。
燒制的過程并不需要一直守在邊上,只要不時的加加柴就行,他可以先做其它事。
紅薯是插扦種植,這里氣候四季都可以種植,以后種植面積肯定不小。而且還有芋頭,土豆等作物,最容易大量獲得的肥料就是草木灰了。所以現(xiàn)在就要開始準備草木灰。
在樹林地上有非常多往年掉落的椰子,大多都是沒有發(fā)芽躺在地上腐爛。干燥度也很好,張揚準備收集這些椰子用來燒制草木灰,特點是耐燒,點上火后就不用管。
樹林里椰子樹不少,多年積累的掉落椰子更多,張揚根本不用走遠,邊上的樹林就有很多。張揚一邊收集著干枯椰子與落葉,一邊不時往篝火中加干柴。用不了一個小時,張揚在空地中就收集一大堆的落葉與干椰子。在表面蓋上一層土,再將其點上火,讓這堆原料慢慢燃燒。在表面蓋土可以減少空氣的輸入,可以熄滅明火,進行悶燒。
接著他又去看了看種植土薯,掀開蓋著的落葉,張揚馬上看到紅薯上已經(jīng)冒出了幾個嫩芽。又檢查了下三株蘿卜,二次入土的三根蘿卜也給了好消息,蘿卜頂上的櫻子中心的綠芽也高長了一些。
回到篝火旁,看看時間張揚感覺燒制的差不多,把還在燃燒的碳火移開,把杯子與碗撥了出來,散熱后,再移到水中進行徹底的降溫。
拿出一個全面的檢查一遍,沒有看到明顯的裂痕。把陶杯用手彈了幾下,傳出的聲音也很清脆,燒制的時間是夠了。用杯子舀了杯水,仔細觀察了一陣,沒有漏水。張揚的第一次燒制陶器的成功了,也證明那些土確實可以進行陶器制作。
隨著試驗品的成功,張揚準備制作一些體積更大的陶器。
制陶那么就需要大量的黏土,目前張揚除了那個背筐外沒有其他適合搬運的容器,所以還要再制作幾個藤筐。
這幾天清理空地,探索周邊的時候,張揚有意識的收集了不少細藤和長樹枝,這個材料足夠他編制兩個藤筐暫時應急。
用柳枝和竹篾編織這是張揚從小就會的技能,小時候張揚與奶奶相依為命時,為了貼補家用,奶奶總是在忙完地里農活和家務后利用各種空余時間編織一些竹簍,竹筐,簸箕賣了以補貼家用。
后來奶奶年紀大了身體沒什么力氣,干不了什么農活后,更是成天在家里,利用自己這僅有的,在農村可以貼補家用的技能改善生活。那段時間往往是張揚砍來毛竹,剝成竹篾,供奶奶在家編織各種農用工具。在學習與農活的空余時間,張揚也幫忙一起編制。所以用細藤編器具是已經(jīng)練到頂級的技能,只用了半個小時他就編好了兩個藤筐。
帶著鋤頭和藤筐,張揚開始往洞穴搬動黏土。忙活了一個多小時,黏土在洞口堆積了不小的土堆。
雖然他之前沒做過陶器,但是在曾經(jīng)在老家去過磚瓦廠幫過工,燒磚瓦多少和燒陶有些相通。就是手工制作上沒有多少信心,除了小時候和小孩在河里掏河泥捏過一些小玩意外,沒有多少動手經(jīng)驗,連小孩常玩的橡皮泥張揚都沒玩過,因為舍不得買。
不過做的東西也是自己用的,也不會有第二個人會看見,只要實用就行,外形不重要。
材料準備好就可以開始制作了,張揚前天在海邊發(fā)現(xiàn)一塊很平很平的石板,當時雖然不知道有什么作用,但是感覺稀有也就搬回了洞穴,現(xiàn)在剛好適合當作工作臺。
拿起一團黏土開始揉捏,排盡空氣后準備先從小件的陶器做起。經(jīng)過不停的償試,他漸漸有一點心得。手上動作也開始流暢起來,從開始抽象的外形到頗具美觀,張揚沉浸到玩泥巴的樂趣中。
中午簡單的將剩下的芋頭粥吃完,也不休息,他繼續(xù)埋頭捏起泥巴。
下午時,張揚在巖洞口地上擺放了一地的泥坯,有杯子飯碗等小件的東西,也有碟子海碗稍大的器具,還有十幾個不太漂亮的陶罐,陶盆。張揚看著這一地的陶泥坯,有些糾結,小件的陶器每樣已經(jīng)做了8個,可以暫時完結,后面要開始大件的陶缸。
張揚老家也有一兩個老藝人會做大的酒缸,張揚跟著奶奶去買過兩次,因為好奇還蹲在邊上看了好一會。張揚現(xiàn)在努力回憶老藝人做陶缸的方法和手法,以期能有一些借鑒。
很遺憾的是,他記憶中片段并沒什么參考價值。因為老師傅有工具,整個陶缸從泥坯到成型都是在轉盤完成的,沒用工具,什么經(jīng)驗都沒用,無奈的只能自己摸索。
做大件的陶坯那石板就失去了作用,張揚將地上的泥坯仔細的重新移動擺放,空出一塊巖洞內最平整的地面。用黏土先做了個底,張揚再用黏土一段一段的做缸壁,最后再交匯。做了兩層張揚發(fā)現(xiàn)了問題,這個方法不行,厚度不好拿捏,導致缸壁厚薄不一。只能將這半成品推倒重做,這次他換了個方式,先用黏土搓個長長的泥條,再一層一層的往上加。這個方法還可行,泥條細長,容易控制厚度。
使用這個方法,張揚很快做出了一個缸口直徑50厘米左右的闊口缸,缸壁比他以前見過的闊口缸都要厚。不過這是張揚以防萬一特意加厚的,雖然賣相不好,只要實用就算是成功,美觀的問題后面再考慮。
依法炮制,闊口缸接下來又做了2口50直徑的,2口70直徑的,2個大陶缸,一個甕(試驗品),一個腌菜壇子(試驗品)。大件陶器黏土用量太大,其間張揚又去運了趟黏土。做好收工他才發(fā)現(xiàn)太陽都已經(jīng)落入地平面,只剩下夕陽余暉。雖然耽誤去采集食物,但是看著巖洞內擺滿的陶器泥坯,張揚感覺成就滿滿。
收拾收拾,張揚需要趁著天色還亮開始準備晚飯。
晚飯沒有海鮮,但是還有芋頭,張揚準備煮芋頭粥,搭配著最后半根面包。
昨天燒的木碳也已經(jīng)好了,今天他抽空將木碳給挖了出來。這種方法成功率是較高,但產量極低,5個窯估計也沒出多少木碳,不過打個幾次鐵是夠了。
張揚抓了幾把木碳放進石灶中,點上引火后,坐上鍋開始熬粥,等到鍋中水開時加入切成小塊的芋頭繼續(xù)熬煮。
晚餐是清淡的芋頭粥,搭配干硬的面包,沒有任何配菜。不過因為有鹽,粥的味道好多了。
張揚細細著品味著最后的半根面包,悲衰的想到,這有可能是他這輩子最后一次吃到面食。兩樣文明社會留下的食物只剩一樣了,一袋10公斤的泰國香米再怎么省,能吃一個月就頂天了。但是等收獲最快也要3個月左右,哪怕紅薯葉也得過一個多月以后才能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