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三鼎口吐浩然,連破三境的消息,如同插翅般傳遍了書院和亳城,無數(shù)人為之震驚。
且,亦往八十一書院傳去。
封青巖倒是很平靜,連破三境說明不了什么。
天下的天才何其多,但又有幾人晉封為大儒?不為大儒,再天才,又如何?不過是比同齡領(lǐng)先一兩步而已。
而周天下,不知有多少前半生默默無聞的老儒生,一朝悟道破境為文相,甚至?xí)x封為大儒。
就如赫連山的祖父,前半生只是儒教二十七書山的一名老儒生,快到花甲之年了,還是普普通通的文師。但是,一夜之間破境成為文相,又在半年內(nèi)晉封為大儒。接著,又在五年內(nèi)力壓眾大儒,成為儒教六官之大司空,位僅在三宮之下。
所以,有時(shí)候可怕的并不是什么天才,而是那些默默無聞的老儒生。
因?yàn)檎l都不知道,對方是否會一夜破境晉封為大儒。
這樣的例子,周天下并不算罕見。
上午的經(jīng)課過后,封青巖就來到藏書樓,打算閱讀一些關(guān)于文宮及修行方面的書籍。
他對儒家的修行,還不是很清楚。
“一朝開文宮,便連破三境,不愧是名滿天下的封三鼎?!痹诓貢鴺乔埃劣臧滓嘛h飄,款款而來,滿臉笑容,“師兄,又一次名傳天下了,雨甚為敬佩。”
“牧女郎過譽(yù)了?!?p> 封青巖搖搖頭笑道。
今日早上,他的耳邊幾乎全是類似這樣的話……
這時(shí),有不少鳳鳴琴社的琴者來道賀,畢竟是自己琴社的社長,讓琴者亦與有榮焉。
封青巖與眾琴者見禮后,便進(jìn)入書樓來到二樓。
那幅清幽小徑的畫,驀然化為一條真實(shí)的小路,于封青巖而言,并沒有半點(diǎn)的難度。
他進(jìn)入藏書樓,就來到放著文宮書籍的那個(gè)書架。
他抽出了幾卷書,一起拿到旁邊的草地坐下,便認(rèn)真閱讀起來。
文宮乃圣道之基。
唯有開啟文宮,才可踏上煌煌圣道。
對于圣道門徒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文宮,倘若文宮破損或是破裂,圣道就有可能就此斷絕。
這讓封青巖暗暗小心起來。
文宮越大,于同境的圣道門徒來說,優(yōu)勢便越大,最明顯的就是圣道威力。且,儲存的文氣自然越多,甚至有可能把同境的文人生生耗死。
封青巖看到此,有些明白眾人為何如此震驚了。
不過,他一開文宮便為七品文才境,這兩百余丈的文宮,到底算是初開文宮,還是算七品文才的文宮?
這,就值得思量了。
其實(shí)就連封青巖亦沒有注意,到底是剛開文宮就為兩百余丈,還是晉升為七品文才后才兩百余丈?
不過,對他來說不重要了。
他快速閱讀。
不久,他回到書架前,又抽出幾卷書。
當(dāng)看完其中一卷,忍不住無聲笑了笑,這卷書講述的乃是圣道十一品。
起初,圣道只有九品,但是后來有人認(rèn)為,區(qū)區(qū)九品不足以體現(xiàn)出煌煌圣道的高深,于是生生劃分出十一品了。
且,還得到天下人的認(rèn)可,特別是讀書人。
圣道十一品,即:
九品文童
八品文生
七品文才
六品文士
五品文師
四品文相
三品文宰
二品文公
一品文宗
王品文王
圣品文圣
文公于儒家,即為大儒,于法家即為大律或大法;于墨家即為大墨,于醫(yī)家即為大醫(yī),于農(nóng)家即為大農(nóng)……
各家各有叫法。
文王即為大賢,各家皆為大賢。
原本每一品文位皆有初境、中境、上境和大成境四個(gè)小境。
但后人把九品劃分為十一品后,就造成文相境和文公境只有初境、中境和上境三個(gè)小境。
至于文相的大成境,就單獨(dú)成為三品文宰。
文公的大成境,便成為一品文宗。
并把原來的二品文王和一品文圣,改為王品文王和圣品文圣。
這種九改十一的分品,竟然得到不少讀書人的認(rèn)可,但不少人在習(xí)慣上,還是把三品文宰稱為文相。
例如,身為大儒之下第一人的安院主,就是文相的大成境,即三品文宰。又如大教諭百里堃,老教諭章秀,皆為三品文宰,與安院主為同一境界。
但習(xí)慣上,還是稱為文相,或者說為文相境。
有人認(rèn)為,九為極,十二為至極,這圣道十一品不上不下的,顯得不妥。于是,又提議把王品再分為兩品,即賢品文賢和王品文王,或小王品文賢和大王品文王,或小王品小文王和大王品大文王……
又有人認(rèn)為,十二不是至極,十二是為圓滿,十三才是至極。
提議將圣品再分為兩品,湊成圣道十三品,以示煌煌圣道的高深。
可惜,后面兩種提議,得不到多少人的認(rèn)可。
但,還是有人在為此努力。
雖然整個(gè)葬山書院的學(xué)子,皆已開文宮,教習(xí)皆為文士文位以上,但是于整個(gè)周天下來說,開文宮者依然是少數(shù)。
因而,文人地位崇高。
其實(shí)從文相、文公、文王的文位名稱,以及又把二品文王改為王品,一品文圣改為圣品,就可以體現(xiàn)出來。
相,自然是一國宰相之相。
公,自然是公侯伯的公。
王,自然是人王的王。
也就是說,大儒可與諸侯平起平坐,大賢則與人王比肩而立,而圣人自然是在人王之上。
封青巖讀到此,亦明白讀書人為何認(rèn)同九改十一的劃分了。
且,并大力推廣天下。
“我現(xiàn)在,應(yīng)該是文才初境……”
封青巖內(nèi)視一下文宮后說。
其實(shí),什么初境、中境、境和大成境,并沒有想象中重要,因?yàn)橐徽Q坶g就過境了。
例如封青巖,一開文宮便為七品文才了。
他連文童境和文生境都沒有體驗(yàn)到,更不要說是四小境了。
其實(shí),文童、文生和文才三境,并沒有多大的難度,一般為文氣的積累。
但到六品文士境,則沒有那么容易。
在這一境,不知道困死了多少七品文才,且終其一生亦無法踏入半步……
欲成文士,先鑄文骨。
文骨,乃是一切“文法”之基。
法,即法術(shù)之法,如儒術(shù),儒法等,這也是為何兵家的“紙上談兵”,一般需要文士方可推演的緣故。
……
![](http://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16-08-20/57b8296d17114.png)
連山易子
P.S:感謝“禹白王”、“流金夕年”、“笑八方哎”的打賞??! 求推薦票,求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