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遼東的特產(chǎn)運到天津時,貨物清單便先行一步送到了梁思成手里。
鹿茸,人參,貂皮,這些對于普通百姓用處不大的遼東三寶,很快將會加工成彩蝶精品連鎖里的奢侈品。
李崇文有指示,袁督師的東西少賺一點,抽三四成利就可以,算是支持邊防事業(yè)。
東西還未進京,紅河公司籌備的物資便已經(jīng)開始裝船了。
糧食,武器,棉被,甚至八折優(yōu)惠的精鹽。
這個時候,陳軍帶的那幫地理組學(xué)生應(yīng)該到皮島了吧,
袁崇煥調(diào)派了一支游擊騎兵,保護他們在兩軍交界的地帶勘探。
只要找到富含鐵礦石和煤炭的位置,那么就可以舍棄其他地方,把那一片區(qū)域打下來,修建煉鐵廠。
只要有了煉鐵廠,他們就不必再辛苦耕種土地,一到秋收的季節(jié),就被女真騎兵放火毀掉,又什么都得不到。
以遼土養(yǎng)遼人,以遼人守遼土。
有了源源不斷產(chǎn)出鐵錠的工廠,就能換回所有他們需要的物資。
如果李崇文說的那個鞍山鐵礦真的取之不盡,那就興建更多的煉鐵廠,遼東不缺失去家園流落為奴的漢子。
缺的是銀子,缺的是糧食,有了這些,袁崇煥的五年平遼或許能提前完成。
只是這些都是他的一廂情愿罷了,崇禎皇帝費盡心機,撥給遼東整頓軍備修建城池的銀子,卻依舊杯水車薪。
一個個朝廷重臣只會哭窮,什么辦法也沒有。
長蘆鹽場改造的事估計年底才能全部完工,等到產(chǎn)生效益,估計也是遠水難解近渴。
“怎么辦”崇禎皇帝又有些宿夜難眠了。
王承恩每日看著陛下著急,心里也是難受,估計又只能找李崇文出出主意了。
“王公公,您老看的起我,我李崇文深感榮幸,不過您看我也就一凡夫俗子,數(shù)量如此之巨,要的又這么急”
“李掌柜,咱家可是和圣上說了不少你的好話,如今也不是白要你這五十萬兩,等鹽場出鹽了,你再一并扣除便可。”
“京城誰不知李掌柜奇思妙想,民間盛傳紅河公司是富可敵國啊!”
其實王承恩也知道,這紅河公司和朝廷的戶部一樣,
看似每年稅幾百萬的收著,可這花銀子的地方更多。
“王公公,您老這話就誅心了,富可敵國那就是有人眼紅病發(fā)作,
紅河公司的進出賬目都是一清二楚的,您老方便,可以派人去查看查看”
李崇文說的是事實:“除去該發(fā)的職員工資和紅利,賬上若是有超過十萬,您隨便拿走”
紅河公司的賬上,從來就沒超過十萬兩銀子的結(jié)余。
一是為盤活市場經(jīng)濟,花去去的銀子才是銀子。
二來就是怕有心人惦記,俗話說得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更何況惦記著的人是皇上,找什么理由拒絕都是不給面子,
皇帝的面子都不給,離死就基本不遠了。
所以李崇文從華聯(lián)百貨開始大量盈利的時候,就把銀子砸在房地產(chǎn)里,
一有錢就買地,這地價抬起來,賺的還是自己。
另外就是普遍的提高職員工資,用銀子收買人心往往是最靠譜的。
所以李崇文雖說不窮,但一時還真拿不出這么多銀子。
為了不開罪日益熟絡(luò)的王承恩,李崇文和上次一樣,又出了一個餿主意。
四十萬兩銀子,買圣上四個大字。
“大明日報”
八卦報經(jīng)過這么長時間的沉淀,無論是報刊編輯,還是四處搜集新聞的記者。
每日發(fā)行超過十萬份的八卦報已經(jīng)不滿足這種茶余飯后的奇聞趣談。
四十萬兩銀子,就買崇禎皇帝一個金字招牌,把八卦報從紅館獨立出來,另成一家公司。
當(dāng)然,如果崇禎皇帝愿意強強聯(lián)手,那么這家報紙公司就打上了皇家的烙印。
