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游戲

夏族領袖

第三十一章 部落文化信仰和政治體系

夏族領袖 是懶懶蟲呀 2435 2019-10-28 10:22:10

  在考察之前,唐逸首先思考的是部落的文化信仰。

  可以粗糙的說,文化信仰是一個政治體系的基礎。有怎樣的文化信仰,就會產生對應的政治體系。至少在目前夏族部落是可以成立的。因為整個部落的信仰是唯一的,沒有外來思想干擾。

  而以唐逸這段時間的了解,不得不提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項——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點是部落文化信仰的核心,也是其精髓所在。至于它是如何形成的,唐逸覺得,和那場傳說中的毀天滅地的大災難應該不無關系。更直接的是信奉這一理念的族人不僅活下來了,而且還活的很好。于是就這樣在部落的生產實踐中凝練出這一思想。

  部落文化信仰核心——與自然和諧相處所帶來的影響,唐逸思考總結了幾點。

  一是節(jié)制。

  內在的節(jié)制意識讓族人充分做到了自我約束,在自我約束的情況下又獲得了更大范圍上的“政治自由”。

  二是和諧。

  和諧的理念由與自然和諧相處到與族人和諧相處,是十分順暢的承接關系,所以族人之間出乎意料的和諧,部落治安也十分的好。

  三是愛護自然,辛勤勞作。

  由愛護自然,節(jié)制索取,到自立自強,似乎是個奇妙的遞進。因為不愿過多的從“自然”取用,所以在自身范圍內創(chuàng)造價值(糧食等)就成了愛護自然的延伸。每多一份付出,就多一份自我的回報,也就將減少一分對自然的依賴。

  于是,雖然是集體生產事業(yè),最大的體制產生惰性的缺陷神奇的沒有發(fā)生。如果有某個族人常常偷懶的話,不僅會受到所有族人的排斥,還會受到部落領導的懲罰。

  四是無為而治。

  近似于老子的思想。從愛護自然,到學習自然的姿態(tài),于是就形成了村民自治,部落領導的雙重格局。大部分瑣事都能在村一級良好的解決。

  五是統(tǒng)合分配。

  如何最大化的維系自身體系運轉而不過度依賴自然呢?僅僅靠村落自治是不夠的。數(shù)千年的演進,部落發(fā)現(xiàn)一個強有力的統(tǒng)一分配制度,能夠最大化增加部落的穩(wěn)定性與自足。無論是災年豐年,將整個部落的危機細分到每個族人,那么,再大的危機,也將由一個團結、和諧的社會群體共同協(xié)力度過。這種大范圍的穩(wěn)定正是所有族人需要的。于是部落賢者就承擔起這一統(tǒng)合分配的責任,進而從另一方面強化族人的和諧一統(tǒng)。這樣穩(wěn)定的格局也就延續(xù)了下來。

  從文化信仰出發(fā),再看目前部落的現(xiàn)狀格局,就能理解的十分通透。

  難怪唐逸之前稍微轉了轉就覺得了解了部落,實在是整個部落出奇的神似。三萬多人口的大部落,沒有形成城市化的整合,反而像是由數(shù)十個千人左右的小部落組成。而每個小部落又像是由十數(shù)個更小的村落單位構成。

  整個部落政治體系,就這樣模糊的搭建了起來,類似于‘城、鄉(xiāng)、村’三級體系。無為而治的思想,使得村落擁有很大的日?,嵤伦灾螜?。所以整個部落毋寧說是由數(shù)百個小村落堆疊而成。村級之間的問題由鄉(xiāng)一級處理,由此遞進,鄉(xiāng)級之間的問題由城一級處理。

