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莊公三十年(BC664)是華夏地區(qū)另一次大動蕩的開始。當時華夏諸侯面臨著兩大勢力的壓迫:一是南方的楚國;二是北方的戎狄。
在今日河北大部到遼寧南部的廣大地區(qū)盤踞著一支被稱為“山戎”的北方民族;山戎主要由無終(今薊縣)、令支(今遷安縣)和孤竹(今盧龍縣)三個國家構(gòu)成,成員還包括很多不成國的部落。
山戎盤踞的地區(qū)既聳立著連綿的高山,也分布著廣闊的平原,又夾雜著丘陵地帶,東部則是漫長的海岸線。因此人們的生活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放牧、有的耕種、有的漁獵,各自的習性并不因為同屬一個民族而相同,但是他們在打劫時卻顯得特別相像。
山戎生活的地區(qū)珍奇鳥獸眾多,中原人視為珍寶的皮毛在山戎看來都是些平常貨。他們就用皮毛與華夏人進行交易,并且換取了巨大的財富。居住在沿海一帶的人則時常乘船在萊州一帶靠岸,與東方人進行貿(mào)易。人們在年景不好的時候也干些強盜的勾當。
隨著東周王室日漸衰微,各種秩序相繼被破壞,北方的戎狄開始興起,并不停侵犯華夏國家。
春秋時黃河以北有三個華夏國家,分別是(北)燕、邢和衛(wèi),燕國是地理位置最北的國家。燕國定都于薊(今北京西南),開國君主是周武王的兄弟召公奭,現(xiàn)任君主是燕莊公。燕國地處偏遠,與中原諸侯鮮有來往,因此燕國發(fā)生的很多事件都沒有史料記載。
隨著北戎勢力不斷壯大,敵人侵犯燕國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行動也越來越頻繁;燕國人疲于應對,被迫向邢國人求援;但是邢國也被赤狄搞得焦頭爛額,燕莊公不得不轉(zhuǎn)而向齊國告急。
燕國是王朝抵御戎狄的重要堡壘,是阻止北方人南下的首道屏障。燕國一旦滅亡,廣闊的河北平原就暴露在敵人面前;如果山戎與赤狄聯(lián)合起來進攻邢、衛(wèi),則兩國必亡(實際上兩國后來都被赤狄所滅);屆時華夷將劃黃河而治,中原腹地將面臨隨時被北方人入侵的危險。
齊國人認為挽救燕國就是挽救自己、挽救華夏,并且能夠鞏固齊國的霸主地位。齊桓公爽快地答應了對方的請求,并且邀請魯莊公在魯濟(濟水流經(jīng)魯國的一段)會面。
齊桓公見到魯莊公后才知道,對方的健康狀況已經(jīng)不允許他進行長途跋涉。魯桓公表示可以派慶父代替自己領(lǐng)軍出征,但齊桓公還是很大度地免除了魯國的主要義務,只是向魯莊公征集了一千名弓手。
出席這次會議的還有幾個東夷小國的君主和親附齊國的戎狄部落的首領(lǐng)。齊桓公要求戎狄提供騎兵和步兵,小國提供雜役和糧草輜重。
齊國征集了兩個軍,分別由齊桓公和高傒的兒子高莊子率領(lǐng),戎狄部落提供了四千名騎兵。國懿仲奉命守國。
齊國的中軍和上軍齊頭并進,輔助部隊則被布置在兩側(cè);這種分散式的隊形使得軍隊看起來更為龐大可怕,而且沒有哪支軍隊能夠設置足夠大的包圍圈把整支軍隊包進去。北方確實沒有一支軍隊能夠強大到與這支聯(lián)軍對抗,也沒有一個君主敢于和聯(lián)軍發(fā)生正面沖突。聯(lián)軍渡過黃河后就向邢國進發(fā)。
廣袤的河北大地上散布著許許多多小的部落或聚居區(qū),緊鄰華夏國家的部落一般都是無害的,中等距離的時不常地干些打家劫舍的勾當,而距離越遠危害就越大。
