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中古時代規(guī)模最大的遠征行動就這樣結束了。
從結果上來說,西夏打贏了這場抗擊宋軍侵略的反擊戰(zhàn)。
從戰(zhàn)略目標來看,這次沒有直接滅掉西夏,宋朝一方也是失敗的。
從感情上來看,神宗上來就是下死手,傷了梁太后的心,而且欺負女人,沒有紳士風度。
總之,無論從各個方面來說,西夏人打贏了這場偉大的衛(wèi)國戰(zhàn)爭。
問題來了,政治斗爭可以贏家通吃,但戰(zhàn)爭不行。
打仗這件事,通常來說都是兩敗俱傷的。
我們運用一下語言藝術,來潤色一下這場戰(zhàn)爭的成果。
雖然宋軍一路高歌猛進,掃蕩了從邊境到興慶府之間的地盤,并攻占大片土地,使西夏堅壁清野,并且西夏決黃河退宋軍后給自己留下了二百里白地,但并沒有達到滅國的戰(zhàn)略目標——這是黑宋軍的說法。
雖然這次沒有達到滅國的戰(zhàn)略目標,但大軍一路高歌猛進,掃蕩了從邊境到興慶府之間的地盤,并攻占大片土地,使西夏堅壁清野,并且西夏決黃河退宋軍后給自己留下了二百里白地——這是夸宋軍的說法。
事情就是這么個事情,有成果也有損失,至于如何看待,那就是自己立場的問題了。
滅國之戰(zhàn)失敗后,雙方恢復了邊境摩擦狀態(tài)。
這次西夏只是想搶些東西過日子,一邊給親家董氈割地求和,一邊給遼國送禮,裝足了孫子。
梁太后沒辦法,天天打鷹終于被啄了眼,身為強盜這次被人搶了個干凈,而且失去了橫山二百里耕地,如果不搶回來,怎么跟朝中的黨項貴族交代?但問題是越搶越窮,越窮越要搶,進入了惡性循環(huán)。
宋方卻不老實了。
西夏向和平主義者耶律洪基求援,這位老好人想從中當個和事佬。
澶淵之盟后宋遼雙方互為兄弟之國,按年齡稱兄道弟,而耶律洪基比神宗大十六歲,所以他們的對話應該是這樣的——
耶律洪基說——老弟,給哥個面子,這次是你先動的手,人家正當防衛(wèi),你咋還委屈上了?
神宗說——給老子滾。
前面說過,從事后諸葛亮的角度來看,京城文官不支持打硬仗的想法是對的,因為這種方法技術含量太高而容錯率低,雖然見效快,但稍不留神就是數(shù)十萬人的損失,說白了就是需要名將,而且讓其不受掣肘地發(fā)揮才行。
名將不缺,種諤、劉昌祚,以及腳很臭的李憲都算得上名將,然而遇上王中正高遵裕這些拖后腿的,名將根本無從發(fā)揮,就算一兩次得勝,也總有人會從后邊把人拖下來,甚至于有時候拖后腿的就是朝中文官,他們對自己很有數(shù)。
所以正面硬打是很難的。
而這些文官誤打誤撞竟然發(fā)現(xiàn)了正確的對西夏作戰(zhàn)方法,不需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穩(wěn)扎穩(wěn)打,即便輸一兩次也無傷大雅,而且可以解決后勤問題,唯一缺點就是太花錢。
那就是——用土工作業(yè)的方式進行掘進。
哦不好意思張大彪同志走串場了,《亮劍》的作者不懂軍事,拍腦袋瞎想了個完全沒有可行性的戰(zhàn)術,因為他不知道有種東西叫迫擊炮,你想挖戰(zhàn)壕推進,在一千米的距離上就會受到攻擊。
北宋的文官們也拍腦袋想了一個戰(zhàn)術,這個戰(zhàn)術在明末還被孫承宗抄去了,它的名字叫——堡壘推進。
你不是欺負老子補給線長玩堅壁清野誘我深入抄我后路嗎?行,爺直接一路修城過去,把軍糧放在里面,你再來抄后路??!輕騎兵還能攻城咋的,你以為你是李仁港?
眾所周知,明末遼西的堡壘推進戰(zhàn)術失敗了,因為再堅固的城池也需要人來守,關寧軍實在太下飯,別人來就跑,別人不來還跑,三天一小跑五天一大跑,孫承宗嘔心瀝血修的堡壘完全起不到作用。
但神宗朝的宋軍還沒爛成明末那樣,即便拖后腿的很多,但打起仗來還是十分勇猛的,野戰(zhàn)尚且不懼西夏人,何況修城防守?
