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看著窗戶透進來的一絲光亮,我竟然笑了,很欣慰,我還活著。之前,從來都沒像此刻一樣,能覺得活著是一件讓人如此高興的事。雖然還有七天,但至少還有七天。這半生,從來沒有在一個清晨,如此感受過晨光,它是如此美好,如此的充滿希望。日出日落,原以為不過只是自然規(guī)律。晨起朝落,沒有任何不同。如今,卻像失而復得的珍品,無比珍貴。
看著雜亂的房間,我有些嘲笑自己,怎么將生活過成了這個樣子。要知道,我是一個有潔癖的人,也是一個強迫癥。什么東西在什么位置,規(guī)規(guī)矩矩,整整齊齊。哪怕是一滴水滴落也要趕緊搽掉的人,何況是垃圾,怎么能滿天飛呢?原來,是我把自己丟了。我清醒的意識到這半年我是如何虐待自己的,走出門還算能見人,關起門來就是一個睡在垃圾堆里的流浪漢。然而,在這最后的時光里,我想我至少該找回自己,還應該做那個精致的自己。于是,我開始大掃除。
幾平米,不足十平米的房子,床占了大部分位置,而大部分物品都在床上。真是難以想象,這半年來,我是如何存活下來的,難道就沒有嗅覺,沒有知覺,沒有視覺嗎?看不到、聽不到,難道也聞不到嗎?幸好,公用衛(wèi)生間是在房間外的,否則,別人恐怕是進不來的。我都懷疑自己有沒有去過衛(wèi)生間,我不記得了,只記得最喜歡的就是那床的一角,其他的,一概視若無睹。床的一角,就是我,我只占了床的四分之一,其他空間占據著各種物品。一切吃喝拉撒睡的物品,都聚集在床上。
身邊是昨晚刨出來的書、本、筆,真難想象,一個愛書的人,怎么會將書與雜物混在一起呢?以前,還用心的包了精美的書皮,有紙質的,有塑料的,有透明的,有帶圖案的,各式各樣,干干凈凈。如今,面目全非。書籍被各種零食、衣服堆壓著,我一本一本的抽出來,有粘在一起的,有粘著吃食的,有發(fā)黃的,有粘著不明液體的,有折頁的,有皺成一團的。此刻,我和樓下垃圾桶里翻礦泉水瓶和硬紙箱的老爺爺老奶奶一樣,用一根筷子剖開垃圾堆,找尋有用的東西。找到一樣,然后,放到一邊,接著,繼續(xù)找。書皮被一本本的撕碎,扔進塑料袋。書被一本已本的整齊的壘在身后,煥然一新。
這些天穿過的衣服,也被順手扔得到處都是,我本想著這些衣服,雖然不值錢,也沒有太好的,但是洗洗也干凈,沒被損壞,如果可以捐出去,也許給沒有衣服的人穿,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可是,我實在挑不出來了。中間挑出來幾件,泡在水盆里揉了半天,也還是能看到,斑斑點點的痕跡,實在是拿不出手,只好作罷。最后,擰干了水,裝進了塑料袋。這樣,撿垃圾的人,也能晾干了買個垃圾錢,也許都不能抵一頓飯錢,但積少成多,從不曾見他們放棄過,他們靠雙手和勞力活著,一天一點,一個月也能保證一日三餐。所以,我這也算是出了一點力吧。剩下的東西,都一點一點裝進了塑料袋。我得下樓一趟了,好多垃圾呀,一次是帶不下去的。我小心翼翼的跨過腳下的垃圾,走到門口,開了門,然后,將屋內的垃圾袋一次次的挪到戶外,還順手帶走了衛(wèi)生間的垃圾袋,若有打擾到別人,算是補償吧。關上門,然后開始穿梭于電梯,上、下、上、下,如此往返,直到最后一袋垃圾被送到樓下的垃圾桶,垃圾桶已被堆的溢了出來,不遠處,我已看到,收垃圾的阿姨正快步走近。每天早起一會兒,他們就能多收一些有用的垃圾,也就意味著,能多掙一點錢,生活能好過一些。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也沒有不努力,就能存活的人生。我把有用的垃圾,放在了垃圾桶外,阿姨跟我說:“謝謝你,姑娘”我很意外,阿姨滿臉笑容,彎腰,低頭,抓緊速度趕緊收拾,如此積極,還不忘廣結善緣。我想如果有下輩子,生活條件好了,人的出生條件好了,人也一定能過的更好吧?也許不是,這種苦活累活會被機器代替,那么人呢?他們需要干什么?一樣還得為生計奔波吧?
