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實

星辰故事在開始

帝73章 炸天幫早讀道教圣典《道德經(jīng)》人間解析68

星辰故事在開始 水火星辰海 4841 2021-02-05 10:02:27

    第59章長生久視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①。夫唯嗇,是謂早服②;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③;無不克則莫之其極;莫之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④,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⑤,長生久視之道⑥。

  【注釋】

  ①嗇:這里是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歸無為之意。

 ?、谠绶涸鐪蕚洹?p>  ③克:勝任。

 ?、苣福哼@里指“道”,譬喻保國的根本之道。

  ⑤柢:樹木的根。

  ⑥視:生活。

  【譯文】

  治理百姓、養(yǎng)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力更為重要的了。愛惜精力,萬事才能早做準備。早做準備,就是厚積其德。厚積其德就沒有不能勝任的事,沒有不能勝任的事就無法估計他的力量。無法估計力量,他就可以擔當好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這就是根深柢固,長生久視的道理。

  【導(dǎo)讀】

  愛惜是生命,乃至國家長久保持的根本。只有積累雄厚的德,才能夠統(tǒng)治百姓,治理天下。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一個國家有這樣的統(tǒng)治者,才能長久維持,根深蒂固。

  【解析】

  本章重點講的是“治人事天”的原則,并提出了實現(xiàn)這一原則的具體方法,即“嗇”,也就是收斂、退藏,保持虛境。老子認為,只要能夠做到嗇,就能抓住治人事天的根本。

  我們先來看看“治人事天,莫若嗇”一句?!爸稳恕敝傅氖侵卫砣嗣瘢笆绿臁敝傅氖潜pB(yǎng)精氣、養(yǎng)護身心。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為”、“不爭”和“無欲無求”,為了幫助人們克制私欲,老子提出了嗇的觀念。什么是嗇呢?嗇原本是愛的意思,既可引申為愛惜、保養(yǎng),也可引申為節(jié)儉。因此,這句話所揭示的道理就是:治理民眾、養(yǎng)護身心,沒有比注重節(jié)儉、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

  然后,我們再來看看“夫唯嗇,是謂早服”一句。這里的“早服”,意為及早服從、及早從事。整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統(tǒng)治者只有懂得節(jié)儉,才能真正做到施惠于人,才能服從自然之道。如果不懂得節(jié)儉,就算是提早作過打算,也會很快地消耗殆盡。因此,節(jié)儉是順應(yīng)自然之道的行為。在這里,老子告誡統(tǒng)治者要節(jié)省民財、愛惜民力,只有這樣才算做到了無為而治。

  緊接著,老子義提出“早服謂之重積德”。其中,“德”指的是君主的德行。君主的德行主要體現(xiàn)在領(lǐng)導(dǎo)治理圉家的實踐中,治理同家的關(guān)鍵在于保證人民衣食無憂,這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chǔ)。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百姓只有豐衣足食了,才會安下心來,才不會惹是生非,發(fā)生逆亂。儲藏好糧食,除了關(guān)系到民心的安定,還牽涉到戰(zhàn)爭的成敗。有句話這樣說:“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庇纱丝梢姡Z食在戰(zhàn)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要懂得積蓄糧食的重要性,因為民生問題是穩(wěn)定國家的基礎(chǔ)。作為君主,應(yīng)該具有高瞻遠矚的視野和預(yù)見各種事情的能力,并能由此制定出相應(yīng)的對策,而糧食是否充足就是檢驗一個君主德行的重要指標。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這兩句話指出了積累德行所能達到的境界。其中,“無不克”指的是無所不勝,能戰(zhàn)勝一切。只有做到物資充足、人民安定、社會和諧、領(lǐng)導(dǎo)者高瞻遠矚,這個國家才能戰(zhàn)無不克。實際上,“無不克”是廣義上的,它并非專指戰(zhàn)爭,還指各種困難和挫折。一個人能夠做到無不克,他必然是高深莫測的,人們也就無法揣測他的思想深度了。

  什么是“有國之母”?“母”喻指生育萬物的大道,也可喻指事物的根本,“有國之母”可以理解為“有了國家作為立身的根本”,這是就統(tǒng)治者而言的。緊接著,老子很自然地推出了“可以長久”的結(jié)論。

  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節(jié)儉具有重大的意義。而對于個人來說,節(jié)儉同樣意義重大。節(jié)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一個人如果做到以節(jié)儉為美,那么他必定能和大道大德同步,必然會成為一個寡欲恬淡之人。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莫若,猶莫過也。嗇,農(nóng)夫。農(nóng)人之治田,務(wù)去其殊類,歸于齊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綏百姓,莫過于此。

  早服,常也。唯重積德,不欲銳速,然后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謂之重積德”者也。以有窮而蒞國,非能有國也。國之所以安,謂之母。重積德,是唯圖其根,然后營末,乃得其終也。

