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還惦記著如意樓的酒菜,問小桃樹啥時候去。
小桃樹說不知道,但是如果去的話,一定會叫上“扇”。
扇,這才依依不舍離去。
只是垂頭喪氣,嘀嘀咕咕。
說什么,他又不能出來玩了,一定又要被老門子看得死死的,怕啥嘛,不就是城里面多了些仙人。
是一處不算小的宅院,院墻不是很高,黑色的雙扇木門。
太爺站在木門前,將要敲門的手,停在空中,頓了片刻,似乎在平復心情。
福童和小桃樹站在太爺身后,敲門后,很快便聽到院墻內的腳步聲。
聽得出,疾步而來。
開門的是一位身材修長的公子哥,劍眉星目,一身黑色華服,滿面笑意。
太爺顯然愣了愣,聲音有些激動,顫聲道:“殿下?”
那位滿面春風的年輕人,重重點點頭。
接著長揖到地,久久沒有起身。
太爺趕忙彎腰,伸手,使勁上托那位年輕人的雙臂。
然而,那位年輕人的雙臂卻是一動不動。
太爺眼中已然濕潤,就要下跪,那位年輕人,這才急忙起身,扶住太爺,叫了聲“大司馬”。
太爺抬起頭,端詳著眼前的青年人,那么高,比太爺要高出一個腦袋,豐神俊朗,一表人才,這就是二十年前的那位小王子。
當今的太子殿下,鄭政。
眼神明亮,灼灼有光芒。
年輕人趕忙讓開身,請?zhí)珷斶M門。
這時,有一位青衫少女,就站在不遠處,腰懸長劍。
應該是早早便在那處,只是被身材修長的青年人遮住了。
青衫少女神態(tài)恭敬,但是,那股子冷冰冰的氣質,一眼便瞧得出來。
太爺仔細瞧了瞧,似乎有些眼熟。
就見青衫少女,快步走來,二話不說,就要下跪。
太爺急忙伸手攔住,又仔細端詳了片刻,試探問道:“脂官?”
青衫少女愣了愣,破天荒露出一個笑容,神情激動,泣聲道:“大司馬”。
沒錯了,是那個小女娃,二十年前,就是很冷很驕傲的孩子。
太爺笑了笑,都長大了。
進門之后,是一寬敞院落,院中有涼亭。
大約十來步的距離,就是廊道,廊柱左右皆有花木。
進入正廳后,一色的黑色桌椅,左邊便是一暖閣,太子鄭政在前引路,蘇脂官跟在太爺身邊,素來冷冰冰的臉龐,溫和了許多。
至于小桃樹和福童,一直跟在后面。
鄭政自然早早便注意到了,只是在門口,沒有過多詢問。
在暖閣落座后,太爺才把小桃樹攬到跟前,告訴鄭政,這是他的重孫子,大名叫桃樹,小名叫燭兒。
在敕令山修行,算是個山上人。
順便說到福童,是小桃樹的師兄,更多的,太爺沒有說。
比如,都是春秋道人的徒兒,都是敕令山的嫡傳弟子。
不是信不過二十年不見的太子爺,實在是許多事情,不方便多說。
敕令山,鄭政當然知道,腴洲第一山門,好出獨夫,桃祖,折枝會,還有那位號稱“張瘋子”的大仙尊。
而且,就在清流城附近,最著名的就是敕令山的山規(guī)了,那八個字,鄭政很清楚。
“不沾功名,不擔富貴”。
鄭政以為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作為大玄王朝的太子殿下,雖然不是窺窺,不是所謂的山上人,但是對于山上的一些內幕,很了解。
比如皇紀之前,牧紀時代,一位位仙人,仙人立國,圈養(yǎng)蒼生。
這很不好。
所以,才會有三皇伐仙。
所以,才有了靈氣為主,三氣為輔的那條窺窺大道。
天氣輕,地氣重,人氣貴。
人氣貴,為什么?
因為三皇在意的是人間,在意的是萬民,是蒼生。
從來不是什么神仙,所以,把高高在上,眼里面沒有人間的神仙拉下來了。
留下了斬仙臺,留下了剮神臺,為的不就是防范神仙為禍人間。
說白了,人間終究是蕓蕓蒼生的人間,不是山上人的人間。
只可惜,一位位山上人,一處處山上宗門,始終想著插手人間。
所以,才有了一位位的山下君王,如奴如仆,上山拜神仙。
但是,大玄王朝的歷代君王,從不拜山,這就是大玄王室的錚錚骨氣。
所以,才有一位位“征山伐水”的大玄君王,死在馬背上,死在山頂上,死在江河里,死在征途上。
為的就是大玄王朝的山山水水,都是大玄子民的山山水水,不是某一家,某一宗,某一仙人,某一神靈的山水。
山水之上,有大玄的法碑。
法碑之下無貴賤,神仙與庶民同,窺窺和百姓等。
這就是大玄王朝歷代君王,嘔心瀝血的兩件大事之一“鐫法山水”。
另外一件,便是“北伐西征”。
時至今日,大玄疆域內的山山水水,哪一處沒有大玄的法碑?
只有一處,那就是敕令山。
開國穆王有言,“敕令清凈,不伐不征”。
故而,大玄的歷代君王,沒有一人踏足過敕令山。
其實,都明白,敕令山不是想伐便伐,想征可征的山門,只怕打沒了整個王朝,也未必能夠進得了敕令山的山門。
再者,敕令山那八字山規(guī),以及敕令山的做派,門風,都沒有插手人間王朝的意思。
所以,才有了開國君王的那八個字,敕令山得以成為大玄的“法外之地”。
仔細想想,歸根結底,是大玄王朝得益敕令山頗多。
遠的不說,只說二十年前,那位星星臺的老祖宗,一指北來,眼看就要覆滅整支“黑卒子”。
當然,最主要的是要誅殺當時還是左司馬的傅菊。
如果不是敕令山春秋道人,一劍拍了回去,后果可想而知。
恐怕,不單單是北伐失敗,接下來便是王室易姓了。
雖然,“神仙不殺人”是圣人的規(guī)矩。
然而,那又如何,圣人成為傳說的時代,一位大仙尊想要殺人,誰能攔得住,誰又愿意去攔?
鄭政明白,大玄鄭家欠了敕令山很多。
鄭政也明白,二十年前的北伐,如果不是山上人插手,定然是可以勒碑聲山,成就千秋功業(yè)。
說白了,山上人還是不老實,三皇伐仙,只是做成了一半的功業(yè),未竟全功。
他鄭政,愿意接續(xù)三皇功業(yè),竟全功。
他要山上皆俯首,人間唯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