上樓的時候,已經有人開始起床了。每天早起一刻鐘,就能上個廁所,洗把臉,不用排隊,不用擔心上班會遲到,也不用干著急,使不上勁??煽傆腥藭缙穑热裟阆牖厝ピ倜晕宸昼?,那么五分鐘后大家就已經都起來了。怪自己嘍,于是后悔不已,發(fā)誓明天一定要早起,否則,今天又不能洗臉了。尤其是著急上廁所的時候,廁所里外的人都在經歷世紀般的時間考驗。碰上個需要解決時間長的,大的,那是咬牙切齒、捶手頓足呀。曾經厭惡至極,努力的目標,就是早日擺脫這種生活,如今即將要擺脫了,卻發(fā)現(xiàn),原來,每天急急忙忙的,排隊,爭分奪秒,也蠻有樂趣的,畢竟說明還活著,活著就得奮斗。
方法總比困難多,廚房也有水源呀,分散解決。于是,你會看到,廚臺上擺著一個個臉盆,擠著幾個人,開始洗臉,畢竟出門在外,形象還是要的。今天的廚房很安靜、很冷清,因為還沒有人起床,我很認真、很仔細的刷了牙,洗了臉。甚至想到了曾經看過的刷牙步驟,據說牙齒不能橫刷,得豎著刷,那樣更利于保護牙齒,也有助于刷干凈殘留物。每顆牙齒上都得停留一秒鐘,保證每顆牙齒,都能刷到。舌頭也得刷,上下刷,否則也是刷不干凈。刷個牙,大概就用去五分鐘的時間,我接了三杯水,想充分保證漱口的效率,能將牙齒刷干凈,讓自己保持健康。洗臉也是門學問,第一盆水,先洗掉灰塵。第二盆水,洗臉的豎著洗,涂上洗面奶輕輕的按摩,然后用水洗掉。第三盆水,將臉清洗干凈,再用干毛巾擦干臉部。如此工序,忽然覺得自己很浪費,可是為了健康,多少人都選擇了犧牲資源。能活好今天,哪管的上明天的事。
回到房間里,輕松了很多,雖然地上還有不明物體占據,但好歹能進人了。時間有限,今天的準備出門了,畢竟還有好多好多的事要做呢。搬出箱子里塵封已久的化妝用品,水、乳、霜,按著步驟給自己的臉增加光彩,曾有人告訴我,長大了,就不能如孩童般一樣,搽油抹粉了。兒時,大人將乳液擠到孩子的手心,孩子雙手交叉,手心摩擦,將乳液凃勻,然后掌心接觸面部,一頓亂揉,聞著陣陣香味,就美的不行了。長大后,搽臉油也多了好幾個,步驟也多了,還有順序,還有手法。水是用來拍的,乳也得上下抹,那樣不利于皺紋生長。涂完粉底,還有高光和暗部,可以制作你想要的效果。眼睛、嘴唇,都可以裝飾。我給自己涂了一遍,可還是覺得太濃了,又用紙擦淡了一些,看著順眼多了。精致的女人,也是需要成本的,這比劃下來,一個小時就過去了,而就算我粗略的一畫,也得用半多個小時了。畢竟時間有限,真的該趕緊出門了。
今天的簽是去想去的地方,想去的地方就去看看吧,趁還活著,趁太陽還正常升起。多年來,一直想出去看看,但始終沒出去。想想在BJ很多年了,大小公園是去了不少,但都限制在住房周邊,休息的時間有限,假期亦有限。有時候,忙著回家,有時候,忙著加班,有時候,想著睡懶覺??傆X得,日后,有的是時間,沒有看過的風景,沒有到過的地方,終有一天會一一走過,可惜,沒多少時間了。昨晚,勾勾畫畫寫了很多地方,有外地的,有當地的,甚至想過出國,德國、美國、英國、法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泰國、柬埔寨、馬爾代夫、拉斯維加斯、新加坡、馬來西亞、貝加爾湖畔…那些聽過的名字,一一跳出來??墒?,想不到他們的樣子,到底是什么樣子。何況七天,我還沒來得及出去,就拜拜了。所以首先出國被排除在外了,其次,是外地?,F(xiàn)在,交通發(fā)達了,想去哪里,一天之內,總會到達。三亞、成都、大理、西藏、布達拉宮、青海、泰山、西安…這么多的地方,一天也走不遍。算了,人生總有遺憾,有些地方,總是到不了的。何苦,舍近求遠呢?北京城,我都還沒有逛全乎呢。因為是一個人,所以沒有爬過長城,因為假期太堵,所以,也沒有逛過故宮。天安門前,倒是轉了轉,也只是轉了轉。圓明園,曾經輝煌過,很是向往,只是不知道經歷歲月之后,如今,到底是什么模樣了。感傷太多,無能為力,看了又怎么樣?七天,能改變什么?最后,我選了頤和園,那是多少皇帝的后花園,風景之美,歷史悠久,經久不衰。這一生,沒有多大的成就,也沒享受過什么,見識淺薄,當年皇帝享受過的地方,去看看,去感受一下,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地鐵四號線,導航北宮門,視線內看到的是一處半開放的古建筑加現(xiàn)在設施院落,古韻中有現(xiàn)代的元素,與這個城市的發(fā)展緊密相關,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因為是起了個大早,又不是周末,所以,人沒有那么太多,零零星星能看到幾個,都是晨練的人。堅持跑步是一種好習慣,我也曾堅持過,只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起,跑步也淡出了我的生活。除了喜愛運動的人,人都是感到了危機,才開始鍛煉。生活百般磨難,也還是能生活的好。越害怕死亡,就越會想到它。據說,人越老或者越接近死亡,越害怕死亡,這大概就是原因吧。