反正大明不是有遍布全國各地的驛站嗎?閑著也是閑著,可以考慮將大明日報賣到全國。
光京城的銷量就能高達近十萬份,雖然有一部分都是外地商人批發(fā)銷往南方,如果把大明日報經(jīng)由驛站銷往全國各地。
那么大明兩京十三省,將近兩億的人口,隨便也能買出幾百萬份,
報紙的利潤雖低,架不住每天都有這么多進賬不是。
全國各地那么多的驛站,除了傳送公文和偶爾接待官員,那群人大多是閑著。
朝廷該養(yǎng)的銀子一分不能少,這多經(jīng)營一份業(yè)務(wù),成本并未增加多少。
而且地方越偏僻,這日報的價格也肯定也不能同京城一般,
比如云貴地區(qū)的人想知道京城的事,那一般都得幾個月之后才曉得。
這日報雖然運到時可能也是十多天之后,但比起以前的消息閉塞,
那些邊遠地方的人們,更想知道源自京師發(fā)生的事。
茲事體大,王承恩也做不得主,不過這點子確實不錯,
崇禎皇帝已有心思裁撤驛站,內(nèi)閣一直反對。
如此一來,既不必裁撤,內(nèi)庫也能多一份收益。
不同意裁撤可以,那就給朕做點事,免的花費這么多銀子養(yǎng)這么多閑人。
其實李崇文還想利用驛站,把全國各地的郵政系統(tǒng)搞起來。
這大明日報的事還八字沒一撇,等崇禎皇帝每月都能拿到報紙賺的錢,
那個時候再提出郵政系統(tǒng),估計他也是無法拒絕的。
四個字,一個字就十萬兩銀子。
崇禎皇帝看著自己寫下的“大明日報”略有所思。
八卦報他有時也看,對于報紙這個新奇的玩意,他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么重視過。
像李崇文說的,大明將近兩億人口,便是讀書人的比例不多,賣出百萬份還是不難的。
而且如果重組大明日報社,那所登之事便不能是這些家常里短的瑣事。
不僅可以刊登像文林報那樣的詩詞歌賦,經(jīng)義解讀,也可以留一些八卦報里利國利民的報道。
同時還可以把朝廷一些需要對所有人公布的邸報,政策等放在其中。
不僅能更快速的讓全國各地都知道政策的實情,也有利于地方施政的進度。
還有比如增加廣告頁面,一份四頁的報紙,京城賣價六文錢,其余各地按遠近每份增一到三文的運損。
便是到偏遠的云貴,陜西,一份賣價也不超過十文錢,大部分人都買的起。
無論哪個地方的商人,只需要刊登一則廣告,便能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的產(chǎn)品如何。
一頁廣告便能抵掉大半的印刷開支,六文錢的發(fā)行價,每賣一份,最少能凈利三文錢。
一日便是三百萬錢,一月折算下來九千萬錢,近十萬兩銀子。
李崇文就這么一個小主意,便能一個月賺十萬兩銀子,這一年下來就又是百萬兩。
怪不得此人被民眾戲稱財神下界。
大明兩京十三省,每年收的糧稅也不過四百萬兩。
王承恩就守在旁邊,聽著崇禎皇帝小聲的細算,
便知曉高高在上的崇禎皇帝,已經(jīng)無法拒絕同一個商人的合作。
大明日報不僅能每個月給內(nèi)庫增加五萬兩銀子的收入,還能成為朝廷的口舌。
不過李崇文的意思是,這日報社不是什么朝廷機構(gòu),
合作的話依舊按照八卦報的商業(yè)模式,由王公公從司禮鑒派兩個識文斷字的公公就可以。
王承恩的人品李崇文信的過,朝廷那幫文官就算了,
再說日報社的成立,既可成為拉攏和皇帝的關(guān)系,也可以廣開民智,為李崇文的商業(yè)大計劃鋪路。
一日百萬份的訂單,紅河工業(yè)區(qū)的紙廠和印刷廠油墨廠又提高底薪標準了,把其他工廠的掌柜郁悶的不行。
不過好在只有像他們這種有污染的工廠,需要交場地租金和污水處理費,
他們沒有這些成本,把底薪標準提一點也還是有利可圖的。