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有支
緣起,佛教重要基礎(chǔ)理論之一,它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huán)節(jié),因果相隨,三世相續(xù)而無間斷,使人流轉(zhuǎn)于生死輪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佛教將世間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釋關(guān)于社會中同類不相應(yīng)現(xiàn)象,將一切串聯(lián)其中以使人產(chǎn)生敬畏之心,達(dá)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脫生死心靈寄托。
在《佛說長壽滅罪護(hù)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中,普光正見如來對顛倒女人宣說了十二因緣:“
(1)無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煩惱的總稱。于緣起性空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執(zhí)著,此謂“無明”;
?。?)行:造作義,指一切行為,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yè);
?。?)識:業(yè)識,此識隨業(yè)受報,為過去業(yè)力所驅(qū),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
?。?)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由于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成胎后為色。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于出胎后對六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后六根與一切外境之接觸;
?。?)受:即領(lǐng)受。根境相對于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
?。?)愛:即貪愛。對于五塵欲境,心生貪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9)?。杭赐?,追取。遇喜歡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舍之而后已,此即為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
(10)有:即業(yè)。即有因有果,由前際因(愛?。?,生后際果(生老死),業(yè)力牽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輪回的事實來。此為所作業(yè)力感報的一種規(guī)定;
?。?1)生:即受生。以現(xiàn)在所作之業(yè)為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活動;
?。?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軀自然從少到老,無常轉(zhuǎn)變必至于死,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結(jié)果。
……
……
小黑并沒有深入了解佛法,根植此“十二緣起”,是因為本書的內(nèi)容也是在闡述著,緣起緣滅。
至于投胎之說,暫且不論。
以下都是小黑的理解,如有不妥之處勿責(zé),可評論于本書,小黑虛心接受:
1.無名即煩惱,煩惱來由:欲望,嫉妒加之生活所迫,以及自我調(diào)節(jié)等過程的一種執(zhí)著。
跟隨豬腳的步伐,便可觀其“無名”,與所遇“無名”。
2.行即善惡業(yè),本書所闡述善與惡,便是小黑對于行的最大見解。
有立場,便有善惡;
有爭執(zhí),便有善惡;
有生死,便有善惡;
……
有善惡,便有業(yè)報。
3.觸與受。
任何人都可以說在坐著這兩件事。我們必于外界,他人,環(huán)境,空氣等等,有所接觸,有觸,便有感受。
4.五塵。
一色,色塵,男歡女愛。
二聲,聲塵,絲竹管弦。
三香,香塵,所有香味。
四味,味塵,佳肴。
五觸,觸塵,觸感。
所貪愛這五塵,實屬正常,那么也就涉及到貪欲,便有善惡,煩惱……
5.取。
有了貪欲,便想要千方百計得之,那么便符合小說全文。
欲望,是一切罪惡的開始!
6.有。
小黑覺得,“有”不僅有三生輪回,更有今生之報,此生行使善惡,終有業(yè)報,小說之中有諸多業(yè)報……
7.生與老死,只看何人定義,各不相同也!
因此,十二緣起,可謂貫穿全文。小黑不惜,引經(jīng)據(jù)典。
再看
“如果你遇到刻苦銘心的人
那就給它取名叫十二
因為戀人是十二畫
家人是十二畫
朋友是十二畫
淚水是十二畫
放手是十二畫
悲和痛也是十二畫”
這一段話,是否覺得造字之神奇,這是否也是一種因果!
小黑寫此書,便種下了因,至于得什么果,只有未來知道!
豬腳坎坷一生,能得何果,卻只有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