我買了票,很快就進到園內了。入園,正中是一座豎著的石橋,踏上石橋,兩側就是蘇州街,原稱買賣街,乾隆時仿江南水鄉(xiāng)而建,是專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覽的的一條水街,一八六〇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一九九〇年在遺址上復建。街全長三百余米,以水當街,以岸作市,沿岸設有茶館、酒樓、藥房、錢莊、帽店、手飾鋪、點心鋪等六十多個鋪面,集中展現(xiàn)了十八世紀中國江南的商業(yè)文化氛圍。
站在橋上,我想到了烏鎮(zhèn),留在記憶里的,始終是那張人在烏鎮(zhèn)橋上拍攝的照片,令人向往,我找了個角度,左邊拍了一張,右邊拍了一張,江南水鄉(xiāng)的意思很明顯。檢票,下臺階,進入蘇州街,沿著水邊,感受水街,想象在南方小鎮(zhèn)走一走,體會一下南方小鎮(zhèn)商業(yè)繁華時期的情景。
走出蘇州街,左轉,來到寅輝城關,頤和園內六大城關之一,始建于乾隆年間,東邊石額刻“寅輝”,西邊刻“挹爽”,與西部的“通云”城關遙相呼應,皆是蘇州街的陸上關口。
繼續(xù)向前,右側遠遠能望見多寶琉璃塔,塔高十六米,八面七級,塔身用七色琉璃磚瓦鑲砌,下承漢白玉須彌座。塔前立有用漢、蒙、滿、藏四種文字鐫刻的乾隆《御制萬壽山多寶塔頌》石碑。彌足珍貴,令人驚嘆,只能遠觀。
山路穿行,一路向東,兩側是古老的樹木,郁郁蔥蔥,空氣清新,陽光正好。直奔諧趣園,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園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取名惠山園。嘉慶十六年(1811)重修,改名諧趣園。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十八年(1892)重建。方塘數畝,沿池建有樓、亭、堂、齋、橋、榭等園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間游廊相連接,錯落相間,步步有景,是中國最負盛名的“園中之園”。古人的智慧和能力,超乎我的想象,現(xiàn)代也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
馬不停蹄的北上,到了仁壽殿,仁壽殿清漪園時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重建,取《論語》中“仁者壽”之意,改名仁壽殿。這里是慈禧和光緒住園期間臨朝理政、接受恭賀和接見外國使節(jié)的地方,為頤和園聽政區(qū)的主體建筑。1898年,光緒皇帝曾在此召見改良派領袖康有為,揭開可維新變法的序幕。這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輝煌時期的地方,聽其故事才能了解它的奧妙。
走著走著,走到了東宮門,坐西朝東,是清朝帝后出入頤和園的正門。在宮門屋檐處,還懸掛著清朝第九個皇帝光緒御書“頤和園”九龍金匾。怎么走急了,才走了一角,已是半晌了,還得往回返,心心念的昆明湖,還沒有望到邊。
昆明湖原為BJ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而成的天然湖泊,曾有大泊湖、甕山泊等名稱。元朝定都BJ后,為興漕運,經水利專家郭守敬主持,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為大都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圍水田種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臺之勝,酷似江南風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譽。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園時將湖展拓為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并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zhàn)的故事,命名為昆明湖,總面積達二百余公頃,約占全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按照中國歷代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內建有“南湖島”“治鏡閣島”和“藻鑒堂島”三個中心島嶼,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錯落的島嶼,以及隱現(xiàn)在湖畔風光中的各式建筑,組成了頤和園中以水為主體的絕色風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經多學科分析研究證明,該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歷史。寬闊的水面,緩解了爬山的疲憊,一股清涼直入心底。
