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兵行匪事
天地異變,大晟王朝與敦瑜王朝所受的沖擊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拋開兩個扎根境內(nèi)的二品宗門只剩下一個空殼不說,大晟王朝的頂尖戰(zhàn)力,幾乎徹底蒸發(fā),而那位平衡數(shù)十國江湖與山上仙門、擁有無邊法力的國師大人,自己消失了不說,連同國師府所在的稷下學宮,也一夜間化成一片黃土地。曾經(jīng)宏偉雄壯,匯聚一國王朝仙門氣運的宮殿,眨眼間就變成了最純粹的靈氣,消散在了大晟王朝京城的大街小巷之中,繼而流向京畿周邊的山野老林之中。聽說大晟王朝老當益壯的老皇帝,聽聞變故,也差點一夜之間駕崩。
只是即便如此,與大晟王朝接壤的敦瑜王朝,依舊無力北上。而能夠與大晟王朝爭雄的西堰王朝和薩米爾草原諸國,一個與大晟王朝同病相憐,一個則是千年來,自家紛爭不休。
大晟王朝的動蕩,在于中央政權的受挫,導致自家王朝境內(nèi)的藩屬侯國,心生異心,大晟王朝,突然間陷入了與薩米爾草原一樣的境地。甚至于同姓封國的皇親國戚,此時也有列土自立的小動作。
幸運的是,大晟王朝如日中天的國力,讓這些變亂只是關起門來的自家事;不幸的是,這就意味著一場場的討逆,以及王朝境內(nèi)家家戶戶的朝不保夕、流離失所。加上天災造成的山河破碎、斗轉星移。當天下再次太平,王朝再次統(tǒng)一的時候,也是王朝衰落與更迭的開始。
而當下山河動亂的場景,反而是王朝帝威猶在的證明。
多少人會因此建功立業(yè),又有多少人會因此家破人亡,無從估計。唯一能夠確定的是,紛爭過后,山上仙門會如雨后春筍一般涌出,各大靈氣盎然的仙境福地,又將會有另一場戰(zhàn)爭。而這場戰(zhàn)爭既是大晟王朝秩序崩潰的開始,也是江湖仙門逐漸取代王朝威嚴的新秩序的開始。
大晟王朝此后百年的命運,劇本早已經(jīng)寫好,只是主角尚未確定而已。而陳跡作為大晟王朝的過路人,注定會在風云際會開始之前就脫身而走。無論是按照劇本的演變,還是有強人出世力挽天傾,重整山河,陳跡都無力參與。與其成為大勢傾軋的螻蟻,不如早早遁去,另謀出路。
陳跡其實不太想取道大晟王朝,只是敦瑜王朝的暗流太早浮出水面,讓他沒有機會選擇另一條。繞遠路從敦瑜王朝直接進入西堰王朝,本來應該是這樣的計劃。但現(xiàn)在只能先進入大晟王朝,然后再西行取道西堰王朝了。
只是禍不單行,意外接踵而至,陳跡剛進入大晟王朝南境的嘉和國,嘉和國國主就直接宣布造反,一時間平靜的邊境小國滿大街地開始征集壯丁。雖然陳跡和家人提前預警躲入荒野,可是行程受阻,異變叢生。
先前雖然一直取道山野,但是需要重歸市井的時候,只需將準備好的通關文牒和買路錢交上,過關通行基本不會受阻。如今戰(zhàn)亂一起,各種以清繳細作的名目行劫掠之事的操作便頻繁起來了。幾乎所有稍有錢財?shù)纳藤Z游民,都會被洗劫一空,甚至身家性命都被收繳了。
以兵之名行匪事,自古以來,大多如此。
陳跡坐在山崖上,望著烽煙漸起的嘉和國,一時間不知何去何從。
嘉和國兵變一起,也就意味著周邊數(shù)國皆是如此。原本決定的入境便西行的策略固然是行不通了,可北上深入大晟王朝腹地也不見得會安全多少,而且路會越繞越遠。
這個時間最大的不方便,就在于信息的流通實在是太差了。
無論是史前紀元還是后紀元時代,信息流通的效率都比現(xiàn)在高幾十倍。天地異變切斷了整個星球的通訊,這才是此后數(shù)百乃至數(shù)千年間的人間紛爭最大的誘因。
陳跡對于形勢的誤判,在于沒能知道嘉和國的一支送親隊伍在月初出發(fā),前往大晟王朝的京城了。
國主嫁女這樣的事情,從一開始就過分低調(diào)不說,送親隊伍逾越禮制提前出發(fā)的消息也幾乎是刻意封鎖。陳跡原本估算嘉和國國主是會忍過這個月的,用以麻痹中央而遠嫁的郡主,應該會在下月中旬才出發(fā)北上。可憐那一身鳳冠霞帔的郡主,還不知道自己如今已是晉身為公主,以及性命不保了。
陳跡最后還是下決心北上,畢竟西面的戰(zhàn)線太長了,幾乎一路上都是戰(zhàn)火。而北上,只有一道關隘而已。只是出發(fā)前,陳跡與陳毅羲和陳奕璇說的則是,萬一失散了,讓他們兩人沿著戰(zhàn)線西去,以及不要猶豫,直接前往小九州流月城。