  莫若,是莫過于的意思。嗇是指農(nóng)夫。農(nóng)民種田,必須把與莊稼不同類的雜草去掉,只留下有用的一種作物。農(nóng)民完全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擔心莊稼長勢不好,而是去除莊稼長勢不好的原因——雜草。對上順承自然的趨勢,對下使百姓和諧安定,沒有比這樣更高明的了。

  要盡早歸復(fù)的是普遍、永久的規(guī)律。唯有不斷積累德行,不追求快速,這樣之后才能早日順服、歸復(fù)于普遍的規(guī)律。所以說早服就要不斷積累德行。以有限、局限的能力蒞臨國君的地位,還不能擁有國家。國家安定的原因,這里稱為母。不斷積累德行是著眼于根本,然后再處理次要的事,就能夠長久而善終。

  蘇轍《老子解》

  凡物方則割,廉則劌,直則肆,光則耀。唯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此謂嗇也。夫嗇者,有而不用者也。世患無以服人,茍誠有而能嗇,雖未嘗與物較,而物知其非不能也,則其服之早矣。物既已服,斂藏而用,至于沒身而終不試,則德重積矣。德積既厚,雖天下之剛強,無不能克,則物莫測其量矣。如此而后可以有國。

  彼世之小人,有尺寸之柄而輕用之,一試不服,天下測知其深淺而爭犯之,雖欲保其國家,不可得也。吾是以知嗇之可以有國,可以有國,則有國之母也。

  凡是事物,方正就顯得突兀,有棱角就容易刺傷人,是直的就莽撞,光亮的就耀人眼目。只有圣人方正而不顯得突兀,有棱角而不會刺傷人,筆直而不放縱,光亮而不耀眼。這就叫做嗇。嗇,是有而不用的意思。世人都犯愁沒有東西可以使人順從,如果真有這樣的事物而能不拿來使用,雖然沒有與其他事物較量過,但是其他事物知道它不是不具備這樣的功能,那么其他事物很早就會服從。萬物既然已經(jīng)順從,就把能使人順服的東西藏起來,到死都不去實驗它的功用,那品德就深厚地積累下來了。既然有深厚的品德,天下最剛強有力的事物也不能和他匹敵,所以萬物都無法知道他究竟有多大的能量。達到這樣的境界之后可以擁有國家。

  世上的小人有尺寸那么大的權(quán)力就輕易使用,一試不能使別人順服,天下知道他有多大的力量了所以都來侵犯他,雖然想要保存他的國家卻做不到。我因此知道有力量而不使用可以擁有國家,是管理國家的根本。

  孟子曰:“盡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以嗇治人,則可以有國者是也;以嗇事天,則深根固蒂者是也。古之圣人,保其性命之常,不以外耗內(nèi),則根深而不可拔,蒂固而不可脫。雖以長生久視可也。蓋治人事天,雖有內(nèi)外之異,而莫若嗇則一也。

  孟子說:“盡心履行責任,修養(yǎng)自己的本性,就這樣來侍奉天?!币杂辛α慷皇褂玫脑瓌t來治理百姓,就可以擁有國家;以這個原則來侍奉天,就會根深蒂固,自身安穩(wěn)、繁盛。古代的圣人,保守性命的永久、常規(guī)的狀態(tài),不以外物損耗自己的心神,所以根深不能被拔起,蒂芥結(jié)實不易脫離。所以能夠長久地生存與感受。治理百姓和服侍天雖然有內(nèi)外的區(qū)別,但有力量不使用的原則是一致的。

  【經(jīng)典解讀】

  “治人事天,莫若嗇”?!皢荨辈⒉皇橇邌?、摳門,而是節(jié)儉、愛惜。即管理百姓、治理天下沒有比節(jié)儉、愛惜更重要的了。老子提倡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人保持心靈空虛、回歸樸實純樸。在治國之上要“嗇”,一方面不要浪費民力,不要鋪張浪費,不要興土木,搞形象工程;一方面要精簡禮儀、不妄下法令,避免冗政酷吏對百姓的騷擾。同理,在修身上也要“嗇”,不能放縱自己的貪欲,而是應(yīng)保持樸素節(jié)儉的生活,不要沉迷于難得之貨、馳騁蚊獵,而是應(yīng)回歸于平淡。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為什么說只有節(jié)儉、愛惜才是早做準備的行為呢?老子在前面剛剛說到“禍福相依”的道理。生活是在不斷變化的,一個人只有愛惜、節(jié)儉才有可能在忽然陷入的災(zāi)禍中得以保全,才不會被忽來的危機所擊倒;一個統(tǒng)治者,只有平時愛惜人們、節(jié)儉國力,才能在國家的危難中不被人民拋棄。故而《易經(jīng)》說“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兵力軍事是末端,而“道”、“德”才是根本,所以《孫子兵法》《吳子》等都將是否有德、是否守道,視為取得勝利的根本?!盾髯印ぷh兵》中也指出“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得道者不用巧詐,不用詭計,就能勝過孫武、吳起這樣的善用兵者。只有懂得以“道”為本,不斷積德,才能具備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的力量,才能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