  每一個村落又因為部落的上層整體調度,從生活水平到建筑格局等等又出奇神似。

  所以說當初唐逸在首次考察中產生了一個錯覺,每到一個地方,仿佛就是換了個馬甲,換了一批人,其他還是神似。這也帶給唐逸一種我已經(jīng)很了解部落的錯覺。

  在此文化信仰和政治體系下,部落的階級結構也十分明晰。正是最穩(wěn)定的橢圓分布體系。超過95%的族人生活水平大致相當,能夠以較為健康的方式生活勞作。十分貧窮和十分富有在部落中都是極其稀少的。這樣的體系也極其穩(wěn)定。然而,部落仍然還是在較低水平生產力條件下的穩(wěn)定。這種成型的體系完全可以繼承下來,不過部落的生產力和富裕程度還需要不斷提升。

  思考到現(xiàn)在,很容易得出結論,想要了解部落,那就需要深入到一個具體的村級區(qū)域去,把村一級的情況摸透了解。

  在小魚的陪同下,唐逸懷抱著小靈開始了第二次部落考察之行。唐逸和小魚來到其中一個村落單位區(qū)域深入了解考察。族人們對唐逸的到來十分歡欣和熱烈,紛紛上前稱呼交流。唐逸微笑著一一應對。此時正是夏季稻收獲完成之時,在這段時間內,族人的主要工作是晾曬稻谷和為下一次耕作做準備。最重要的是,終于可以休息幾天了。

  唐逸此行時間上也剛剛好,大部分族人都在,是什么樣的生活狀態(tài)一目了然。在村落的負責人,我們姑且稱之為村長,的帶領下,唐逸參觀走訪了這個小村落的每一處。

  青石道路大概三米來寬,道路不是很齊整,也沒有按照橫豎規(guī)劃,更多的是依照地勢和習慣形成。所以看上去有些雜亂。青石路兩旁就是緊挨著的民居建筑。雖然外形不一,但是大致的功能卻很神似。唐逸走進其中一間,和主人親切交談,詢問一些日常生活的瑣事,生活習慣,飲食衛(wèi)生等等。順帶著唐逸還仔細問詢了民居中的構造格局以及功用。常見的格局是兩層小民居,帶前院和后院,前院是夯實的泥地坪,可以晾曬衣物和其它東西。后院常常是個小菜園,供以豐富日常飲食。也有隔開一塊喂養(yǎng)雞鴨的。

  房子大都由石材構造,看上去都很有些年份。

  一樓構造大致都是進門大廳,爾后有廚房、倉庫等,吃飯一般是在大廳。廁所和洗澡間則一般設在后院之中。二樓則是居住所用,大致是三室一廳,樓頂還可以曬曬東西。

  家家有倉庫是部落特色,主要存放在部落中領取的生活物資和自己的儲備。

  走訪完幾家族民,唐逸開始整體考察這一區(qū)域。主要對商鋪、文化建筑、行政建筑等進行考察。首先是商鋪,幾乎不可見,就算有,也類似于小私人作坊,只在很小范圍內產銷。

  文化建筑主要體現(xiàn)在部落裝飾性結構上。從外部裝飾細節(jié)看,部落的自然崇拜氛圍還是比較濃厚的,主要信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平友愛。從部落的綠化程度也可以看出,自然生長的樹木和這片居住點十分融洽的結合在了一起。

  此外還有先祖崇拜,體現(xiàn)在石砌的部落圖騰之上。這方面主要是守護部落的信仰。不論是與自然和諧共處,還是以部落利益為首,兩者都大大促進了部落的和諧統(tǒng)一。

  行政建筑主要就是村長的家,大小事務常常在此解決,這點和西明處理族中事物的情況一致。還有特殊的物資派發(fā)建筑,也是部落特色,大概相當于華國上個世紀的供銷社。

  唐逸在充分走訪這片區(qū)域后,又隨機挑選了幾個地方進行摸底考察。最后得出的結論相差無幾。到了此時,唐逸心中漸漸有了底氣,對部落的構造運行有了更充分的認識。也更清晰的察覺到部落信仰體系的巨大優(yōu)勢。

  一條部落發(fā)展之路已經(jīng)在唐逸腦海徐徐展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