齊桓公根據(jù)各個部落的危害性大小對他們采取不同的對待方式:對于危害性不大的,齊桓公要求他們交納人質(zhì)并且提供軍需物資;而對于那些長期與華夏國家為敵的,則堅決消滅之,他們的財產(chǎn)被剝奪,俘虜被賣為奴隸。
大軍一路向北推進,“軍之所處,荊棘生焉”。戎狄部落或者丟下老弱病殘和笨重的財物向北逃竄、或者前來求和。聯(lián)軍還摧毀了赤狄修建在邢國周邊的兩個非常堅固的要塞,把邢國人從彷徨無助之中解救出來。邢國暫時獲得了安全,邢伯便立即集合了一支軍隊,跟隨聯(lián)軍北伐。
那些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的戎狄大多逃到無終國,這些人在加強無終防御力量的同時,也在大量消耗無終人的糧食和生活資源。
無終國始建于武王克商時期。當時有一支山戎軍隊作為西周的輔助部隊,在消滅殷商勢力中立下大功,這支山戎就被武王封到無終山一帶,國名即由山名得來。無終距離燕國最近,文明程度也最高;無終國因為夾在華夷兩大勢力之間而成為雙方爭奪的對象,所以很多時候無終人只是被迫倒向山戎一方;這也使得他們的侵略性并不強,立場也不太堅定。
軍隊到達燕國時已是隆冬時節(jié),這個季節(jié)是山戎一年中最不活躍的時期。聯(lián)軍決定暫時留在燕國:一是為了熬過一年中最為寒冷的日子;二是燕國也向無終派出大量的間諜和說客,敵人內(nèi)部隨時可能會出現(xiàn)變化;三是需要時間制造攻城器。
聯(lián)軍在郊外修建了幾個冬營,他們沿途獲得的糧食和牲畜正好可以滿足軍隊過冬的需要。
天氣還沒有轉(zhuǎn)暖,無終國的密使便悄然到來。原來無終人為逃難者劃定了幾處安置點,并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但是這些難民卻為無終人帶來了極大的麻煩,他們經(jīng)常溜進城、或者隨便在城外什么地方干些敲詐勒索、殺人越貨的勾當,攪得原住民人心惶惶、雞犬不寧。
無終子終于發(fā)現(xiàn)收留那些難民是個極大的錯誤,于是便用勸離、驅(qū)逐或武力進攻的方式把一些劣跡斑斑的惡棍趕走。那些再次被趕走的人大多跑到令支和孤竹去了。
那兩個國家重新收留了流亡者。其中的一些人對無終人先前的相助毫無感恩之心,但是為了開脫自己的罪行,卻對恩主的自救行為大加毀謗。他們謊稱無終人正在秘密與華夏人磋商,如果能將難民的性命賣個好價錢,無終人就會投到華夏人的一方。
令支和孤竹人對此并不感到意外,因為這種事以前也不是沒有發(fā)生過。兩國君主稍后制定了一個計劃來驗證無終子的立場:他們邀請無終子到令支來會面,共同商議如何對付華夏聯(lián)軍的事宜。如果無終子參會,他們則見機行事;如果不肯來,他們就先發(fā)制人,搶在齊燕聯(lián)軍進攻之前占領(lǐng)無終國。
無終子則回信說,三方不是剛剛會談過嗎?而且作戰(zhàn)計劃已經(jīng)確定了。如果么沒有新的情況,他還是留在國內(nèi)的好;大量難民的到來給無終增加了許多麻煩和負擔,國家還要備戰(zhàn),他已經(jīng)沒有閑暇處理其他事情了。
兩國君主現(xiàn)在終于可以斷定:無終人確實背叛山戎集團了!于是令支和孤竹便開始準備對無終開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