  只有,以“道”、“德”為本,踐行節(jié)儉、愛惜之道,一個人才能保全自身,一個統(tǒng)治者才能治理天下,行軍作戰(zhàn)才能無所不克。

  【哲理引申】

  石崇少年時好學(xué)不倦,二十多歲就擔任修武縣令,以有才能著名。后入洛陽任散騎侍郎,又遷任城陽太守。太康元年(280年),石崇因參與伐吳有功,被封為安陽鄉(xiāng)侯,后因疾病自求解職,不久,又被拜為黃門郎。之后,石崇被外調(diào)任南中郎將、荊州刺史。他雖然聰明有才氣,但任性而行為不檢點,在任荊州刺史時竟搶劫遠行商客,獲得了巨額財物,并以此富甲天下。他為了與皇親王愷斗富,修筑了著名的金谷園,此園極為豪華,周圍幾十里內(nèi),樓榭亭閣,高下錯落,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貴重物品將園內(nèi)的屋宇裝飾得金碧輝煌,宛如宮殿。

  據(jù)《世說新語》等記載,石崇生活處處十分奢侈,連他家里的廁所都修建得華美絕倫,里面準備了各種各樣的香水、香膏供客人洗手??腿巳鐜鷷r都有十多個女仆恭立侍候,一律穿著錦繡,打扮得艷麗奪目??腿松线^了廁所,這些婢女要客人把身上原來穿的衣服脫下,侍候他們換上了新衣才讓他們出去。這種奢華讓很多人上廁所時以為誤入了內(nèi)室,以致客人大多不好意思如廁了。

  石崇的財產(chǎn)之多難以計數(shù),他院子里宏麗室宇彼此相連,后房的幾百個姬妾,都穿著刺繡精美無雙的錦緞,身上裝飾著璀璨奪目的珍珠、美玉、寶石。凡天下美妙的絲竹音樂都進了他的耳朵,凡水陸上的珍禽異獸都進了他的廚房。

  石崇曾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斗富。王愷飯后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四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王愷用赤石脂涂墻壁,石崇便用花椒。晉武帝暗中幫助王愷,賜了他一棵二尺來高的珊瑚樹,枝條繁茂,光彩流離,世上很少有與之相當?shù)?。王愷興沖沖地把這棵珊瑚樹拿來給石崇看,石崇看后竟用鐵如意隨手將這棵珊瑚樹打碎了。王愷既心疼又憤怒,認為石崇是忌妒自己的寶物。石崇說:“這有什么,我現(xiàn)在就賠給你?!坝谑敲钍窒碌娜税鸭依锏纳汉鳂淙磕贸鰜?,這些珊瑚樹比王愷的更高、更大、更美,王愷看了也只能嘆氣。

  在八王之亂時,趙王司馬倫發(fā)動政變,誅殺賈后等人,石崇因是同黨而被免官,他的外甥歐陽建當初也曾得罪過司馬倫,因此備受嫉恨。恰好石崇有一名叫綠珠的愛妾,相貌美艷,善吹笛。司馬倫的心腹孫秀故意派人去索要綠珠,聽了使者的要求,石崇勃然發(fā)怒說:“綠珠是我的愛妾,怎么能給你們?!笔拐邉袼f:“君侯博古通今,明察遠近,還望三思。”石崇堅決不同意。孫秀本來就艷羨石崇的財產(chǎn),如今聽到他居然敢拒絕自己的要求,十分惱怒,就勸司馬倫殺掉石崇及其親黨。

  石崇被捕時,正在樓上宴飲,甲士到了門前。石崇對綠珠說:“今天我為了你而惹禍?!本G珠哭著說:“我應(yīng)該在你面前死去來報答你。”便自投于樓下而死。石崇以為孫秀只是想要綠珠,現(xiàn)在沒了也不會將他怎么樣,不過是流放到交趾、廣州罷了。直到被裝在囚車上拉到東市,他才嘆息道:“這些奴才原來是想圖我的家產(chǎn)啊!”押他的人答道:“知道是家財害了你,為何不早點把它散掉!”石崇無言以對,他的母親、兄長、妻妾、兒女全部被殺害。

  財富能給人提供舒適的生活,但它也能帶來厄運。石崇富甲天下卻不知道“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道理,處處斗富爭強,終于嘗到了惡果。押送人說的“何不早把它散掉”,豈不值得所有追求財富的人深深思索!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