沿著湖邊往北走,先過文昌閣,頤和園內六座城關(紫氣東來城關、宿云檐城關、寅輝城關、通云城關、千峰彩翠城關、文昌閣城關)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時重建。主閣兩層,內供銅鑄文昌帝君和仙童、銅特。文昌閣與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輔弼”。兩側還有知春亭和文昌院,都能看到十七孔橋的影子了,那是從小學就知道的橋,我無心留戀,趕緊加快步伐。
先到廓如亭,面積達一百三十余平方米,是中國古建筑中面積最大的亭式建筑。清漪園時,東堤無圍墻,此亭可四面觀景,視界開闊,故名廓如。因形制為八角重檐,又俗稱“八方亭”。亭內懸掛之匾的內容為乾隆御制詩和古典名著的摘抄。
走向十七孔橋,橋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東接東堤,西連南湖島,全長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國皇家園林中現(xiàn)存的最長的橋,因有十七個橋券洞而得名。橋頭及橋欄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橋欄的兩端有四只石雕的異獸,威猛雄健,當屬清代石雕藝術品中的杰作。古代園建師獨具匠心,巧奪天工,終于能一睹風采了,我撫摸著欄桿,走過橋身,四處觀望,只是,看不到夜景了。
向前便是南湖島,島位于昆明湖前湖中央,向東通過十七孔橋與東堤上的廓如亭相連,島、橋、亭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構圖,與萬壽山遙相對應。島上現(xiàn)存有涵虛堂,廣潤靈雨祠,鑒遠堂、月波樓、澹會軒等景點建筑。島上有個小店,賣零食的,還有快餐。犒勞一下自己吧,雖然貴,但是也吃不了幾頓了,不是嗎?其實,吃飯買零食的人還挺多的,人們的消費觀念早已變了。只是,我從不曾察覺。
站在橋上看萬壽山,山為燕山余脈,高58.59米。傳說曾有老人在山上鑿得石甕,因名甕山。前臨甕山泊,又稱西湖,即今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羅氏曾在山前建圓靜寺。清乾隆十五年(1750)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壽辰,于圓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次年將山改名萬壽山,并將開拓昆明湖的土方按造園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東西兩坡舒緩對稱,成為全園的主體。乾隆時期依山而建的建筑群絕大部分在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現(xiàn)存建筑大多為光緒年間重新建造的。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筑群。從山腳的“云輝玉宇”牌樓,經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云閣。后山有宏麗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聳立于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還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各式樓臺亭閣,堪稱中國古典園林建筑之集中展現(xiàn)。無論從哪個角度拍,都是一幅山水畫。越了解,越明白,原來頤和園內也曾經被燒毀過,現(xiàn)存的建筑大多為重建。不經一番寒徹骨,豈得梅花撲鼻香。經歷過風雨,依舊能強大和輝煌,這是驕傲。
若大的昆明湖,我才走了一角,繼續(xù)走,到了西堤,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蘇堤而建,從北向南依次筑有界湖橋、豳風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六座式樣各異的橋亭;在柳橋和練橋之間為取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之句命名的景明樓。沿堤遍植桃柳,春來柳綠桃紅,有“北國江南”之稱。