五路伐夏第二年,不老實的神宗朝君臣們又準備對西夏搞些大動作,這次他們不再找四十萬民夫運糧了,而是要在邊境修城,以此為跳板再次發(fā)動滅國之戰(zhàn)。
問題又來了,修城可以,在哪里修?
這個計劃是龍圖閣學士沈夢溪和種諤共同提出的,給事中徐禧前往鄜延路節(jié)制軍事,同去的還有內侍押班李舜舉,三方共同商議。
可以確定他們三方間有一段不愉快的經(jīng)歷,因為三方人竟然選了三個不同的地點。
種諤提議修銀州,然后遷徙宥州,再其次修筑夏州,三州鼎足而立,則橫山盡在囊中,再繼續(xù)修延州,居高臨下俯視興、靈二州,滅西夏易如反掌。
其他二人都不同意。
沈夢溪提議修復古烏延城。
徐禧認為種諤的戰(zhàn)術很好,但太拖沓了,一個城就能解決的事,修三個干啥?
他計劃在銀、夏、宥三州之界修筑永樂城,代替種諤修這三座城的方法。
種諤嚇傻了,極力反對。
永樂城這個地方,用《宋史》描述——依山無水泉。
這句話是不是很耳熟?沒錯,馬謖失街亭就是這種情況,典型的易攻難守地形。
朝中有人好辦事,徐禧一封奏折把種諤打發(fā)去延州,拉攏了沈夢溪,歡歡喜喜去修城了。
如果從事后諸葛亮的角度評價,徐禧這一手很作死,但帶入進當時的情況來看,這是很合理的,的確如他所說,修城是很花錢的,既然一個城就夠用,為什么要修三個呢,你種諤是不是想借修城的名義搞錢?
至于種諤的擔心,無非是在修城后大軍駐守前西夏人前來攻擊罷了。
這種想法在當時才是荒謬的。
原因很簡單,總結五路伐夏時說了,把邊境到興慶府一路上搶了個干凈,占了不少地盤,雖然沒能達到一舉滅國的戰(zhàn)略目標,但給西夏造成了重大的損失。
西夏最大的損失反倒是由拖后腿的小心眼高遵裕造成的。
由于他在背后捅了劉昌祚一刀,導致失去了攻占靈州的最佳時機,自己圍攻了十八天破不了城。
但當時即便宋軍在城外凍了十八天,西夏也是沒有能力出城反擊的,所以采取了兩敗俱傷的方法,決黃河大家一起死。
決黃河,三個字而已,但后果卻是災難性的,歷史上幾次有名的決黃河御敵,杜沖、光頭,都是殺敵零自損幾十萬。
這次西夏的決黃河殺敵不少,但自身損失也不會小,最重要的是幾百里的洪泛區(qū)在幾年內都會顆粒無收,誰損了八百,誰損了一千,還不好說。
但這也是唯一的方法了,蝮蛇螫手,壯士解腕,要么我死,要么大家一起重傷,理智的人都知道該怎么選。
不能否認的是,五路伐夏的絕對損失一定是宋方更大,但四十萬民夫的損失對近億人口的大宋來說,說小不小,但要說大吧……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也就是個數(shù)字,算不得傷筋動骨。
但體量小的西夏就不同了,西夏總共不到二百五十萬人,這次雖然艱難獲勝了,卻是真正的元氣大傷。
按常理說,這次戰(zhàn)爭后西夏應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休養(yǎng)生息,以圖恢復元氣,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所以說是不用擔心西夏大軍來襲的。
徐禧和沈括只花了半個月便修好了永樂城——堡各六個。大砦周長九百步,小的五百步,大堡二百步,小的百步,用工二十三萬人次。
這個故事中最大的變數(shù),就是梁太后。
按照常理來說,西夏不會大舉來攻。
但梁太后不是遵守常理的,她是那種很特殊的……戰(zhàn)爭狂人。
封建時期,除了國破家亡的全民皆兵以外,軍隊在總人口中占比不會很高,而且文明程度越高,這個比例越低。
歐洲一般是百分之一,與北宋同時期的黑斯廷斯戰(zhàn)役,雙方一共兩萬人,就導致英格蘭亡國了。
中國作為中央集權制國家,在這方面比起西方有優(yōu)勢,但平時也不會超過五十分之一。
而戰(zhàn)爭不斷的戰(zhàn)國時期也不過維持總人口10%—15%的軍隊,神宗時期的宋朝是一億人口維持六十萬禁軍兵額。