自從敦瑜王朝提前生變,陳跡就有些不太好的預感。進入嘉和國之后,這種感覺愈演愈烈,不得已開始做一些不好的打算。
陳跡并不擔心失散后陳毅羲和陳奕璇會如何,他擔心的反而是自己這邊。
陳跡一家混在逃難的人群中北上,即將接近大晟王朝南鎮(zhèn)雄關晏城關的時候,北面狼煙突起,陳跡心知不妙,立刻帶著家人脫離隊伍隱匿。只是陳跡還是低估了大晟王朝的無恥程度,狼煙剛起,離城關還有近百里的難民隊伍頃刻間就被一支鐵騎圍住——顯然是早已埋伏好,要來伏擊這一隊被驅(qū)趕北上的難民隊伍。
嘉和國或許怎么也想不到,大晟王朝在其送親北上的時候,就立刻集結軍隊,準備先發(fā)制人了。而這支原本用來迷惑晏城關的難民隊伍,會變成大晟王朝率先發(fā)難的關鍵。
當狼煙燃起,而一支難民隊伍被打為藩國叛軍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嘉和國與南境數(shù)國聯(lián)合起來聲東擊西的策略一直都在大晟王朝的心知肚明中進行著。當數(shù)國聯(lián)軍繞道奇襲的時候,各國都城,則會被行軍更快的晏城關鐵騎率先拿下,首當其沖的,自然是嘉和國。
而陳跡所在的這支讓晏城關得以出師有名的難民隊伍,則會成為大晟王朝剿滅叛賊的無名功勛。事后,不知是否會有心懷愧疚的將領,來此吊唁,以及這場埋伏戰(zhàn)會不會成為戰(zhàn)爭史上一頁揮之不去的疑篇,陳跡不得而知。但這支鐵騎剛剛出師就被人斬下先鋒大將頭顱的事情,一定會成為大晟王朝這場討逆的戰(zhàn)報中,最大的意外。
當晏城關鐵騎的旗幟剛剛升豎起,領頭的將領還沒來得及發(fā)表討賊宣言,陳跡的身形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其面前,雖然是手持長劍,出劍的氣勢卻如戰(zhàn)騎沖陣、戰(zhàn)槍橫掃。那先鋒大將沒有鮮血迸濺,人頭落地,卻是身形如大蝦,躬身向后飛出。陳跡一手持劍,一手負后,腳尖輕點,立在披著鎧甲的戰(zhàn)馬頭上,氣勢完全舒展開來,雖然身穿粗布麻衣,赫然看去,卻如身著金甲的戰(zhàn)神,驟然降臨。
先鋒大將突然暴斃,讓整支隊伍一時間群龍無首,不免慌亂。陳跡一擊得手,立刻退去,隨后難民們開始四處奔逃。戰(zhàn)騎驟逢意外,戰(zhàn)陣不免散亂,即使是晏城關出了名的軍紀嚴明,很快就有后備的將領出來主持大局。但是缺口已經(jīng)打開,這場戰(zhàn)役注定,無法完美。
阿一阿二很快就馱著陳跡的父母沖出戰(zhàn)陣,同樣,也迅速地暴露了陳跡他們的蹤跡。陳毅羲和陳奕璇留下斷后,陳跡帶著父母先行。
晏城關的這支鐵騎人數(shù)并不多,只能分出一只八人小隊來追擊陳跡一行。為首的是一名伍長,手持樸刀向陳毅羲和陳奕璇殺來,身后則是兩名刀手、兩名弩手和兩名長槍手。只是弩箭尚未發(fā)射,七騎的面前,就出現(xiàn)一團火球懸停,火球散發(fā)的熱量和光芒讓七人視線受阻,而身上的鎧甲頃刻間如熔巖一般滾燙。
為首的伍長一下子就明白過來,對方并非是武夫,而是練氣士,他們都被先前的陳跡誤導了。眼前的火球和身上的滾燙感覺,都只是一種障眼法。只是當他想要用晏城關鐵騎專用的破障符箓破除幻覺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完全沒有用。身后的幾人也是如此,明知是幻術,卻無法破開,再往前看時,陳毅羲和陳奕璇已經(jīng)消失——兩人已經(jīng)分別隱匿身形,分散逃入山林。
鎮(zhèn)軍的修士趕來,破去七人所受的術法,隨后準備分出分身,分別去追擊陳毅羲和陳奕璇,結果卻發(fā)現(xiàn)自己身處另一處天地,拂手一揮,幻境破去,陳毅羲和陳奕璇的氣息卻已經(jīng)消失了。再看向地下,是陳跡畫下的陣圖。
那鎮(zhèn)軍修士面部一抽,心頭一驚,卻是陳跡留下的一個紋章和一句話:“今日之事,他日必報!”
“流月城?”修士自語。
如果對方真的是流月城的人,或者跟流月城有什么關系的話,那么今天的意外,那就已經(jīng)無關緊要了。
至于那幾個追擊不成的騎兵,此時已經(jīng)各自刎首,以正軍紀了。
而對于整支鐵騎而言,接下來如果不能將功補過,下場也將都是如此。至于那個追著陳跡而去的隨軍修士,已經(jīng)被作為督戰(zhàn)官的師兄,劃入英烈冊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