西堤六橋——玉帶橋?建造于乾隆年間,拱高而薄,橋身、橋欄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石雕砌,呈曲線型,宛若玉帶,故得此名。橋下為昆明湖的入水口,西通玉河,當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園至玉泉山,往返均過此橋。
西堤六橋——豳風橋?清漪園時期名桑苧橋,光緒時期為避咸豐帝(奕詝)名諱,改為今名,取自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反映古代勞動人民農業(yè)生活的作品——《豳風》。以“桑苧”或“豳風”為橋名都是為了表明帝王對農桑的重視。
西堤六橋——鏡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橋名出自唐代詩人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句。
西堤六橋——柳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橋名取自“柳橋晴有絮”的詩句。
西堤六橋——練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橋上建有四角重檐橋亭,供觀景和憩息之用。
西堤六橋——界湖橋?始建于乾隆年間,橋亭毀于一八六〇年英法聯(lián)軍之劫,因處于內外湖的分界處而得名。
轉了一圈,兩腿也漸漸犯困,開始減速了。來到宿云檐城關,城關始建于乾隆年間,又稱貝闕。城上原有樓,內供關羽銀鑄塑像,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lián)軍掠走。光緒年間重修頤和園時改為亭式建筑,內供關帝牌位。紫氣東來城關,始建于乾隆年間。南邊石額刻“紫氣東來”,源自老子出關的典故,北邊石額刻“赤城霞起”,源自晉代文學家孫綽《天臺山賦》中的名句。城關既是點景建筑,又是當年園內分區(qū)防衛(wèi)的關口。
前面就到長廊了,長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后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重建。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間,全長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還繪有人物、山水、花鳥等各種彩畫八千多幅,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長的游廊。長廊中間建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臨水,以排云殿為中心,向東西兩邊對稱地展開,將分布在萬壽山前的建筑連成一氣。臨水靠山,是休息的絕佳之地。
休息了一會兒,漫步于長廊,欣賞畫作,走著,走著,來到排云門,就可以看到佛香閣了。佛香閣,始建于清乾隆年間,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時按原樣重建。閣結構為八面三層四重檐,通高36.44米,聳立于20米高的石造臺基上,氣勢雄偉,是頤和園全園的構圖中心。閣內供奉有銅鑄金裹千手觀世音菩薩站像。像高五米,重萬斤,為明代萬歷年間所造,在八根貫通全閣上下的承重鐵梨木擎天柱的襯托下,美妙莊嚴,熠熠生輝,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從四周觀之,越發(fā)的讓人想靠近。
繞過佛香閣,到達湖山真意,湖山真意始建于乾隆年間,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年間重建,為卷棚式敞廳。站在此間向西眺望,西山秀色可盡收眼底。
前面是云會寺,云會寺始建于乾隆年間,主殿為方亭式建筑,名為“香海真源”,是遭英法聯(lián)軍火焚后園殘存的木構建筑之一,內中供的毗盧佛銅像為清漪園原物。
然后,轉回了蘇州街,回到了北宮門。一天的旅程結束了,沒有滿足,好多景點還沒看到,天就黑了。人總是有遺憾,即使?jié)M足愿望,也還有遺憾。急匆匆的來,急匆匆的走,這里,明天又將迎來新的游客,而我只是個過客,無論多么執(zhí)著,都得選擇離開,這是規(guī)則。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writer/p1/contentv2/photo_default.png)
弓長惠
第一天,去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