梁太后在五路伐夏后堅持騷擾,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沙州民,十人發(fā)九,齊趙興州,議大舉。
百分之九十,不愧是戰(zhàn)爭狂人,算你牛。
沒辦法,耕地被自己放大水淹了,日子還要過下去,只能靠搶劫休養(yǎng)生息啊——梁太后。
徐禧修永樂城之時,梁太后也得到了消息。
宋朝的目的就像禿子頭上的虱子,傻子都看得出來。
而永樂城的地位,西夏人也不可能看不懂。
宋人想趁他們休養(yǎng)生息時筑城的打算,他們也明白。
這就像小說中所說的虎狼春藥,吃了會損害身體慢性死亡,但不吃,今晚上就過不去。
戰(zhàn)爭狂人梁太后決定——恰。
剛剛被戰(zhàn)火燒過都城以東所有國土的西夏不到一年時間便湊出了三十萬拆遷大隊遠征永樂城。
這次戰(zhàn)爭過程沒什么好說的,大軍到時永樂城已經(jīng)修好十天了,徐禧只留了四千守軍。
如果徐禧知道對方兵力,肯定明白這仗根本就打不了,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去抱種諤的大腿,請他出兵救援。
二是喊上城中四千人跑路。
但他不知道,他犯了典型的教條主義錯誤,認為西夏此時不可能集結大軍來攻,肯定是小股部隊騷擾,所以把沈夢溪留在米脂,自己只帶了兩萬五千人去救援。
多謝徐兄救命之恩——沈夢溪事后在徐禧墳頭燒紙如是說。
西夏方三十萬人,按照之前所說的遠征比例,其中應該有五六萬戰(zhàn)兵。
徐禧決定不老老實實守城,而是出城迎戰(zhàn)自己兩三倍的敵人。
他種諤可以輕松擊敗自己兩倍的敵人,我徐禧難道不能嗎?
事實證明不能,他輸了。
然后就是不到三萬人被三十萬人包圍。
前面說過,永樂城沒水源……
想跑跑不了了,只能等待救援。
沈夢溪還是夠意思的,帶了一萬兵解圍,到無定河時被西夏一方的交警攔下了,朋友,此路不通。
沈夢溪很豁達,知道事若不成需放手的道理,握不住的沙,干脆揚了它。
他華麗轉身——綏德是國之門戶不容有失,我去綏德了,大家各安天命吧。
此時能救永樂城的只剩種諤。
種諤表示,我有小脾氣了,你自己死吧。
至于種諤是因為在修城時跟徐禧的分歧而結怨,還是舍不得自己的家底想擁兵自重,那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他沒去救援。
圍城多日后,一場大雨沖軟了新修的城墻,西夏軍隊趁機破城,徐禧戰(zhàn)死,死者上萬。
這對宋方來說,其實是件小事,前邊四十萬人都死了,現(xiàn)在再死一兩萬算得了什么?
但對于西夏來說,卻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次的三十萬拆遷大隊徹底把家底掏空了。
兩國互市已斷多年,再經(jīng)過連年戰(zhàn)亂,西夏經(jīng)濟崩潰財政困難官怒民怨,此時反對梁氏姐弟的已經(jīng)不再是少數(shù)堅定的?;庶h,而是自上而下的全員反對,要求梁氏下臺李秉常執(zhí)政的呼聲愈演愈烈。
在這種情況下,梁太后實在是壓不下去反對的聲音了,在第二年閏六月,讓李秉常復位。
在這期間,梁氏應該已經(jīng)動了殺心,而殺死李秉常的前提,是一定要讓他先生出兒子。
眾所周知,西夏的傳統(tǒng)是國主要娶舅舅的女兒,李元昊是,李諒祚是,李秉常也是。
在他復位當年,梁乙埋的女兒,二十四歲的梁氏成為了二十三歲的李秉常的皇后。
名義上李秉常復位,但實權依然掌握在梁氏姐弟手中,好在他們現(xiàn)在也不敢亂來了,此時還是要裝孫子。
梁太后以李秉常的名義行使西夏傳統(tǒng)——稱臣納貢。
大哥,我們沒錢了,能不能看著給點?
按理說神宗不應該答應的,因為兩次失敗不足以打消他滅國的野心,手里有錢,完全可以來第三次。
但來不了了。
種諤死了。
這位名將在永樂城之戰(zhàn)見死不救,但神宗還信任他,認命他為延州知州,不久后背傷發(fā)作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