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昭公六年(BC536)春,子產(chǎn)破天荒地將鄭國《刑律》鑄造在一尊鼎上,并將鼎置于太廟前的廣場上供國人閱讀研究。
從周公制定《周禮》至今,《周禮》一直被周王室與各諸侯國視為憲法和圣經(jīng),而各國以此為基礎又制定了本國的刑律。
當時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說法,但意思不是不能對大夫動刑(否則就沒有大夫被處死或流放了),而是說對大夫的行為用《周禮》來規(guī)范,對庶人的行為用《刑書...
魯昭公六年(BC536)春,子產(chǎn)破天荒地將鄭國《刑律》鑄造在一尊鼎上,并將鼎置于太廟前的廣場上供國人閱讀研究。
從周公制定《周禮》至今,《周禮》一直被周王室與各諸侯國視為憲法和圣經(jīng),而各國以此為基礎又制定了本國的刑律。
當時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說法,但意思不是不能對大夫動刑(否則就沒有大夫被處死或流放了),而是說對大夫的行為用《周禮》來規(guī)范,對庶人的行為用《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