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良沒有進過正式的學校,據(jù)說那些拿的出手的面上的本領(lǐng)都是鄰村一個老私塾先生教的。當時的學費就是許良他母親每年給先生送上一只家養(yǎng)的大母雞。要知道,那時候農(nóng)民家的一只母雞就是自己家的半個銀行啊,鹽啊油的全指望雞蛋呢,雞蛋賣出去才有錢購買柴米油鹽,所以啊,許良家可謂下了血本。
許良本就聰明好學,有了這樣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搬去和先生住在了一起,同時,除了幫先生家,還有好幾戶農(nóng)家打短工,勉強保證了自己的學生生活,那時,許良還只有十來歲。
先生教書幾乎是傾囊相授,他還沒見過如此勤奮的學生,好像他活著就是做三件事:讀書、干活、睡覺。先生從未看見他閑著過,要不就是捧著書“之乎者也”地念,不時用筆寫寫畫畫,經(jīng)常還若有所思的樣子。要不就是在農(nóng)田里幫著插秧或收稻谷,反正人沒停過。先生肯定是打心眼里喜歡,以至于五年后許良學成要走,先生幾乎把自己所有的書都贈與了許良,把許良認作了自己的關(guān)門弟子。
先生贈的書,許良當做了自己的傳家之寶,每天農(nóng)閑時反復(fù)把玩,做到倒背如流,了然于胸。自然,也就腹有詩書氣自華,大家都說,除了劉堅強,徐良是村里唯一的知識分子,甚至超過了邱棟梁,大家對他自然多了幾分敬畏。
這不,當劉堅強交代了他在村內(nèi)宣傳扶貧的工作后,就在村里村外貼上了標語。而且,那行書書法錯落有致,讓村民們看了個個“嘖嘖”稱贊,就連萬有和媒體記者們這些閱人無數(shù)的人看了都豎起了大拇指,感嘆這窮山溝里確實藏龍臥虎,讓人不敢小瞧,劉堅強自然比連升三級都高興,叫做什么?面上有光了!自己不會給幸福村丟臉,村里人也不會給幸福村丟臉。媒體記者中也有兼職編輯的,就要看許良寫的文章,結(jié)果許良一拿出他那有唐宋八大家遺風的作品,記者們個個都臉紅心跳,甚至還悄悄和劉堅強說他的作品比一些高校的中文系教授不知強多少,在這里簡直是屈才。
可當記者問他有沒有興趣去外面走走,他卻搖頭拒絕了。幸福村是他的根,鄉(xiāng)親們沒有過上好日子,他就不能離開生養(yǎng)自己的土地,就像劉堅強已經(jīng)是飛出去的金鳳凰,卻依然忘不了報答養(yǎng)育自己的父老鄉(xiāng)親。故土難離??!
許良是脫盲班的對外聯(lián)系人,負責這個小學校的對外聯(lián)絡(luò)工作,說是負責人,他把自己也當成了學生。呂依依、梁玉玉和祝平安的課他都聽,買了書籍不說,還一個字不落地記筆記,就像一只干渴已久的牛犢見到了甘甜爽口的泉水。他說,過去書讀少了,要補回來,要對得起這如金的光陰,因為,生命無價!
他學會了網(wǎng)購。呂依依她們都隨身攜帶了筆記本電腦,許良就纏著呂依依教自己在當當網(wǎng)買書。白天參加修路的勞動不是有工錢嗎,除了吃喝和上繳老婆的,都用來買書。還別說,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了近百本書,除了買,他也找扶貧工作隊的人借。劉堅強就隨身帶了好多書,不管文學、地理、歷史以及科學技術(shù),他都看。讀書是種樂趣,讀書不是為了當官發(fā)財,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自身的成長。所以,他一直秉持著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的理念讀書,雖然從未進過高等學府,卻也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扶貧的標語口號都是他想出來的,上級領(lǐng)導(dǎo)為此多次表揚,這在幸福村是著了名的。扶貧工作隊的同志基本上都是大專以上文化,劉堅強也倡導(dǎo)大家書不離身,這可把許良喜壞了。祝平安特別喜歡心理學家武志紅的書,許良借去一讀,收獲良多,他的書告訴大家的人生道理簡直具有革命性。武志紅說,人生命的意義在于自由和選擇,人生的最終目標在于做自己。
做自己?劉堅強是在做自己嗎?呂依依呢?還有小王小張?梁玉玉和祝平安?他們都是!他們來幸福村都是他們自己無怨無悔的選擇。就像劉堅強名牌大學畢業(yè),到一線城市工作的機會唾手可得,女朋友又是富二代,飛黃騰達的機會多的是,可是為什么,為什么他要把自己的一腔熱血和這絕無僅有的青春獻給這個窮山溝?就因為這里的鄉(xiāng)親對他有養(yǎng)育和再造之恩嗎?如果是,他也可以在外面的世界成功后,再回來把鈔票撒給這個窮山溝就是,那樣鄉(xiāng)親們不一樣對他感恩戴德嗎?可為什么他要回到這個窮山溝呢?每天灰頭土臉、汗流浹背,還連帶著自己富二代的女朋友也跟著吃苦受累,還有梁玉玉、祝平安、小王小張。他們都是為了什么???答案就是生命的意義。對!他們在追求生命的意義,哪怕為此付出一切。
生命的意義!對!我徐良也要追求生命的意義,這意義就是讓自己和鄉(xiāng)親們一起脫貧,奔向富裕的康莊大道。想到這,許良又開始尋思著怎樣寫一篇幸福村如何在脫貧道路上奔跑的文章,省報記者幾次來幸福村,向他約這方面的稿件,因為忙,他一直未寫,現(xiàn)在該是自己發(fā)揮宣傳委員主觀能動性的時候了,寫差了也不怕,還有劉堅強和呂依依這兩位作家給自己當堅強后盾呢。
找來所有能找到的報紙,盯著那頭版文章看,一遍兩遍十遍,看的起繭了,徐良終于悟出了新聞寫作的奧秘。于是,動起筆來了,短短兩個小時,一篇有唐宋遺風的通訊稿草就,兩千字,不長也不短,拿給劉堅強去看看。劉堅強做了細致的修改,叫郵遞員投給了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