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面對財富誰也不會淡定,尤其是對于珍珠沒有正確認識的閔父,幾顆珍珠在他看來都是一筆不小的財寶。閔父的年齡雖然和周書燦的實際年齡差不多,可他是古人,對春秋時期的情況熟悉。
春秋時期所有的珠寶都是天然的,完全沒有人工養(yǎng)殖這一說,又因為交通經(jīng)濟等等原因,獲得珠寶的難度非常大,珠寶非常稀缺,壓根沒有電視劇里演的,一下子就拿出來一大箱子的珠寶那一說。貴族們有一塊珠寶就會記載到史冊,比如和氏璧,真要是放在二十一世紀,真不算是多大的事。
而古人為了和氏璧,付出的代價無可比擬。閔父聽到兒子說可以養(yǎng)珍珠,當然無法淡定,養(yǎng)珍珠那就是意味著會有源源不斷的珍珠,那就是聚寶盆啊,這是多大的財富啊。不要說閔父不淡定了,換做任何一位古人都不淡定了。
和氏璧,最早見于《韓非子》。《韓非子》記載: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陽南漳縣歷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公元前741年)。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
厲王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公元前690年)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又說:“這是石頭?!?p> 武王又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駕崩了,文王(?―公元前675年)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聽到后,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
卞和說:“我不是為被刖傷心,我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為說謊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寶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個諸侯國只有一塊玉石,按照現(xiàn)在人對財寶的認知,那這個國家也太窮了了吧,事實上真是如此啊。
據(jù)《戰(zhàn)國策》記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
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沒有經(jīng)過琢磨的玉。周是周國,宋是宋國,梁是梁國,楚是楚國,堂堂的四大有名的諸侯國,也就是各自才有一塊玉石,讓現(xiàn)代人不可想象吧。所以,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二人回到邑里,閔父便部署邑地遷徙的事情。不是僅僅占領那塊河灘地,而是閔父讓河灘地成為閔氏邑城的一部分。雖然在閔父看來,珍珠是巨大的財寶,可經(jīng)歷二十一世紀的周書燦,并不把那點淡水珍珠當回事,他要的挖煤和鐵礦,然后種地得糧食,這才是立足之本。
閔父的決定,是周書燦想也沒有想到的,閔父這種想法是對的,可為了那點珍珠,舉族遷徙的代價也太大了吧。那塊河灘地離閔家現(xiàn)在的邑地不遠,大概也就是十來里地,淄水河道不是直線距離,周書燦也無法判斷具體的公里數(shù)。
雖然現(xiàn)在古人占度量衡不統(tǒng)一的光,地理位置無法精確的定位,在這荒郊野外人口荒蕪的淄水河畔,動遷十來里地根本也不算是什么大事。閔家的邑地在偏僻的地區(qū),前后左右并不銜接其他人的封邑,就算是偏差十來里地,也不會有人會追究責任,可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呀。
主要是蓋房子,古人蓋房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提前準備好幾年,光砍伐大量的木材、切割大量的石頭、用木柴的窯燒瓦等等都要折騰好幾年,他可沒有時間陪著折騰。
據(jù)銀雀山漢墓竹簡《孫氏兵法》《吳問》中講訴:春秋末期,三家分晉時候的卿大夫范氏、中行氏一畝為160平方步,智氏為180平方步,韓、魏是200平方步,而趙氏則為240平方步。
之所以會這樣,是由于當時耕種土地量有一定的標準,畝制大意味著實耕的面積大,畝制由小變大正是適應了生產(chǎn)力日益發(fā)展的水平,適當擴大制對農業(yè)和地主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有利的。
范氏、中行氏在畝制的改革上很不徹底,而且又獨斷專行,在與以趙氏為代表的先進力量展開的斗爭中,自然處于不利地位。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與鄭、齊、魯、衛(wèi)等聯(lián)合,和趙、韓、魏在鐵地(河南濮陽西北)發(fā)生戰(zhàn)斗。
趙鞅為了爭取戰(zhàn)爭的勝利宣布誓詞說:“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土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p> 這種按軍功賜爵、賜田,提高庶人工商業(yè)者社會地位,以及依軍功免除奴隸身份的政策,贏得了人民的支持,結果打敗了范氏、中行氏。
這一政策的實行,起了促進晉國階級關系變化的作用,使地主階級勢力得以迅速發(fā)展,加速了封建制的形成。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又聯(lián)合起來滅掉智伯,分別建立三個封建政權。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他們?yōu)橹T候。
所以按照三家分晉的事件,閔父想要把十里地之外的淄水河灘地,劃歸到閔家的邑城并沒有錯。周書燦的思路和閔父不矛盾,但是,他是要擴大邑地耕耘面積,而不是遷徙邑城。
他急忙制止閔父,說道:“父,等等。您先派兩三家族人去居住,這個很好,但是養(yǎng)珍珠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我們現(xiàn)在把邑到那邊的地,變成可以耕種的土地,那塊河灘地自然是我們的了,到時候我們在那邊再修建新的房屋,也不急了。”
閔父微愣,他沒想到兒子不同意自己的想法,辯解道:“子騫,我們的人本來就少,現(xiàn)在分開的話,沒有辦法做很多的事情。”
周書燦想起來子貢做的一件讓孔子批評他的事——子貢贖人。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子貢(端木賜)做生意游歷其他國家,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后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
孔子知道后說:“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后,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仆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p> 后來,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鬃痈吲d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p> 周書燦問閔父:“父,我們怎么才能得到奴隸?”
閔父不解,反問:“子騫要奴隸做什么?我們沒有糧食養(yǎng)活他們?!?p> “父,現(xiàn)在我們養(yǎng)珍珠就是為了奴隸,拿珍珠換奴隸,我們有了奴隸才可以去挖煤、煉鐵、種地,種地多了才會有糧食,糧食是立命之本,珍珠不能管吃飽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